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政府上任後台灣、美國、中共三邊關係 文/蔡明彥(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交流雜誌98年2月號第103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美國新總統歐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在今年一月二十一日正式就職上任。目前美國雖遭逢金融風暴的嚴重衝擊,但在國際上仍擁有相對優勢的國力與影響力,未來歐巴馬的外交政策走向不僅牽動國際政經情勢的變化,也會影響兩岸關係發展。 台美中之間之所以存在三角關係,是因為三方都瞭解彼此關係在戰略上具有高度的連動性,任何兩方雙邊關係的發展,都可能對第三方的利益與關切造成影響。整體來看歐巴馬上任後台美中三邊關係,基本上應會朝穩定的方向發展,只是其中仍有不少爭議亟待處理,包括美中貿易失衡、美台軍售、兩岸外交休兵與軍事互信機制等問題,在未來仍可能影響台美中三邊關係的發展。 台美中關係從過去的「危機處理」走向「議題控管」 歐巴馬政府上任後,面臨最迫切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當前的金融危機。除此之外,在外交政策上,歐巴馬還必須處理棘手的伊拉克戰爭問題,實現上任後十六個月內美國自伊拉克撤軍的競選承諾。 在眾多國際問題亟待解決的情況下,兩岸問題並非歐巴馬必須優先處理的事務。尤其近來兩岸關係有所改善,海基、海協兩會復談,加上兩岸三通,都讓兩岸關係趨於穩定。在過去的美國總統大選中,中國問題常是候選人關切的議題,但在二○○八年美國總統大選中,中國問題並未成為兩大陣營的辯論焦點。雖然大選中雙方曾觸及美中貿易與中國人權問題,但兩黨候選人也都強調和中國維持穩定關係的重要性。 對於兩岸問題的看法,歐巴馬採取的是美國政府一貫的立場,亦即在「美中三項公報」與「台灣關係法」的架構下,發展美國和兩岸的關係,並且支持兩岸之間的對話與和平發展。 過去美國政府在處理兩岸問題時,最大的關切在於防止台海發生緊張情勢,但是隨著近來兩岸關係的緩和,美國與中國因為「台灣問題」出現政治或軍事對立的可能性,已經大幅降低。因此,歐巴馬上任後台美中關係應該不至於出現巨大的變動,接下來三方在處理彼此關係時面對的,將不再是「危機」的處理,而是影響三邊關係發展的「議題」控管。
貿易失衡與美台軍售考驗美中關係
目前美中雙邊關係同時存在「競爭」與「合作」兩種特質,雙方的競爭關係,來自於彼此權力關係變動與意識形態差異。至於美中合作,則導因於雙方在經貿上相互依賴,並在各種國際與區域問題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合作關係的制約下,美中之間的競爭關係不至於升高為全面的對抗,尤其目前兩國之間已經建立起六十多個對話管道,針對軍事、外交、經貿、人權等議題進行對話,讓雙方的競爭關係處在一種可管理的狀態之下。在歐巴馬政府上台後,美國鼓勵中國擔任負責任大國的外交路線,應該不會改變,雙方應會在既有的對話基礎之上,管理共同關切的議題。 只是在美中關係中,仍有不少爭議亟待解決,其中以貿易失衡問題最受歐巴馬總統的關注。過去三十年,美中經貿關係快速發展,讓雙邊貿易額增加一百二十多倍,從建交時的二十四億美元升至目前的三千零二十億美元,兩國已經互相成為對方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只是在此過程中,美中的貿易失衡問題也持續擴大。歐巴馬本人曾經指出,如果美中貿易赤字持續升高,北京又繼續讓人民幣貶值,他將對中國實施必要的經濟制裁。歐巴馬曾在國會支持制裁中國的法案,並在二○○八年八月共同提出法案,要求依美國貿易法律將操縱匯率視為一種補貼政策,為美國對中國貨物課徵平衡稅舖路。 歐巴馬上任後,面對美國國內經濟問題,可能會更加重視美中貿易失衡問題,包括在中國大陸出口補貼問題與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對中國進行施壓。