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文化奧運˙映象台灣 「相約北京二○○八~海峽兩岸藝術週」側寫 文/嚴碧梅(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交流雜誌97年8月號第100期(歷史資料)》

歷經二年的辛苦奔波與協調,「相約北京二○○八~海峽兩岸藝術週」,終於在有限經費及諸多外在環境限制情況下,於今年四至六月期間順利在北京舉行,成功呈現文化台灣的精采風貌,贏得海峽兩岸四地媒體及觀眾的極高評價。   這次活動是唯一受大陸中央部委機關邀請參加二○○八年奧運文化活動的台灣展演團隊;由總人數達二百二十人組成「一展五演」的優質節目,其中有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的《藝器.造藝~台灣當代陶藝展》、鴻勝醒獅團的《藝陣風華》、原舞者舞蹈團的《海的記憶》、無垢舞蹈劇場的《醮》、台灣豫劇團的《慈禧與珍妃》及台北新劇團的《孫臏與龐涓》等。不論是從邀請規格或展演人數,都是兩岸近年以來數一數二的大規模藝文交流活動。  

  呈現台灣文化特質及獨特歷史發展進程      這次活動「呈現台灣多元創新、包容生猛的藝文特質,以及呈現台灣數百年來獨特的歷史發展進程」,透過原民樂舞、漢移民廟會文化與民間信仰、泉漳械鬥、現代舞蹈、新編京劇與豫劇、陶藝等篇章,訴說文化台灣的動人故事。   整體系列活動由《藝器.造藝~台灣當代陶藝展》打先鋒,首度將台灣現代陶藝發展半世紀的成果,透過學術性梳理,有系統的呈現在北京觀眾眼前的特展;展出期間參觀人數達三萬人之多。觀眾們對台灣陶藝的發展情況與成果很感興趣,並對陶藝的多樣性甚感訝異。   演出節目涵蓋了傳統及創新、古典及現代的特質,讓北京觀眾感到新奇、歡喜與讚嘆。透過這項歷史性盛會,除了豐富兩岸民眾的藝術視野,促進藝術專業人士的良性互動,創造出更融洽的交流氛圍外,更為推介台灣優秀展演團隊到大陸演出,進而使當地觀眾對台灣文藝內涵及勃發的創意有更深的體會與瞭解做出積極的貢獻;可以說,本系列活動成功地將台灣本土文化推展至北京文化奧運大舞台。

  北京各界反應熱,迴響大      本系列活動所推出的「一展五演」吸引了北京許多愛好藝文人士的到場觀賞,絕大部分觀眾對於本系列活動的展演內容評價都很高。兩岸雖同文同種,但由於時空阻隔,因此地處南方的台灣藝文內容對北方而言仍具有一定的文化差異程度,所以許多觀眾在觀賞完鴻勝醒獅團《藝陣風華》的表演後都覺得十分有趣,一方面由於北方罕見此類傳統民俗表演,另方面則是該團融合創新與傳統技藝的表演,讓觀眾耳目一新。原舞者舞蹈團《海的記憶》的原生態樂舞,則讓北京觀眾經歷了一場不同文化的洗禮,有當地記者激動的說,原舞者的演出讓人「很震撼!」   對無垢舞蹈劇場《醮》的演出,當地觀眾認為不論是對題材的新鮮感外,更對演出在沉緩與細膩推進中所呈現出的強烈神聖性、儀式性與深沈美感,感受到無與倫比的「靜、緩」美學。有觀眾幽默的說,無垢的「慢」,成功挑戰了北京觀眾的耐性,可以說是到過北京的台灣舞團中,最「牛」的一團。   有些大陸表演藝術同業表示:「藝術週」留給觀眾的絕不僅僅是精彩、新鮮的台灣舞台藝術,台灣藝術團體多元、活躍的運作模式更給大陸同行留下諸多啟示。〈本文刊於97年8月「交流」雜誌第100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