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灣之美 悲情城市不在悲情 金瓜石九份風華再現 文/吳燕玲《交流雜誌97年8月號第100期(歷史資料)》

九份與金瓜石,這個位於台北縣瑞芳鎮的兩個緊鄰的小村落,本來早已被世人遺忘,如果不是侯孝賢的《悲情城市》與吳念真的《多桑》不約而同地在這裡取景,它獨特的山海美景與人文歷史,恐怕很難風華再現。

  九份與金瓜石,這兩個聚落現在看來雖然有著不同的風情,一個熱鬧喧嘩,一個安寧靜逸,但是在日據時代昭和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經由當時的台灣總督中川健藏下令,將東以半屏山、牡丹山、基隆山所環繞的這個區域,命名為「金瓜石」,否則直到現在,這個地區還與九份一起統稱為「九份」地區。 金瓜石

  既產金礦,地形又似金瓜

  根據當地父老流傳的說法,「金瓜石」這個名字的由來,固然與此區金礦開採盛極一時有關,更有趣的是,因本山露頭很像一個大南瓜,而本省人稱南瓜又叫金瓜,才有金瓜石的說法。   當然,金瓜石的發展也與台灣的礦業發展息息相關,早在清光緒十六年(一八九○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建造台北到基隆的鐵路時,就有工人在這裡的河道中發現砂金,口耳相傳之下,不久之後就在這裡掀起一股淘金熱潮,不少淘金客為了尋找金礦源頭順流而上,終於在清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被一位潮州籍的李姓農民在九份山區發現了小金瓜金脈露頭,沒多久之後,又發現了大金瓜露頭,使得這個原本寧靜的小鎮,隨著大小金瓜露頭的發現而繁榮起來,開啟了日後九份與金瓜石礦業的輝煌歲月。   只不過,就在大小金瓜的金露頭發現沒有多久,日本侵略台灣,隔年開始,就把這裡劃定為礦區,歸日本商人田中長兵衛的田中組所有,特別是田中長兵衛,從日本引進先進的採礦技術、器具與大量技術人員,奠定了金瓜石礦山的發展基礎,而其所開發的「本山礦坑」,還挖掘到了銅礦,使得金瓜石從一個金銀礦山轉變成一座金銀銅礦山,金瓜石更一度被冠上了「日本首一金礦山」的名號。

  曾經 它是全台規劃最完善的日式社區

  金瓜石也成為日本人在台規劃得最完善的社區,從自來水系統、消防設備、垃圾處理、醫院、郵局、車站、派出所,都有完善的規劃,伴隨著海景山巔,許多日本高級職員的宿舍座落其間,也都保存的相當完整,所以早在侯孝賢拍攝《悲情城市》以前,這裡的山海美景與小鎮氣息,就是許多電影、電視拍攝時,最愛的選景之所,瓊瑤的湮雨濛濛、幾度夕陽紅,也都是在這裡取景拍攝。   但是再完善規劃的小鎮,終究擋不住經濟蕭條的浪潮,一九七三年開始,金瓜石的礦脈漸盡,礦山的經營也逐漸困難,繁華過後,人去樓空,終於在一九八七年,台金公司決定收山,金瓜石長達九十年來的礦業開發正式落幕;位於濱海公路濂洞灣上方,昔日依山而建的選礦場,層層疊疊的十三層製煉廠,如今宛如一座荒廢的龐貝古城般佇立在山邊,它的巨大與宏偉,正見証著金瓜石曾經有過的輝煌歲月,也宣告著冶金煉銅的時代已然走遠。

  現在 黃金博物園區留下歷史的記憶

  一九九四年開始,金瓜石日式社區中最華麗的建築|太子賓館,台電公司開始翻修新建,許多人才一點一滴地回味,這棟在大正十一年時田中組為了迎接日本皇太子裕仁來訪特地興建了這棟佔地三百六十坪的「太子賓館」,它和風禪味的日式建築,它假山水池造景的日式庭園,它的後院更有射箭場與迷你高爾夫球場。   二○○二年在台北縣政府的積極規劃下,整合了金瓜石的礦業遺址、景觀特色、歷史記憶及人文資產,成立了黃金博物園區,把日本株式會社礦業技術人員及其眷屬所居住的四連棟的日式宿舍,開闢成「生活美學體驗坊」,除了第一戶作為行政功能使用不對外開放外,第二戶規劃為小型藝文展示區,第三戶回溯佈置成日據時代當時的居家環境,第四戶則展示光復後來台住戶的使用情形,透過這種生活空間的展示,保存了這四連棟的日式建築之美,也保存了金瓜石礦山所留下來的珍貴記憶。   現在的黃金博物園區,囊括了生活美學體驗坊、太子賓館、環境館、煉金樓、本山五坑、黃金博物館、淘金體驗區,其中黃金博物館裡還有著一塊打破金氏紀錄的鎮館之寶,一塊二百二十公斤的九九九純金大金磚,不但在製作鎔鑄上史無前例,還可以讓遊客親手觸摸,難怪一到假日,這裡總是遊人如幟。 當然,金瓜石美的地方,不只是它的人文色彩,它的自然景觀也讓人著迷。不管是「無耳茶壺山」,或是從本山六坑五番坑口流出的泉水,經過土石染成金黃、金紅色,匯流而成「黃金瀑布」與入海之後形成的「陰陽海」,都讓人嘖嘖稱奇,所以來金瓜石,除了緬懷它濃濃的人文氣息外,也讓人貪看它的週遭奇景。   從黃金博物園區沿著縣道往上走,七彎八拐地經過隔頂,就會來到熱鬧的山城九份,看到現在聚集著日本、香港以及台灣各縣市的遊客,實在很難想像,這裡在清朝初年時,這個地方只居住了九戶人家,因為交通不便,每當有人外出到市集購物時,因為每樣要「九份」,到後來,「九份」就成了這個村落的地名。   九份的興衰如同金瓜石一樣,靠的是金礦,從清朝時期的淡北資本家金寶泉氏,到日本據台後的藤田傳三郎的藤田組,再到國民政府遷台後基隆顏氏家族的台陽礦業,九份與金瓜石有著相同的命運,由繁華到蕭條,再由蕭條到繁榮。     曾經 繁華如香港,夜夜笙歌