只是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國內經濟也出現不少問題,未來是否願意在相關問題上對美方做出讓步不無疑問,屆時雙方貿易摩擦是否擴大,將影響美中關係的後續發展。 另外,去年十月三日,布希政府宣布對台灣出售價值六十四億美元的軍售案,中國在第一時間做出譴責,並且取消原訂在去年底之前進行的美中軍事交流活動。美國方面一直希望能儘速恢復美中軍事交流,去年十二月中旬當中國表示考慮派遣海軍艦艇前往索馬利亞海域進行護航任務時,美國太平洋司令季廷〈Timothy J. Keating〉隨即表示美方希望與中方合作打擊海盜,包括向解放軍提供有關當地海盜活動的相關信息。未來歐巴馬政府上台後,美中軍事交流會在何種情況或何種條件下恢復,雙方能否對於美台軍售問題達成共識,將是另一個影響美中關係的議題。
兩岸關係的挑戰:台灣國際空間與兩岸互信機制
在兩岸關係逐漸和緩之際,新的議題也開始浮現,除了經貿議題受到關注以外,有關兩岸「外交休兵」與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議題,也開始受到各界矚目。馬英九總統在五二○就職演說中曾經呼籲:「兩岸不論在臺灣海峽或國際社會,都應該和解休兵,並在國際組織及活動中相互協助、彼此尊重。「 外交休兵」問題牽涉兩岸主權爭議,兩岸若能就此議題達成共識,將意味兩岸關係出現突破性進展。 另外,兩岸長期以來處於軍事對峙的局面,過去十年來中共大陸在台海對岸不斷增加軍事部署,導致在大陸東南沿海的飛彈數目高達一千三百枚。在兩岸關係逐漸緩和後,北京如何回應台灣希望中國方面撤除飛彈以及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要求,成為北京是否具備善意處理兩岸關係的觀察指標。 今年初,胡錦濤在宣佈對台政策重大改變三十週年紀念會上,提議兩岸可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交流接觸,另外對於台灣參與國際活動問題,也認為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透過雙方務實協商做出安排。從胡錦濤的談話中,可看出北京方面在處理台灣國際空間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問題時,已經展現若干「彈性」,願意針對相關問題與台灣方面協商;但是相關談話內容也顯示,中共處理這些問題的「底線」並未改變,仍以維護國家主權為基本前提。 在台灣已經開放兩岸經貿往來、改善兩岸關係之際,未來如何處理台灣加入國際組織與活動的問題?如何採取具體行動,緩和兩岸軍事對峙?將考驗北京當局的政治智慧。
台美關係需要發展新的合作議題
過去兩岸情勢較為緊張,因此台美關係的合作重點主要在於軍事安全領域。但現在隨著兩岸情勢趨於緩和,美國對兩岸關係的關切已經有所改變。被外界視為極可能被歐巴馬政府任命為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處長的卜睿哲〈Richard Bush〉,在二○○八年十二月訪問台灣時曾表示,馬英九總統上任後,兩岸之間的惡性競爭關係已有改善,但是北京如果想要取得台灣民眾的信任,必須針對台灣國際空間與安全問題採取更具體的行動,而台灣在進行兩岸談判之際,也必須小心處理主權議題,並與在野黨進行溝通。 這樣的談話顯示,美國對於兩岸問題的關切重點,已從過去擔心兩岸緊張情勢升高,轉變為兩岸在恢復對話後,關係能夠改善至何種程度、以及台灣在與大陸方面改善關係的同時,如何達成國內共識。 在兩岸恢復交流與接觸之際,台灣應該加強和美國之間的溝通,並向美國闡述我方重視台美關係的基本立場,爭取美國瞭解台灣改善兩岸關係的想法,以降低美國方面不要的疑慮。 整體而言,由於美中競爭關係獲得管理,加上兩岸關係趨於緩和,未來台中三邊關係應會呈現相對穩定的局面。但在這樣的三角關係之下,台灣必須思考如何發展出台美合作的新議題,強化台美關係的合作基礎,讓台美關係不至於成為台美中三組雙邊關係中最弱的一組,以確保台灣在台美中三角關係中的有利地位。〈本文刊於98年2月「交流」雜誌第1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