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霧上桃源清境  文/吳燕玲《交流雜誌97年10月號第101期(歷史資料)》

台灣夏天動輒三十五、十六度的高溫濕熱難耐,但即使在最熱的七、八月,來到海拔二千公尺的清境農場,空氣中竟有陣陣涼意,入夜後,氣溫更降至十九、二十度,難怪有人說:「清境是一個只要暖爐,不要冷氣的度假勝地!」現在的清境農場,更是台灣最熱門的度假勝地。   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清境這個區域是泰雅族道澤群的祖居地,直到霧社事件後,日本人為了方便管理,才在這裡設立「立鷹牧場」,教導泰雅族人養牛、定墾,一直到台灣光復後,南投縣政府接管,才改名為「霧社牧場」;直到民國四十九年,退輔會為了安置榮民,向南投縣政府價購,這裡又改名為「見晴農場」。   說來有趣,「清境」這個名字,還是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取的,民國五十六年,時任國防部長的蔣經國來到此地,有感於這裡「清新空氣任君取,境地優雅是仙居」,所以才將這裡改名為「清境農場」,經過四十年的開墾,才有今日的風貌。

  清境之美|歐風浪漫

  而今日清境的美,是歐風浪漫的。   十年前的清境農場,附近還是一大片鐵皮屋,但因為「長白山農場」,這一棟帶著鄉村氣息的英國都鐸風建築在這裡誕生,開啟了清境農場成為台灣歐風精緻民宿的發源地。   「長白山農場」的主人鄭秋文說,他當初蓋這棟房子時,根本不是要拿來做民宿,而是要當作自己的高麗菜農場的辦公室,但沒想到,落成之後,竟引起往來遊客的高度注目,鄭秋文說:「那時來清境露營的年輕人,跑來說想要借宿,我就說,好啊!你幫我拔三個鐘頭的草,就當作房租好了。」但來自都會的年輕人,忍受不了在豔陽下拔草的辛苦,反而希望付房錢了事,就這樣,帶領了清境歐風民宿的蓬勃發展。   現在的台灣有許多旅人也常常捨五星級飯店不住,喜歡投宿在這些獨具風格的民宿小屋,因為這樣的住宿經驗代表著一種生活氣氛的轉換,滿足了退休時隱居山林的夢想,還可以從民宿主人挖掘出當地的軼聞趣事,無怪乎,到清境住歐風民宿、逛歐風民宿,也成了清境的最大賣點。   其實這十年來,清境歐風民宿的發展,也可以看到台灣人面對休閒事業發展的思考軌跡。清境一些「元老級」的歐風民宿,如「長白山農場」、「香格里拉空中花園」,走的都是溫馨的歐式鄉村風格,但隨著業者競爭日益激烈,清境的民宿在發展自己的特色之餘,也開始爭奇鬥豔起來,歐式鄉村、美式木屋、俄羅斯風……,一棟棟造型各異、裝潢豪華的民宿,紛紛出現,「香格里拉音樂城堡」、「歐風小鎮」、「普羅旺斯玫瑰莊園」……都是「升級版」的豪華民宿,最奢華的莫過於普羅旺斯的獨棟villa,連私人的溫水游泳池都有!當然,一晚二、三萬元的房價也令人咋舌。

  清境之美|山中雲霧

  清境的美,也不止在這些歐風民宿的爭奇鬥豔,還在於它變幻莫測的山色。   清境的上午,天空總是湛藍如海,但一到下午,雲霧就會飄過你的腳邊,往往這一秒鐘,還可以看見對面合歡山、奇萊山,連綿不絕的中央山脈,但下一秒鐘,風起雲湧,分不清是雲是霧,白茫茫的一片,不但完全看不到對面的山色,連幾公尺外的房子,都悄悄躲進了雲霧中。   所以在清境要享受它變幻莫測的山色,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要靜下心,讓自己放空,對著山色發呆,才可以感受到它變幻莫測的美麗;那時,你會納悶,到底是風在動?雲在動?還是霧在動?抑或是你的心在動

  清境之美|瑞士草原

  清境的美,也不止是在它變幻莫測的山色,還在於它猶如阿爾卑斯山脈中,那一個個童話故事的孕育之地︱︱青青草原。   假日的「青青草原」,是喧鬧的,因為牧羊人格蘭的綿羊脫衣秀、訓練有素的牧羊犬從山上趕集羊群的畫面,總是讓空氣裡夾雜著小朋友的驚呼聲;「綿羊城堡」裡,父母親帶著孩子餵綿羊喝奶時,傳來呵呵的笑聲,周末的「青青草原」,是親子共歡的天地。   只有人潮散去的平日,才可以享受到「青青草原」的寧靜,藍天白雲下的綠草如茵,這時的清境才真像是童話故事裡的仙境,是卡通「小天使」主角小蓮的家,是那個靠近阿爾卑斯山,那個寧靜的小村莊。