  在九份最繁華的時期,夜夜笙歌的景象,讓這裡有著「小香港」的稱號,當時甚至流傳著許多有趣的俚語,如「上品送九份,次品送台北」,或是「日時全乞食,暗時全紳士」(形容白天像乞丐一樣進洞工作,晚上卻像紳士般上酒家消費),一九二八年設立的昇平戲院,不但是北部第一家戲院,也是全台灣最大的戲院,舉凡日本片、歌仔戲、默片、國台語電影等,盡在此處上演,每逢戲院入場或散場時,豎崎路石階上的木屐聲此起彼落、不絕於耳,廣場上也人聲嘈雜,通宵達旦,附近也都是撞球間、酒樓、酒家、茶室,紙醉金迷可見一般。   隨著礦業沒落,昇平戲院終於在一九八六年停業,從此門前蕭瑟、昇平不再,九份又開始了它平淡寧靜的歲月,一直到《悲情城市》上演後,沈寂數十年的九份,靠著懷舊風潮,又成了觀光熱點。   九份山城的街道呈「丰」字型,直的是豎崎路,豎崎路直立而上的石階旁,緊鄰著大大小小的食肆、茶樓,它們的門口不約而同地高掛著大紅燈籠,不但是遊客們的相機最愛捕捉的鏡頭,一家家觀景茶樓總是依山傍海而居,也讓爬得氣喘噓噓的遊人們可以在此歇腳,把九份的山海美景盡收眼底,有人說:「雨後傍晚的九份最美。」這倒不盡然,不管是碧海藍天的九份,還是華燈初上燈光點點的九份,都有它獨特的風味。   橫向的街道中,遊客常光顧的有兩條,一條是輕便路,另一條是基山街,輕便路上有許多民宿、花店、懷舊的金礦壁畫,所以氣氛較靜謐;至於基山街,又稱「暗街」,是九份最熱鬧的街道,這裡有吃不完的小吃,如頗富盛名的芋圓、黑糖糕、紅糟肉圓、魚丸湯、無鉛皮蛋、草籽粿……等,還有許多懷舊的古早童玩店,讓人目不暇給,所以基山街充滿著夜市般的活力,永遠是人潮最洶湧的地方,吃、喝、逛、買,應有盡有。   談起九份的小吃,沒有人會忽略九份芋圓,但很奇怪,九份並不產芋頭,為何九份芋圓的名號會震響全台?原來這裡的芋圓,強調的是手工現製,口感超Q,在眾多芋圓冰店中,「阿柑姨芋圓」與「賴阿婆芋圓」兩家最負盛名,「阿柑姨芋圓」位於豎崎路石梯最上方,阿柑姨原來開的是一家雜貨鋪,為幫補家計,從一九六九年開始兼賣剉冰,沒想到她自行開發的手工芋圓受到九份國小師生的喜愛,也帶動了九份附近的店家紛紛仿效,直到現在,走進「阿柑姨芋圓」,在門口買好冰後,經過長廊走向觀景座位區時,還可以看到一些婆婆媽媽正在那裡趕製芋圓呢!。   另一家也很有名的「賴阿婆」芋圓則是位於熱鬧的基山街,相較於「阿柑姨」只有芋圓、地瓜圓、綠豆圓等,賴阿婆還多了綠茶、山藥、芝麻、紅豆等口味,相較於台灣各地夜市的剉冰店裡所賣的芋圓,不管是「阿柑姨」或是「賴阿婆」的芋圓,除了Q之外,最重要的是,兩者都吃得到芋頭的香味,但「賴阿婆」似乎太白粉放得較多,故香氣不如「阿柑姨」濃郁,不過,「賴阿婆」的芝麻圓,則令人驚豔,不但芝麻香氣十足,還吃得到芝麻粒哩!〈本文刊於97年8月「交流」雜誌第100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