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從第二次「江陳會談」、APEC「連胡會」到「胡六點」 看兩岸關係新局  文/潘錫堂(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交流雜誌98年2月號第103期(歷史資料)》

  自二○○八年五二○馬英九總統就任以來,歷經兩岸兩會北京復談及第一次「江陳會談」簽署週末包機與開放陸客來台觀光等兩項協議,兩岸開放步伐的加快及兩岸經貿政策的鬆綁,益使兩岸關係出現快速的良性發展。尤其自二○○八年十一月上旬第二次「江陳會談」在台北的舉行,順利簽署了空運直航等四項協議,為兩岸大三通揭開序幕,以及二○○八年十一月下旬「連胡會」在祕魯首都利馬的舉行,更凸顯中共對台灣參與國際空間的靈活、彈性與善意。
  尤其,二○○八年底的「胡六點」更是植基於近八個月來兩岸關係的最新發展,胡錦濤擘劃新一階段對台政策的最高指導綱領,亦體現其在堅持對台原則不變之餘,展露更多的新思維及善意與圓融。
  

  一、從台北會談成果反思台灣下一步
  

  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為期五天的訪台之行,馬英九政府、大陸及國際社會普遍對其訪台成果予以高度評價與肯定,咸認對兩岸交流的擴大、兩岸制度化協商的落實、及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均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唯獨台灣綠營一路從頭到尾「嗆陳(雲林)批馬」予以全盤否定。筆者擔心的是,雖然自二○○八年五二○以來兩岸關係出現良性發展,復以各界普遍肯定陳雲林此行之意涵與成果,然而在台灣在野勢力藉機刻意操作與激化朝野對立之下,往後「台灣內部因素」勢將成為牽絆兩岸關係良性發展之不利因素,如何看待與因應,可能是相當艱鉅的挑戰。
  首先是陳雲林訪台之行深具如下之意涵與成果。
  一、開啟兩岸大三通時代的來臨:第二次「江陳會談」簽署空運直航、海運直航、直接通郵等協議,包括航班與航點的擴增,海空運、客貨運、截彎取直新航線、由週末包機到平日包機,再加上直接通郵,兩岸立即邁入大三通的里程碑,雙方在實質上、形式上與心理上之距離大大縮小,兩岸「一日生活圈」也蔚然成形。
  二、達成下次會談優先協商金融合作的共識:此次兩會在座談會中達成共識,即是在兩岸攜手合作對抗金融海嘯的過程中,如果以台、陸、港的外匯存底實力,彼此間能建立很好的機制,將對金融信心問題產生很大的安定作用。因此下次會談第一優先要討論的就是金融議題,包括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及互相進入兩岸金融市場。
  三、「馬陳會」與「賴陳會」,氛圍和諧體現對等尊重之意涵:眾所矚目的「賴陳會」與「馬陳會」,賴幸媛主委、馬英九總統分別以「陳會長」稱呼陳雲林,而陳雲林也拿捏原則立場而不失禮的平衡點、分別稱謂賴幸媛主委、馬英九總統,使得兩岸分別有「各自表述」的空間,馬英九政府解讀此兩場會見體現了兩岸「互不否認」的事實,大陸方面的理解是體現兩岸平等與尊重,無論如何,彰顯和諧、禮貌、善意、對等的精神,卻是一致的,可視為替爾後馬英九總統與胡錦濤總書記在適當時機互訪與會見,奠下了良好的基礎,也起了一個暖身的作用,深具一定程度的象徵性意義。
  最後,吾人認為台灣朝野激烈對立之因素,若不尋求有效之因應之道,則其不利於兩岸關係之良性發展之嚴重程度將遠大於大陸因素。因為,至少就目前為止,大陸釋出兩岸協商由易漸難、循序漸進之立場,自二○○八年六月兩會復談以來所簽的六項協議,及二○○九年協商金融合作及深化經貿等,看來已逐漸為未來兩岸協商國際空間與和平協議,打下良好的基礎,更何況北京先前同意連戰作為二○○八年APEC峰會代表所體現的善意,更讓兩岸二○○九年協商台灣以觀察員申請入世衛大會有較良好的迴旋空間。因此,若由此次台灣在野勢力動輒扣馬「犧牲主權換取經濟利益」之「帽子」,以及要求廢棄「國共平台」來加以觀察,筆者建議馬政府宜儘速設立「兩岸和平發展與合作委員會」,廣邀台灣朝野各黨領袖與官產學各界精英代表,匯聚一堂、定期集會、集思廣益,作為朝野針對兩岸政策之意見整合的對話平台與機制,俾能有利於縮小分歧及尋求最大公約數之共識,方不致於牽絆兩岸關係之良性發展,實已刻不容緩。

