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第二次「江陳會談」對兩岸發展的意義與影響《交流雜誌97年12月號第102期(歷史資料)》

文/張五岳(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

  此次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歷史性的訪台,及在台北舉行「江陳會談」並簽署了四項協議,可以說是為兩岸互動關係與兩會協商機制開創了一個新的里程碑。這不僅是兩岸自一九四九年以來,近六十年來雙方互動關係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是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日兩岸交流二十一年來雙方交流正式邁向直接雙向新的紀元;更是兩岸兩會協商十六年首度確立了高層有來有往制度化的協商機制,並取得最具豐碩的成果。筆者認為:此次陳雲林會長的訪台暨「江陳會談」所簽四項協議,不僅對當前兩岸的互信與台海和平穩定具有積極的意涵;更對兩岸經貿的正常化與兩岸人民權益維護與增進具有重要關鍵意義;也將對兩岸今後的發展與協商具有深遠的影響。

  國際社會咸認此次會談對於台海的和平穩定具有的關鍵性的指標意涵
就兩岸互信的建立與台海和平穩定而言,二○○八年以前北京形容兩岸關係為「形勢嚴峻」,處於歷史「高危期」,國際社會也高度關注台海的和平穩定。三月二十二日台灣總統大選的揭曉,五月二十日馬總統正式就職提出兩岸和平穩定互利共榮的新思維與新作為,使得兩岸關係形勢緩和。兩岸的領導人都記取過去歷史教訓,抓住難得歷史機遇,暫時擱置彼此爭議,先經濟後政治的務實協商追求雙贏,使得兩岸關係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可謂難得的歷史機遇期。

  以往不論是兩岸兩會協商,抑或兩會最高領導人會談,經常受到雙方諸多內在因素或是相互猜忌而延宕與難有協議簽署。兩岸交流自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日開放探親至今逾二十一年,因交流衍生諸多議題本應透過兩會協商,但回顧以往兩會開始協商這十六年來,竟然只有六年(含今年)有協商,其餘多是中斷。五二 ○至今短短六個月,兩岸兩會不僅分別在北京與台北舉行了兩次最高層級的江陳會談,總共簽署了六項攸關民眾切身權益的事項,正式將兩岸關係推向「正常、直接、雙向」交流的里程碑,也讓台海的和平穩定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相較於兩岸民眾看待此次在台北舉行歷史性的「江陳會談」,所簽署四項協議對兩岸人民權益的積極意義。國際社會更為關注卻是此次會談對台海和平穩定的意義,因此不論是美國、歐盟、教宗或是國際重要的媒體,無不大量報導此次會談對於台海的和平穩定具有的關鍵性的指標意涵。

  就開展兩岸經貿的正常化而言,去年兩岸貿易金額高達一千三百零二億美元,台商投資大陸佔台灣對外投資金額五十五點四%,累計也高達千億美金。兩岸人民交流也約五百萬人次。但每年超過千億美金的貿易金額與五百萬次的人員交流,絕大多數人員的往返與所有的貨物運輸,都必須經第三地繞道為之。這次所簽署的海運、空運與郵件三項協議,都以直航為要件。
面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兩岸經貿要進一步的強化,不論將來是否要簽署CECA、FTA或是其它經濟合作機制,第一步必須兩岸經貿正常化,而兩岸的海空運直航更是經貿正常化最關鍵的核心。在此次海空運協議簽署後,兩岸直航議題未來只剩下空運的「航權談判」與簽署「航權協議」這一項了,也就是所謂的定期航班。

  此次協議的簽署讓兩岸完全邁向「正常」、「雙向」、「直接」的歷史性進程。

  此次所簽署的協議,一方面積極改善了上次北京「江陳會談」所簽兩項協議執行不佳現象,如周末包機航班少、航點少與不能截彎取直的缺失。另一方面藉由航點、航班大量增加與航路直達促成票價降低,這除了有利兩岸民眾往返外,更是有利爭取未來大陸觀光客搭乘平日包機來台觀光。此外,更希望透過海空運的直航,也希望對台灣的水果、花卉、石斑魚等農漁產品經直航銷往大陸有所助益。除了海空運的直航協議方便人員往返與貨物運輸外,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通郵包裹與透過郵局的匯兌;以及台灣民眾高度關注的大陸銷台不肖黑心商品也透過協議簽署,希望維護與增進民眾切身權益,因此四項協議的簽署不僅對往返兩岸民眾、台商、貿易、海空運與周邊業者、海港空港轉運、陸客觀光等有利,對於不去大陸的台灣民眾(至今仍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台灣民眾仍未去過大陸)的日常生活也一樣有利。兩岸兩會正式議題協商自一九九五年五月即中斷,兩岸互動需要雙方協商談判事項眾多,如果不能加快腳步積極補課透過協商以簽署協議,則攸關民眾切身利益事項也必然往後推遲。此次協議的簽署也讓兩岸人員的往返與貨物的運輸由以往「單向」、「繞經第三地」,完全邁向「正常」、「雙向」、「直接」的歷史性進程。

