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郵政互通協議的未來前景《交流雜誌97年12月號第102期(歷史資料)》

文/徐銀磯

  歷史性的海峽兩岸兩會會談,在台灣內部雖然引起了些許波濤,仍在動盪中得到了兩岸人民期待已久的「三通」協議,尤其是涉及郵件物流的通郵協定,未來兩岸之間的信件、包裹開始截彎取直,直接從兩岸的城市口岸流通,並透過兩岸協商的對口責任單位負起監管運送的責任,再也不必拐彎到第三地,大大降低遺失丟包的風險。

兩岸擴大通郵範圍,人民聯繫更緊密

  第二次「江陳會談」的重大協議除擴大通航範圍之外,更重要的是確定了通郵的協定,亦即幾十年來兩岸人民期待的通郵、通航、通商,「三通」的期待終於得以落實。兩岸通郵協定內容在擴大小包、包裹、快捷郵件及郵政匯兌等業務合作範圍部分,根據「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其業務範圍除包含目前間接通郵之信函、明信片、郵簡、印刷物、新聞紙、雜誌、盲人文件,另新增小包、包裹、快捷郵件及郵政匯兌業務的合作,這些項目也將有助於提升兩岸郵政業務量及往來效率。

  在郵路運輸改直接遞送方面,則免除過去郵路運輸需間接經由第三地的方式,改為郵件總包利用最速郵班(航空、水陸)運遞雙方郵件處理中心,不需透過第三地區轉運即可直接運送。兩岸也各增加台灣地區高雄、金門、馬祖及大陸地區南京、西安、成都各三處封發局,未來雙方可視需要,增加或調整郵件封發局,並由增加或調整一方通知對方。

  此外,兩岸雙方還建立郵件的查詢服務及帳務結算便捷管道,郵件之查詢由雙方郵件處理中心建立便捷的管道,進行直接相互連繫,至於帳務結算,雙方同意建立郵政業務帳務處理直接結算關係。

  「海峽兩岸郵政協議」之簽訂,不但加速兩岸郵遞時效,提供郵件安全保障,更進一步加強兩岸郵政之間業務的合作,增進兩岸民眾情感的聯繫。通郵協議簽訂之後,兩岸之間的信件往來,再也不必再經過第三地,可以直接往來接收。金門縣議員李沃士表示,兩岸分隔六十年,早期郵政未通遞時,從金門寄發的信件要寄到咫尺距離、舉目可及的廈門,卻得先將信件寄送到台灣,再從台灣寄送到香港,再從香港寄到廈門,信件在這當中「人間蒸發」案例時有所聞,而這樣一份信件寄送的路途,可以說極不經濟更不符合人性。

兩岸直接通郵節能又環保

  兩岸有了「小三通」以後,多少改善了前述情況,只是台灣其他地區的情況並沒有更好,現代由於電腦科技的發達,許多商務信件往來多以電子郵件傳遞,但是包裹寄送還是得透過郵務物流系統寄送,在未能通郵的情況之下,造成了寄送的時間拖延,成本浪費,最嚴重的是寄送流程長,遺失或是包裹損壞的風險相對提高。

  所以在通郵協定確認並開始執行以後,對於郵寄消費者的寄送品質將大幅的提高,在這個節能減碳的時代,節省物資流動的運輸成本,又是一項環保又節能的作為。

  從技術面來說,兩岸的通郵協定增加了封發局對口城市,也為未來兩岸貨物通航對口的先期措施鋪路。雖然目前兩岸的封發局對口未必是航空對口,但未來仍然會有大宗郵件遞送的業務相繼而來,使得兩岸郵政協議成為下一階段大宗貨物三通作業的前戲。

  兩岸直接通郵加大了通航的附加效益及功能,郵件隨著交通運具流通也促使通郵業務擴大交流,透過郵務的網絡聯結,相對讓兩岸的交通網絡隨之發展及有效聯結。

  再從人民交流的角度來說,由於郵件、包裹寄送方便及安全性提高,將使兩岸人民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及綿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增加,當然相對提高彼此的了解與信任,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極具正面的加成作用。兩岸郵政協議的簽署,開啟兩岸郵政合作的新頁,郵政業務等新增項目,提供民眾及企業更多便利,兩岸郵政服務真正體現便民的精神,邁入郵政的新時代。

  更重要的是,目前兩岸郵政機構並未辦理直接匯兌業務,民眾利用郵局匯款到大陸,都必須由中華郵政公司透過美商花旗銀行紐約分行轉匯到大陸,作業繁複,且需付大筆手續費。未來兩岸郵政機構將直接開辦匯兌業務,比照國際郵政匯款模式,簡化作業流程,提高匯款時效,讓民眾享受到更便利的匯款服務,大幅節省相關費用支出。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加快,兩岸應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繫。

  實現兩岸全面直接通郵,建立快捷暢通的郵路,增加開辦除信函以外的包裹、匯兌、快件業務,是兩岸民眾長期的願望,更是工商業者的迫切需求。因此,通郵協定簽署之後,後續帶動了兩岸之間金流、物流、資訊流的交流龍頭作用,未來真正「大三通」的夢想要實現,達到兩岸人民都感到暢通無阻的程度,就從兩岸通郵開始。〈本文刊於97年12月「交流」雜誌第102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