  清境之美|擺夷風情

  清境的美,也不止在於它如同童話故事般的仙境,還在於它蘊含著一段血淚交錯的歷史。   整個大清境社區,泛指霧社到梅峰之間的區域,包含著博望新村、仁愛新村、忠孝新村、道班新村、榮光新村、定遠新村、壽亭新村等七個村落,直到現在,這裡二百多戶人家,許多都是滇緬孤軍的後代。   這段歷史要回溯自民國三十八年,從雲南往緬甸撤退的孤軍,在共軍與緬軍的夾擊下,又得不到國民政府的支援,歷經艱難險阻、傷亡慘重,卻又得在複雜情勢中謀求生存,直到民國五十年才奉命撤退來台灣,當時七十七位游擊隊,連同眷屬二百多人,被國民政府安置在博望新村與壽亭新村,但當時沒水沒電,什麼都得靠自己的雙手開墾,加上對高山氣候的不適應,滇緬軍眷們的日子,可說是過得極為辛苦。   也就是這群游擊隊連同眷屬(當時稱為義民)胼手胝足、默默耕耘的奮鬥精神,加上退除役官兵的開墾,清境才有今日的風貌,所以至今在清境的博望新村,還保有難得一見滇緬文化風貌,特別是在飲食習慣上,博望新村家家戶戶前,都種植著特殊的香料,如刺蔥、香根、野當歸等,造就清境特殊的滇緬美食風味;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博望新村居民還養殖了許多甲蟲,讓許多小朋友來到這裡,怎麼勸也勸不走;此外,如果你運氣好的話,還可以欣賞到滇緬後裔拿著長長的水煙筒,吞雲吐霧的表演,據說這水煙筒,已成了博望新村的至寶,輕易不拿出來見人哩!   因為博望新村特殊的滇緬文化,也讓清境更加吸引人,今年七月初,大陸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針對開放大陸客來台觀光,率領的踩線團來到清境時,本來因為行程的延誤,場方原打算取消博望新村的參觀活動,但邵琪偉因為曾任雲南副省長,堅持要到博望新村走一趟。   邵琪偉一到博望新村,馬上就以家鄉話和居民打招呼,他更在聽了居民的口音之後,立刻說出對方是傣族或其他哪一族群,還猜出他們是來自哪個區域,場面頓時沸騰了起來;當邵琪偉走訪村內藝品店時,他看到店中一個小魚簍,還主動向其他人解釋這是雲南當地傳統用來抓魚的工具,並解說它的操作方法,讓博望新村的滇緬後裔備感親切。邵偉琪當時還有感而發地告訴博望新村的居民說,他在雲南工作三十五年,來台還能見到老鄉,感到非常高興,他回去後定會特別加以推荐,讓大陸民眾來台旅遊時,可以看到存在於台灣的滇緬邊界少數民族的風情。

  清境之美|物產豐饒

  當然,今日清境的美,也不止在於它的擺夷風情,更在於它的物產豐饒。 春天的清境,滿山的杜鵑花,加上桂竹筍的採收,象徵了大地的欣欣向榮;夏天的水蜜桃,更是每位遊客下山必帶的伴手禮;秋天的楓紅與蜜蘋果,更教人心醉不已;就連冬天埔霧公路的櫻花、梅峰農場的梅花,加上奇異果的採收,也讓人流連忘返。   更不要說,從清境這裡一直延伸到大禹嶺、武陵的高山烏龍茶,更是精擅品茗人士的最愛,台灣茶友之間總愛說,好茶的關鍵,四分之一決定在品種,四分之一決定於節氣,四分之一在它的生長環境,如海拔夠不夠高;最後的四分之一,則在它的韻,也就是炒茶、存茶的做工;清境這一線的高山茶,春有水,冬有韻,品質之優,早在行家心目中留有好口碑。   這樣豐饒的物產,令人想起清境茶藝推廣中心老闆娘所說的一段話,她說:「台灣農民面對自己家園的土地,總會保護的很好,哪怕是到達家園土地的這條路,是多麼地崎嶇難行!」這番話,也十足顯露出台灣農民堅毅的韌性!   這幾年,因為九二一之後,中橫路斷,因此要往梨山一帶,只能循清境這條路往上走,更帶動了清境的蓬勃的發展,著名的廣告人孫大偉就說:「清境農場有7-11、有星巴克,雖然是在山上隱居,卻有著城市的便利!」而這也是清境之所以會成為繁忙的都市人,心目中最嚮往的退休家園最主要的因素。〈本文刊於97年10月「交流」雜誌第101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