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飛向藍天 航向未來─兩岸「大三通」 文/徐銀磯《交流雜誌98年2月號第103期(歷史資料)》

「江陳會談」在台灣「熱」與「鬧」結束後,海峽兩岸兩會正式簽下歷史性的「大三通」協議。在兩岸交通運輸交流正式「截彎取直」的各項協議中,最為人所關注的,自然是海空運三通之後的種種現象;雖然「大三通」過程中仍有諸多不圓滿之處,但在全球化趨勢下,兩岸三通這條路不但已是必走之路,更是一條越來越寬廣的大道。

  兩岸「截彎取直」交通運輸不再繞路

  俗稱「大三通」的兩岸平日客運包機與貨運包機,在客運部分,台灣維持八航點,大陸增加至二十一個航點,每周往返班次增至一百零八個;貨運部分,台灣有桃園機場與高雄小港機場二航點、大陸則為上海浦東機場與廣州白雲機場二航點,每月共飛六十個往返班次。海運部分,則是兩岸共七十四個港口全面開放直航。   兩岸大三通之後,週末包機擴大為每週七天的平日包機,班次增加三倍,飛航路線也截彎取直,這樣的開放對於兩岸交流上的效益已然顯現。   以過去桃園飛上海為例,由於必須經過香港等地轉機,所需時間往往長達五、六小時,而七月份週末包機開辦後,桃園至上海的航程縮減為二小時二十四分(仍須飛經香港飛航情報區);十二月大三通正式啟動後,飛航路線得以截彎取直,桃園至上海只需要八十二分鐘。   平日直航包機上路後,對航空公司而言,兩岸包機的成本將可大幅下降,獲利率也較高,兩岸飛行時間大幅縮短,兩岸往來的旅客人次勢必會大幅增加,未來飛行班次若能進一步開放,甚至能夠爭取到兩岸航線成為固定航線,以及中國大陸開放第五航權,效益更可期。   除了客運直航外,貨運包機直航也正式開放,由於中國大陸已是全球的生產工廠,兩岸往來的貨運量可觀,未來若貨運包機班次能夠進一步開放,效益也可期。   在海運業方面,在兩岸大三通、海運開放直航後,未來國內航商駛往大陸各港口毋須再灣靠石垣島。以基隆港到上海為例,航行時間可節省十六個小時,我方航商估計每年可節省靠規費及燃油成本共二十多億元,兩岸互免海運所得稅成本則約二十五至三十億元。   二○○九年受到全球經濟景氣疲弱的影響,海運業景氣轉差,運價下滑壓力不輕,短期內雖將削弱兩岸直航的利多效益,不過,長期來看,國內航商在突破以往無法直航的限制後,將可以與其他國際級的航商到中國大陸市場公平競爭,尤其中國大陸身為全世界的生產工廠,市場商機可觀,以台商優異的攬貨能力,長期發展應值得期待。

  兩岸分治多年,「大三通」正經歷磨合

  兩岸分隔一甲子,分治使雙方制度不同,處事價值歧異,三通之後仍有許多必須磨合之處。因此,在三通初期造成了一些諸如包機效益不如預期、雙方旅客去多來少等現象,都需要兩岸共同克服。   對政府來說,兩岸大三通的路,並非在「江陳會談」之後就走完,而只是一個開端。根據最新統計,去年陸客來台的人數總共有三萬九千多人,比前年成長百分之七點三一,而且在政府大力推動陸客來台觀光下,預估今年春節假期,陸客來台人數將超過一萬人以上。僑委會也指出,大三通帶動久違的海外台商、海外華僑「回流置產潮」。   在學界或產業界,也對兩岸三通抱持期待。前台北市民政局長、社會觀察家林正修即表示,「藉由直航的力量,將台灣西部與大陸沿海做連結,這兩股力量的結合就變得非常驚人。」   大陸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沿海地區占了全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六十;而台灣是世界第十八大經濟體,西部地區則佔了百分之九十五的GDP。這兩大經濟體一旦遇合,威力絕對是可以想見的。   台灣的高鐵已經完工,而大陸的京滬高鐵目前也部分路段開通,全線在二○一三年完工後,將連結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轄市與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四省,串起沿海精華區。將來,不只陸地上的城市距離被拉近了,就連隔海的城市距離也被拉近了,這才是直航所造就的最大影響。   過去因為政治上的分隔,讓兩岸交流困難重重,大三通之後,許多人力與成本的節省,都可以立竿見影地被看見。以中國社科院的研究,兩岸空中直航截彎取直、不再繞經香港,光是時間與成本每年至少可以省下五十億美元。而新華社更是預言,一旦高雄港成為華中與華北市場轉運中心,一年商機將超過一千億新台幣。

  兩岸後續談判,「對等」是關鍵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曾在十年前預言,高雄港將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但因為這幾年政策的停滯,使得高雄港被釜山、上海、深圳、寧波等港口超越;如今兩岸三通,高雄港每年運轉量可望增加到一百萬個標準貨櫃,大前研一的預言,或許在未來幾年得以成真。   台北松山機場也因直航重現生機,二○一○年還將重回國際機場的行列,與東京的羽田、成田機場對飛。交通上的便捷,可能讓更多台商將總部遷回台北,將工廠留在大陸。   因此,未來的「江陳談會」,期待是兩岸三通的後續談判機制,前述在對等公平的談判機制,重點就在對等的環節上,而這個對等的基礎則是要雙方對產業市場機制有了認同的共識,也就是說,兩岸之間在對於三通後續的事務性談判中,以市場運作的基本原則為核心考量,撇開政治立場的意識形態框架,如此兩岸共建的三通架構,必將益加順暢,而三通服務也能造福兩岸所有的人民。〈本文刊於98年2月「交流」雜誌第103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