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吳胡會」的意義與價值  文/林時章《交流雜誌97年6月號第99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今年五月二十六日至三十一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率團訪問中國大陸進行六天五夜的「雨過天晴之旅」,並於五月二十八日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舉行「吳胡會」,達成多項共識,為兩黨「開啟了兩岸交流、協商的新契機與新方式」。這幾項共識包括:兩岸應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兩黨應當繼續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雙方認為應當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儘快恢復兩岸協商,首先積極促進兩岸周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及早實現;兩黨應當繼續加強交流對話,積累共識,增強互信,推進合作;加強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這是在三月二十二日台灣大選揭曉,胡錦濤會見蕭萬長與連戰之後,兩岸重要人士的第三次會面,也是自一九四九年之後,六十年來兩岸執政黨領導人首次高峰會,意義非凡。

  「吳胡會」的重要作用與意涵

  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連戰訪問大陸,與胡錦濤會面並形成「連胡會」共識,當時國民黨是在野黨,之後國民黨將共識載入黨綱。這次「吳胡會」的共識可說是國民黨黨綱的實踐,其共識內容與「連胡會」大致相符,都體認到和平與發展是二十一世紀的潮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符合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利益;也主張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謀求台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兩岸同胞利益。而且「吳胡會」時,國民黨已重新取得政權成為執政黨,儘管國內黨政關係已非昔比,國民黨由過去的「以黨領政」變成「以黨輔政」,但仍可透過政府體系推行黨的政策,因此「吳胡會」共識對今後國共兩黨關係,以及兩岸關係的演進將產生極為重要的作用與影響。   六月十一日至十四日,海基會組團赴北京進行「互信協商之旅」,由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與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舉行海基、海協兩會負責人的會談;兩會並協商順利簽署了「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協議」與「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兩會這次協商之所以如此順利,除了議題對兩岸各具實質利益,並已由各方多次事前磋商外,「吳胡會」毫無疑問的具有極為重要的臨門一腳之功。   「吳胡會」重要的意涵有二,一是「擱置爭議,求同存異」,二是延續「連胡會」的「國共平台」。就前者言,二十年來,兩岸定位問題一直是影響兩岸交流互動最關鍵性的因素。總結過去的經驗,「吳胡會」同意在「九二共識」這個最大公約數的前提下,「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大陸不提「一中原則」,國民黨也迴避「一中各表」;大陸不提「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不提「中華民國」。有此共識,象徵兩岸有意走出「國共內戰遺緒」的思維,以「競爭」與「合作」取代「鬥爭」,兩岸發展經濟,共創人民福祉。次就國共關係而言,「吳胡會」認同連戰和胡錦濤所建立的「國共平台」具有溝通歧見、化解爭議的重要作用,並主張延續下去,讓「國共平台」成為兩岸溝通的另一管道,與海基、海協的正式協商,兩軌並存,相輔相成。

  「吳胡會」未竟之業

  國共爭持百年,波譎雲詭,血淚斑斑,不絕於書。當前兩黨雖然共同倡議以「競爭」與「合作」取代「鬥爭」,積極發展經濟,共創人民福祉。惟以昔鑒今,仍然不能排除因客觀環境變化,導致兩岸關係發展契機翻轉的可能。「連胡會」與「吳胡會」固然開闢國共兩黨關係新頁,也為兩岸開啟新的發展契機,但在未來兩岸兩會協商的進程中,能否繼續發揮促進、促成兩會協商的作用,以下是幾個值得觀察的變數。   一、雙方對於「平等協商」的認知與接受程度。所謂的平等、對等協商,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擱置爭議」外,很大程度取決於協商過程中雙方對氣氛的感受度。「吳胡會」後,胡錦濤在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會面時曾表示:平等協商,就是在商談中雙方要平等相待,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對方。這是兩岸未來在其他議題的協商上,尤須相互感受與體諒的。   二、「國共平台」協商互動的基礎是否持續穩固。從馬總統的就職演說到吳伯雄,都強調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尤其是吳伯雄心繫四川震災的談話尤為感人;此際北京雖然一直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但也有從「一個中國」的「硬屋頂」漸漸退至「中華民族」的「軟屋頂」的意味,雙方都刻意避免碰觸敏感議題,因此「吳胡會」不談政府頭銜、不談一中各表,也不談和平統一,雙方共同以中華民族、和平發展、人民福祉為對話核心。但台灣政治情況特殊,統獨光譜極易因外部情勢的變化而移動,正所謂民意如流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以「中華民族」為共同語言的「國共平台」究竟能為兩岸發展提供多少續航力,有待事實檢驗。以台灣國際空間問題而言,雖然胡錦濤口頭一改過去堅決封鎖、排斥、打壓的作風,同意雙方通過兩會協商,為台灣國際空間問題找到解決辦法,塑造一個好的開端。但如果屆時連台灣民眾關心的優先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要求以「中華台北」成為觀察員都不可得,則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將只是空話,「國共平台」協商亦成泡影。   三、對兩岸「擱置爭議」期限認知的差距。儘管兩岸都在協商上展現「擱置爭議」的誠意,但雙方對「擱置爭議」的期限還是有差別的。胡錦濤在會見江丙坤時,表明兩會復談是為了積累共識、求同存異、縮小分歧,亦即擱置的時效是暫時性的,擱置的範圍是階段性的。這與台灣不定期限,特別是馬英九的「不統、不獨」、和解休兵有極大的差異,如果雙方沒有進一步互諒的空間,恐將成為兩會進一步協商的障礙。   四、兩岸對復談的目的認知有別。很明顯的,台灣傾向只談經濟、不談政治;北京則認為兩會復談是從政治共識出發,目標也是政治導向,經濟則只是手段,是爭取台灣民心的一項手段過程。中共在共享繁榮之餘,仍然戀戀不忘對台政治企圖。對復談的目的認知不同,恐將導致兩岸協商主題匱乏,後繼乏力。   「吳胡會」迫切希望有助於國民黨兩岸政策的推動,與馬英九總統政見的兌現。現在馬英九總統的兩岸政見已初步兌現,接下來,「共創雙贏」究竟能否真心成為「同一個夢想」,才是更為值得關切所在。兩岸機遇已經降臨,希望之門正在開啟。如何真正轉變觀念,以大格局、宏觀視野與使命感,反思歷史,正視現實,面向未來,共同致力於建構新理念,落實兩岸領導人的政治宣誓,厥為全民所企盼,亦為「吳胡會」歷史價值之所在。〈本文刊於97年6月「交流」雜誌第99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