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簽訂食品安全協議,民眾「食」用真安心《交流雜誌97年12月號第102期(歷史資料)》

文/徐銀磯

  民以食為天,民眾「吃的安全」更是天大地大的事。兩岸之間日前為了「三聚氰胺」毒奶事件而引發軒然大波,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特別利用此次到台灣訪問的機會,除了在抵台前即先向受大陸毒奶事件波及影響到飲食安全的台灣人民「道歉」外,更在「江陳會談」時簽訂「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充分顯示中國大陸政府對於兩岸人民在食品安全工作上的高度重視。
然而,食品安全事務涉及層面極廣,兩岸食品安全機制也非是一紙協議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需要兩岸政府同心攜手做出更大的努力,進行更緊密的合作才能真正確保兩岸人民吃的安全。

「毒奶事件」促成兩岸食品安全協議

  兩岸阻隔了六十年,陳雲林到台灣訪問固然是海峽兩岸恢復協商中的一大盛事,但陳雲林確定來台之前,台灣地區正因大陸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搞得人心惶惶,兩岸兩會在十一月四日所簽署的「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則最為台灣民眾所關注。該協議內容包括兩岸政府在兩岸貿易的重大食品安全訊息及涉及影響兩岸民眾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訊息與突發事件上,進行即時通報,提供完整訊息。同時兩岸並建立包括兩岸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協處機制,採取緊急磋商、交換相關訊息;暫停生產、輸出相關產品;即時下架、召回相關產品;提供實地瞭解便利;核實發布訊息並相互通報;提供事件原因分析及改善計畫;督促責任人妥善處理糾紛,並就確保受害人權益給予積極協助;雙方即時相互通報有關責任查處情況等八大措施。

  此外,兩岸也協議透過邀集專家會商,進行業務交流,建立兩岸業務主管部門專家定期會商及互訪制度,就雙方食品安全制度規範、檢驗技術及監管措施進行業務交流及訊息交換。而針對此項協議,陸委會認為,經由兩岸食品安全預警制度,未來雙方不僅需就涉及兩岸貿易的食品安全訊息及影響兩岸民眾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資訊及突發事件,進行即時通報,屆時中國大陸若再發現類似毒奶粉事件的黑心商品,除了可在第一時間通報台灣,達到預警效果外,雙方常態化業務交流機制,也有助於進行「源頭管理」,降低不安全食品流入的風險。

  該協議也將針對個案進行實地瞭解,釐清問題,要求針對事件提供原因分析及改善計畫,未來雙方將針對食品安全事件,督促責任人妥善處理糾紛,積極協助受害人求償,使雙方受害消費者及業者的權益受到保障,重新建立對大陸相關產品的信心。

吃到大陸「黑心食品」不再投訴無門

  「兩岸食品安全協議」簽訂後,往後台灣的消費者就算吃到大陸「黑心食品」也不怕找不到人求償。根據協議第二條第一項第七款明訂「督促責任人妥善處理糾紛,並就確保受害人權益給予積極協助」,兩岸政府都確認受害人向責任人求償的權利,承諾將給予積極協助,大大提升台灣民眾食用大陸食品的安全。

  針對這次毒奶粉事件,政府積極協助受害者向對方廠商求償,海基會並已設立服務專線(【○二】二七一八七三七三轉四○九),受理受害者賠償申請,循海基會與海協會管道,由海協會專案協助賠償問題,消保會及衛生署透過具體措施協助消費者及廠商解決問題。

  衛生署長葉金川認為,兩岸兩會食品安全會談提出的「反黑心,嚴把關,有保障」主軸,明白宣示台灣希望未來兩岸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通報機制、落實進口食品源頭管理、加強邊境管制措施及訂定互惠的消費者、產業賠償機制,這次協商的目標,重點就是要把食品安全機制的標準,提升到和美國一樣,而且如果台灣方面人力足夠的話,也可以安排直接到對岸設立把關機構。不過,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天仁認為,食品安全協議內容仍不夠具體,檢驗機制和賠償處理都沒談到,「都慶案」也仍無具體回應,顯示大陸的食品安全觀念跟台灣落差很大,此協議對提高食品安全之助益有限。

  就讀大陸福建廈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博士生游鴻程則表示,中國大陸政府在飲食方面的控管工作仍有進步空間外,培養業者的服務意識與社會道德觀才是徹底杜絕大陸黑心食品的有效方法。

  然而,食品安全管制工作涉及層面很廣,並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做好,雖然兩會這次的協議內容對於真正能夠解決食品安全維護的工作層次,並沒有非常具體的呈現,兩岸食品安全協議的宣示性意義大於實質操作面。
不過,兩岸之間能夠在短短幾天的「江陳會談」之中,就能夠在食品安全管制工作上,先取得相互的信任和誠意,並承諾後續的合作會商工作,已是兩岸間重大成果展現。雖然這個協議的簽署,因為意識形態作祟,在台灣出現一些負面的聲音,但就兩岸人民而言,看待這第一步雖不必過度興奮地誇大它的效應,但也無須刻意悲觀地貶抑了它的貢獻。

  兩岸簽署食品安全協議的真正效果,最終展現在表達相互善意之後所作的一切努力,這才是兩岸政府真正保障兩岸人民食的安全的硬功夫。〈本文刊於97年12月「交流」雜誌第102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