  此次「江陳會談」對兩岸的和平穩定、人民福祉的維護增進與兩會的制度化協商乃至兩岸的未來發展都具有歷史性的意義,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十一月七日在北京接機時也對此表示,「海協會協商代表團此次赴台商談,為兩岸關係書寫了新的歷史,是一次開拓之旅、合作之旅、和平之旅」。不過如何在兩岸關係邁出歷史性的里程碑後,能夠進一步發展兩岸關係,仍待有志於台海和平發展者共同努力。誠如馬總統十一月六日在台北賓館接見兩會談判代表時所言,「我覺得意義非常重大,象徵著兩岸關係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我相信這項發展不僅符合兩岸人民的期望,也對兩岸的穩定與繁榮做出貢獻」。馬總統也誠摯的指出,「不可否認的,兩岸之間仍然存在著分歧與挑戰,尤其是在台灣安全與國際空間這些問題上更是如此。我希望將來兩岸能在『正視現實、互不否認、為民興利、兩岸和平』」的基礎上積極處理這些分歧,並且擴大雙方合作」。

  一般認為影響台海兩岸關係至少有三個不同的層次面向:即外在國際政經體系的規範、雙邊互動交流與實力對比、雙方內在政經社會的變遷與轉型的制約。五二○馬總統就職後,兩岸不到半年的努力,雖使得兩岸關係由形勢嚴峻變成雨過天晴的格局。但從此次台北會談中兩岸對於涉及政治議題與稱謂的小心翼翼處理;與台灣內部朝野對於若干涉及政治主權的尖銳對立,可以看出只要涉及主權等政治性意涵,無論是在兩岸或是在台灣內部都很難找到共識與交集。筆者認為未來兩岸的外交議題、國防議題與兩岸定位的一中議題仍是非常敏感與棘手的議題。雖然兩岸唯有這些涉及管轄權與主權的議題雙方能取得諒解與共識,兩岸關係方能建構起和平與發展的互動關係。但現階段兩岸關係卻只能先擱置政治性爭議,透過各自表述式的互不否認以體現政治現實,並以求同存異精神與平等務實協商態度,循序漸進簽署協議。當然,如何藉由經貿與攸關人民權益議題協商取得成果,以時間換取空間,並藉此為下一階段解決兩岸政治歧見,提供良好的基礎與機遇可謂當務之急。

  綜觀兩次「江陳會談」所簽署的議題,除了食品安全議題外,絕大部分都是談判時間超過二年以上的議題,這些議題在兩岸關係發生重大改變之際取得協議自是可貴。但未來許多議題都是新的議題,而且在所涉及政府管轄權與主權意涵也可能日深,因此未來兩岸兩會的互動自是備受關注。眾所皆知在兩岸互動中操之在己者易,透過兩岸協商者難;協商與協議結果涉及低階政治議題簽署者易,而協議文字涉及高階政治議題與主權意涵者難。因為協議文字不僅經常涉及到司法法律管轄權,同時又須用精準法律用語否則無法作為執法依據,當前兩岸關係係屬擱置爭議階段而非解決爭議,是互不否認而非相互承認。因此,面對兩岸協商議題加快、加深、加重仍有漫長道路需要努力。

  兩岸執政者應當有智慧讓兩岸的外交與國防等敏感議題,不致於影響到台海的政治和平與經貿的發展。

  「江陳會談」四項協議的簽署,對於兩岸的人民,海、空運及週邊業者,台灣的海空港運能,企業的經營成本節樽,乃至兩岸建立優勢互補的產業分工體系等都有正面的助益。但經濟政策要發揮效應經常有時間的落差,兩岸經貿更非完全操之在己,但台灣民眾卻是不耐久候的,如何多讓企業與民眾在經濟效應尚未顯著以前,先看到希望與信心指標,讓政府可以用時間換空間,可說是當前推動兩岸關係的重中之重。當前政府在推動兩岸關係上主要挑戰在於,兩岸政治關係的緩和能否爭取到台灣應有的國際空間(如明年五月WHA的觀察員,或是參與東亞經濟整合),降低北京對台軍事威脅(如導彈部署的停擴或減少);此外,兩岸經貿關係的進展與協議的簽署能否對台灣經濟產生讓民眾滿意的效益。如果兩岸關係緩和,不能換得北京在國際上與軍事上對台的善意作為,而協議簽署不能讓民眾感受到實質的經濟效益,則可能對於政府持續開放的政策構成若干的隱憂。為此,我們期盼在兩岸政治關係緩和、兩會積極協商、經貿協議快速簽署之際,兩岸執政者有智慧讓兩岸的外交與國防等敏感議題,不致於影響到台海的政治和平與經貿的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面對兩岸協商的快速進展,除了兩岸的加強協商外,朝野的溝通與對話管道也應加強。雖然朝野因為選舉競爭考量難有高度互信,但兩岸欠缺互信仍可透過對話為之,是以朝野也應加強溝通與對話機制。立法與行政的制度化監督,法制化監督及透過修法以健全協議的法制化也是當務之急。雖然兩岸所簽協議文字有些送立法院備查即可,但有些則是要透過修法為之。因此,在兩岸協商上,立法與行政互動關係,除了要做好民意監督與制度化監督外,也要透過立法院做好法制化的修法配套措施,以免使得所簽署協議涉及修法部分不能如期落實的窘境。在這重要的歷史時刻,我們除了期待兩岸關係持續往著和平發展的道路上穩健的邁開步伐外,也期待台灣內部朝野的良性互動,及立法與行政的法制化運作,能對台海的和平穩定與人民的權益做出積極的貢獻。〈本文刊於97年12月「交流」雜誌第102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