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京奧感言:新時代‧不同的夢  文/李志德《交流雜誌97年10月號第101期(歷史資料)》

二○○八北京奧運在八月二十四日閉幕了,這場被形容為「百年盛世」的百年盛事平順地告一段落。除了賽事本身,對中國大陸而言,北京奧運是追求「和平崛起」時,一個重要的階段性任務。奧運不僅重塑了中國大陸在世界上的角色;留給中國大陸本身的影響,也如同石頭入水的漣漪一樣,以「北京的鳥巢世代」為中心,往外地、更向其它世代擴散、蔓延。   北京奧運,正逢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這樣的聯繫絕非偶然,因為從某個角度看,舉辦奧運,就是經濟改革開放思維的複製。

  北京奧運就是經濟改革開放思維的複製。

  八○年代,中國大陸領導人鄧小平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思維下,為推動改革開放定調,它的戰略意圖非常明顯,就是先發展沿海和城市經濟,利用這個火車頭,一方面拉動內地和農村,另一個目的,也讓長久處於共產、封閉制度下的文官體系,思維更活絡,為下一步市場化奠定基礎。二十多年來中國大陸的發展,這套戰略確實達到了當初的目標。   三十年後,京奧這個火車頭要帶動的不再只是經濟,還包括城市基礎建設、社會文明進化和政治、言論的局部開放。城市基礎建設不用講,七年內,中共投下大筆的資金,翻新北京市的基礎建設,地鐵像牽牛花一樣成長,從兩條變成七條,吹彈可破的爛紙票「一步到位」換成了晶片卡。   北京奧組委徵集全世界最大膽的構想,建成了壯麗的鳥巢;最新的材料四氟乙烯,鋪展出奇詭的水立方,這些新地標,近半年來不斷地向世人展現它們的千姿百態。也因為奧運,中國大陸快速地追求「與世界接軌」,有項統計指出,奧運前,大陸正有三億人學著英文,相當於全美國的人口。   然而再怎麼光鮮奇巧的建築、場館,也都是花得起錢就能得到的。但這些場館、設施在京奧期間的管理方式和運作觀念的更新,也和它們的外型一樣流暢,令遠道的客人驚艷,更值得中國大陸的競爭者警愓。   「棒球場一共有兩百二十多位志願者,台灣人只有九個。」在北京開工廠,並在北京台商協會擔任幹部的朱芳郎,這次加入了奧運志願者的行列,但他有著和其它志願者不一樣的眼界:「我要親身體會,整個奧運會究竟怎麼運作」。「志願者的訓練,就是服務業的訓練」,朱芳郎說,志願者的培訓課程,強調守秩序、熱情微笑,北京奧組委完全參考其它國家舉辦奧運的方式,引進整套的作業手冊,自己不足之處,聘請外國顧問補強。   「經過奧運,幾萬名志願者把這經驗帶到民間,這就是服務業的新觀念」,朱芳郎表示,服務業觀念更新,只是「換腦袋」的事情,如果能在現代的觀念中,再恢復中國人的「禮儀」傳統,中國大陸年輕人表現絕對不同凡響,「看看人家怎麼辦奧運的,台灣人真的要加油了。」

  京奧的社會和政治層面觀察

  然而,除了上述這些正面影響外,奧運最早被設定扮演的任務,還有拉動社會和政治層面的開放,但這部分,卻不容外界太樂觀。   以言論開放為例,回顧一年以前,北京當局公布了「奧運會期間外國記者採訪規定」,境外記者採訪不必報備,只要被採訪者同意。五月一日,「國務院」公告施行「信息公開條例」。再接著,北京當局規劃了奧運期間,人民可以在三所公園申請示威遊行。中國大陸的言論自由,彷彿曙光乍現,部分樂觀的觀察家,甚至斷言「此門一開,不會再回頭」。但這些樂觀的預測,卻不到奧運結束就破功,各國記者進駐後,才發現網路封鎖依舊,引來記者無國界組織抗議;疆獨、藏獨、蘇丹達富爾問題,仍然是禁忌,異議者,那怕是和平表達,大多被列為不受歡迎人物遣送出境,或者乾脆註銷簽證。   對外如此,對內,由於昆明和新疆發生了爆炸案,導致北京政府採取了不成比例的手段,不管是搭地鐵、坐公車或早上到公園做早操,安檢,成了北京民眾生活的一部分,人人都被當作潛在的恐怖分子。   為了辦好奧運,催生了方方面面的新科技,但並不是每一項發展都能讓人們快樂擁抱。例如曾經公開展示的,由十萬部攝影機,外加「面部視覺辨識系統」組成的即時監控系統。它可以在受監控者知情或不知情的情況下,透過面部辨識技術,掌握他的動態,一個人幾點到那裡,在路上和什麼人說話,見了什麼人,都難逃過這套系統的掌握。這套高科技系統,是為了支援奧運安全工作而研發,但絕不會在奧運之後被束之高閣,但像這樣一套強力入侵人民隱私的系統,在奧運後會不會持續使用?由誰主管?用在那裡?在民主國家勢必引發激烈的討論和立法規範,但在中國大陸,對它的討論幾乎等於零。

  京奧勾露出的大陸與美國、兩岸關係

  北京奧運結束了,大陸的金牌數首度超越美國,躍居第一。這恰恰勾勒出了京奧之後的大國關係。   中美兩國在京奧賽場上的關係極其微秒,不管是大陸男藍還是女排,只要與美國對陣,媒體一概名之曰「和平大戰」,這個名字,觀眾不會對美國太敵意,更不要說美國女排裡還有一個中國大陸教練郎平。但在每天出爐的金牌數排名裡,卻又特別強調中國大陸遙遙領先美國。   獎牌榜上的較勁,體現了中、美兩國在國際上既競爭又合作的現況,目前兩國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但彼此卻又心知肚明,對方是自己持續發展、壯大的最重要阻礙。   在運動場上,中國大陸實現了「超英趕美」的夢想,就某種意義而言,的確是一種重建自我認知的考驗,奧運辦得風光漂亮,自信心就更上一層樓。誠然,奧運的成績不能類推到國力的高低,然而只要十三億人大半都這樣相信時,它就會成為推升中國大陸下一波發展的力量。   最後,京奧的成功,看在台灣人眼裡,感受毋寧是極其複雜的。一方面,我們樂見中國大陸藉著奧運自我提升成為文明大國;卻又擔心,一旦中國大陸國力增強,領導人又錯估形勢,首當其衝的就是台灣的生存。   回顧京奧過程中的兩岸關係,有加分有減分。台灣的選手,無論是開幕亮相,或是場上拼搏時,大陸民眾從不吝惜他們的鼓勵;連戰、宋楚瑜和吳伯雄北京期間,受到的禮遇也不下各國元首。   但在此同時,大陸保安人員在棒球場,為了防止可能發生的舉旗、拉標語等抗議事件,在中華對日本之戰的安檢時祭出嚴苛標準,粗暴對待台灣棒球球迷,引發軒然大波,這顯示怎麼樣把「平等看待,理解尊重」的觀念落實到所有台灣民眾身上,而不只是對少數政治人物的特殊待遇,仍然是對岸處理兩岸關係中最大的挑戰。〈本文刊於97年10月「交流」雜誌第101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