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油價、通膨與兩岸能源合作  文/洪財隆(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交流雜誌97年8月號第100期(歷史資料)》

俗稱「黑金」的原油,短期內不容易被替代,因此不穩定尤其是突如其來的供給短缺,對經濟社會往往造成莫大衝擊。此外,由於美元貶值,加上國際原油係以美金計價,以致油源國家紛紛提高每桶售價以彌補損失,更為節節高升的油價推波助瀾。   事實上,國際原油價格飆漲所引發的通貨膨脹危機與停滯性通貨膨脹(滯脹 Stagflation)疑慮,已經成為全球包括兩岸在內的共同關切與話題。十 年前每桶原油還在二十元美金左右徘徊,今年七月十一日更出現每桶一百四十七美元的歷史高價,雖然現在(七月二十一日)已跌到每桶一百三十元美金上下,但也已比去年全年平均每桶約七十元美金高出甚多,全球商業環境的確面臨重大改變或衝擊。

  原油價格飆漲引發通貨膨脹危機與停滯性通貨膨脹疑慮

  以今年六月通膨(CPI)為例,台灣四點九七%創近十二年新高,而中國大陸因為連年鉅額貿易順差並採固定匯率,國內貨幣供給與游資成長迅速,所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更是嚴峻,今年五月的物價上漲率更達七點七%。至於鄰近的南韓也有五點五%之高,總體經濟管理出現問題的越南二十六點八%最突出,美國則約四%,可見通膨問題的普遍性。事實上,這種由於國際能源、原物料、糧食上漲所導致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對開發中國家的衝擊要比已開發國家來得深,因為既然經濟發展程度與所得低,所以這些商品佔其「消費權數」也就愈高。   除了上述原油上漲的大致原因之外,以下約略探討其經濟效應,特別是比較一九七○年代的能源危機,並談及與通膨的關連,最後談到兩岸的各自因應策略。   對大陸衝擊方面,高油價使得進口支付增加和財政壓力加大,今年前五個月進口原油和成品油導致的貿易逆差達五百九十三億美元;為保障國內成品油生產和供應,每年直接或間接給煉油企業、糧農和低收入群體的補貼達數百億元。推動工業品出廠價格(PPI)走高。五月份PPI與去年同比上漲八點二%;企業原材料、燃料價格上漲十一點九%。   就個別產業衝擊來講,也由於個別商品或勞務的相對價格改變,自然會產生新的套利空間,比如汽車銷售大跌,航空業(尤其是出國觀光在所得下降時成為奢侈品)也不妙,但自行車卻滿街跑。反面來說,一旦造成全面性的物價上漲,也就意味著較便宜的替代品愈來愈難找。   其次,所有的危機最後都會結束,就經濟學家「長期而言」就會「風平浪靜」的觀點來說,(主要指美國)經濟衰退會自然地解決通膨問題,只是這過程中必須付出什麼樣的適應或調整成本,包括原油、不動產與其他金融資產的價格都必須向下調整時,勢必帶來嚴重資產縮水與失業問題。   此波油價上漲跟早期那兩次危機有所差別,其異同之處如下:   一、跟早期兩次由原油供給短缺所引發的能源價格上漲,純粹抑制經濟活動不同,此波新興國家對能源增加需求所導致的能源價格上漲,除了前述的負面效果之外,其實還有一個來自這些新興國家(中國、印度、海灣油源國家與俄羅斯等國)也增加對外商品與勞務需求的正面效果。   二、當今的經濟比早期更具彈性,包括能源使用效率大致已經提高一倍,經濟產業結構依賴能源已經大幅降低。此外,解除管制後的產品市場日益競爭,以及勞動市場更具彈性,尤其是全球化更讓一般勞動力的議價能力大幅下降,至少就西方國家而言,當時的工會勢力較強,工資實質上等於隨著通膨指數化(indexed),造成工資與物價相互追逐的惡性循環。   三、世界各國央行對通膨的瞭解與控制技術已有長足進步,然而如果油價(能源)持續上漲,則央行「不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的空間只會愈來愈小。至於美國目前正苦於對付次級房貸的後遺症,必須維持市場(貨幣)一定流動性,亦即聯準會以較高利率打擊通膨的能力受到牽制,陷入政策兩難。

  最後來談兩岸因應油價上漲的措施與因應之道。      首先,跟大多數東亞國家一樣,兩岸長久以來也都藉由油價補貼(扭曲價格)來發展經濟,同時也兼顧中下階層人民生活。事實上,台灣對油、電加上貨物稅補貼,二○○七年約七十億美元,占全年GDP達一點六%,中國大陸則有二百七十億美元、佔GDP零點九%左右,今年更高則不在話下。但隨著油價節節上升,無論是就產業必須升級或政府財政不堪負荷的角度,補貼作法都必須改弦易轍,台灣已在今年五月底從六個月來首次調升國內油價,至今調幅大約十九%,對岸則在今年六月一次調升約十八%。   其次,完全依賴原油進口的台灣,以及從一九九○年代中期以來成為原油淨輸入國的中國(目前大概半數石油消費靠進口),各自調漲油價主要當然在反映國際原油的成本。特別是對即將在八月舉辦奧運的中國而言,此時提高能源價格以抑制需求同時提高國內開採與煉油企業的供給意願,避免屆時能源短缺,更是策略性考量。此外,如果油價居高不下,中國未來的政策方向極有可能會跟隨其他亞洲國家比如南韓的作法,提高油價等於是降低一般性補助,但可集中資源針對中低收入族群加強補貼,當有助於社會穩定。另就生產面來說,兩岸當各自致力於研發出節能的生產方式與產業結構,亦即降低所謂「經濟成長的能源密度」。   最後,在高能源價格的大環境下,兩岸更應該透過適當方式,積極合作聯手開發南海與東海的豐富油氣蘊藏。至於核能經驗交流、核廢料技術處理,減碳市場交易,以及再生能源技術研究等,都是極佳或天賜的功能性合作領域。至於台灣還有其他甚麼事情可做呢,或可趁此機會在各地發展出綿密與便捷的大眾捷運系統,既可降低能源需求與依賴、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也可達到擴大內需的目的。〈本文刊於97年8月「交流」雜誌第100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