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災後重建路長遠兩岸攜手同心行  文/徐銀磯《交流雜誌97年8月號第100期(歷史資料)》

四川地震後,台灣法鼓山聖嚴法師以「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的大悲心開示,鼓舞在震災中齊心齊力、不分晝夜救災的人員,也安撫受災罹難者亡靈及家屬受創的心靈。逝者已矣,現在對於四川災民來說,更重要的事,是如何從殘破的土地上與經歷天人永隔的家鄉重新站起來。

  重建路迢迢 台灣各界人士持續關注

  震災之後,台灣法鼓山、慈濟等宗教團體,在汶川地震的救災黃金時期,投入大量資源進入災區,協助救災、安撫災民工作,在近二十天的救災工作中,宗教團體發動各地分處所進行救災資源的募集,搶在第一時間送進災區使用。   時至六月,慈濟功德會人員分組分梯進入災區進行慰撫及醫療工作,仍持續進行,但工作性質已漸漸轉變為以災後重建為主。根據功德會在台灣九二一地震的經驗,對於大量因震災而流離失所的災民,為其找個立錐之處是為第一要務,因此,功德會在當地積極協助搭建臨時鐵皮屋安置災民,好讓學童有學校可唸,民眾有家可住。   法鼓山也不落人後,在聖嚴法師的指示下,法鼓基金會人員分批往四川內部繼續尋勘需要協助的地方,適時協助規劃及執行重建工作。法鼓山基金會日前針對四川地震舉辦「安心、安身、安家、安業,重建希望」座談會,除表達對災區民眾的關心,也強調重建工程耗資費時、非常艱鉅,尤其安心,比安身、安家、安業,更難做到與做好。由於四川地震死亡人數逾六萬三千人,災後重建工程浩大,其人力與物資不能只急用於一時,必須「細水長流」,台灣民眾要從「安心、安身、安家、安業」持續給予關懷與支持。   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搜救隊總指揮歐晉德也認為,未來川震災區重建需要的援助還很大,台灣民眾未來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尤其在對災民的照顧工作上,同文同種的台灣社福團體,可以比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更多的協助。家扶基金會主任周慧香也說,該會與聯合勸募協會人員在六月八日到北京,除與北大社工系學生座談外,也前往西安、蘭州、成都做服務評估,除培訓當地大學生在暑假進入災區扶助失依兒童,研商編印心理衛生、社工輔導等教材,讓災區家庭能參考利用。

  不藏私!台灣官方明訂幫助川震重建條款

  為持續幫助川震災民重建,行政院長劉兆玄甫上任就在行政院會上指示內政部、衛生署與陸委會等機關,參考南投九二一地震救助及重建經驗,擬具「加強協助大陸四川震災災後復原措施」。創下台灣有史以來針對大陸天然災害,透過官方正式明定措施,交由跨部會執行的首例。這項救助將以九二一震災救援、安置和重建的經驗,透過收容安置、物資捐助、醫療防疫與校園重建等方式,提供災民實質救援與幫助,展現兩岸同文同種的人道關懷。協助方案涉及兩岸互動部分,將透過兩會(海基會、海協會)既有交流互動機制,共同研議如何使政府與民間捐輸款項與各項具體措施,落實在災民照顧和認養災區。   而為能夠向台灣借鏡九二一地震重建經驗,大陸中國科學院日前也邀請台灣中央研究院一同參與四川地震災後重建工作。中研院副院長劉兆漢也在六月二十七、二十八日率團前往北京,出席「海峽兩岸汶川地震研討會」,將台灣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經驗與地震預警技術,帶去北京與中國科學院專家進行交流。這是兩岸交流以來首次「院對院」為單位的相互合作,創下合作先例。   此外,由於災後重建過程漫長,台灣大學與台灣商業週刊雜誌特別成立「台灣支援四川災後重建行動聯盟」,前導隊伍前往四川進行災後評估,希望借由九二一地震重建經驗,幫助四川災民重建家園。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長夏鑄九表示,四川大地震的威力比九二一地震(七點三級)還要大,且災區範圍廣大,重建工作更為艱辛。他說,台灣曾經歷過九二一大地震,也有重建經驗,這次地震更能看到台灣社會的力量,相當可貴與感人。今年六月會先進行災後重建的鄉鎮評估,並提出中期、長期災後重建的計劃。他強調,台灣支援四川災後重建行動聯盟成立後,還需要廣納各界專業人士加入,希望台灣企業和民間都有積極參與,讓大陸人民深刻感受到台灣民間的能量。夏鑄九建議,可以將「台灣—四川」,或者「成都—重慶都會區域」之間,發展成經濟互惠特區。而「桃園—成都機場」甚至可以成為率先直航的航點,民間企業可參與投資協助四川重建;至於公部門的經建會,則用以作為四川與台灣的窗口,以制度、優惠措施,實際支持企業前進四川,並結合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受災經驗的中部市鎮鄉村,與汶川建立合作機制,協助其重建。

  重建工作首在心靈層面

  災後重建工作,硬體建設固然重要,但在災民心中因生離死別留下的傷害,難以抹滅,災民們的心靈重建工作乃當務之急。總統馬英九曾表示,台灣願意以認養(助)災區、為災民心理輔導的方式,協助災區重建,凝聚兩岸更深的感情。大陸中國國家科學院也透過民間管道向台灣求助,希望藉助台灣處理九二一災後心靈重建經驗,派員前往提供專業訓練,幫助生還者重建受到創傷的心靈。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宣布兩岸災後心靈重建合作計畫,多位心理衛生與諮商專家參與,包括兒福聯盟執行長王育敏、知名文化評論家暨精神科醫師王浩威等,專精在創傷治療、社區心理輔導及志工訓練的專家,相繼前往四川災區協助災後心靈重建工作。

  激發同理心,學生們親身體會飢餓感

  為讓學生激發出「人饑己饑」的同理心,台灣明道大學師生在災後滿月當天時,發起「飢餓十二」活動,學生們從上午七點半至晚上七點半禁食,親身體驗災民的飢餓感,並把節省午餐的錢全數捐出,意義非凡。該活動由春暉社發起,以人飢己飢的精神,回應四川震災的救援行動,雖然活動舉辦正值期末考前夕,但才短短二天就有八十名師生報名,而十二小時的飢餓期間,學生們帶著「飢餓證」上課,體驗物質匱乏的經驗;午休時大家一起觀看災區報導,感受大自然對人類的考驗。   而一直以「飢餓三十」帶動人溺精神的台灣世界展望會,日前在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體育館舉辦跨校際的「聯合飢餓三十體驗營會」,一共吸引三百七十一名高雄青年學子共襄盛舉,共同搭建難民營挑戰飢餓,體驗三餐不繼的滋味。   災後重建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重建是救災的延續,由於台灣曾經經歷九二一大地震,對於川震自有一份刻骨銘心的同感,加上兩岸同文同種,從血液當中自然泛出的同理心和悲願心,不分領域,無分官民都進入重建行列。然而。台灣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歷經近十年的時間,災區目前才漸漸現出重生的形樣,而四川災區較台灣九二一災區及受災人數都是多上數十倍,重建時間將勢必更為漫長。相信在兩岸同心努力之下的「天府之國」||四川,能夠在大地的裂痕之中,重新綻放美麗重生的花朵。〈本文刊於97年8月「交流」雜誌第100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