  二、正確解讀APEC「連胡會」的意涵

  眾所矚目的秘魯首都利馬「連胡會」,在兩人互稱「胡總書記」、「連主席」及「老朋友」的輕鬆融洽氛圍中進行了四十分鐘的會晤,對於各方關注的定位與屬性問題,已經體現了最後的答案,顯然它是一場無關APEC框架下兩岸領導人與領導人代表之正式雙邊會談,反而是一場首次在國際場域中私下安排的老朋友之間的會晤,對於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仍具有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
  此次利馬的「連胡會」,係於兩岸關係半年來出現的良好發展,第二次「江陳會談」甫端出有利於兩岸人民福祉的成績單後不久,再一次體現兩岸植基於善意、新意與包容的高層互動新模式,從而蘊含了如下兩項意涵:
  首先是,它可被定位為「中國大陸境外」的另一場「連胡會」,植基於國共論壇之國共平台模式,運用於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之外的一場刻意安排的老友會晤,甚具「創造性模糊」的意涵:由於中國大陸絕對不樂見諸如在APEC等國際多邊組織框架下之任何會晤,隱含有「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敏感意涵,因此從中共中央台辦主任王毅之兼程趕赴利馬安排並陪同會見,以及其他陪同會見人員如:令計劃、戴秉國等人皆是曾參與北京「連胡會」的主要成員;尤其胡、連互稱對方「連主席」、「胡總書記」,在大陸安排會晤的形式與相互稱謂之上,已牢牢將此次「連胡會」定位為二人間私人性、友誼性的會面,話題可以無所不談、輕鬆對話。其間,連戰在談話中唯一一次略提其有領導人代表的身分,胡錦濤禮貌性地保持緘默,體現出大陸在堅守原則之外,對於其不能認同的部分,考量連戰「老友」的立場與面子,亦予以隱忍不發,在在體現大陸方面的靈活與彈性。
  其次是,此次大陸首次不反對提昇台灣出席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代表的層級,並安排「連胡會」,可謂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台灣長期以來的深切期盼,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頗具指標性善意。往昔從李登輝到陳水扁主政時代,歷年來台灣出席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的代表層級始終都維持在正部長級或工商企業領袖菁英,從未順利獲得代表層級的提昇與突破;此次北京在第二次「江陳會談」前夕,為更加體現大陸對台的善意及顧及台灣想更拓增參與國際空間的願望,促成連戰二○○八年可出席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為代表,對於兩岸關係未來的良性發展也甚具正面作用。
  然而,筆者認為,此次利馬「連胡會」具新意的巧妙安排,可視為大陸方面在把握住「迴避國際領域正式的兩岸雙邊會晤」之既定原則下,對台體現相當的善意與創意,給予台灣方面一定程度的「各自表述、彈性詮釋」的空間,馬政府若解讀此為兩岸「互不否認」的體現,也許大陸會保持緘默不做正面回應,但若解讀為近六十年來兩岸最高層級在國際場域之會談,甚至視為台灣尋求國際空間之重大突破,可能就言過其實而流於一廂情願。更何況,北京此次同意連戰出席APEC峰會及安排「連胡會」,是更大考量連戰自二○○五年首次訪陸以來持續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重大貢獻,大陸是基於「個案」考量而非爾後均可提昇代表層級至「副領導人」層級之「通案」考量,台灣切勿誤判。

  三、正確剖析「胡六點」對台的深層意涵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除夕發表對台六點講話,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布三十週年,總結以落實兩岸大三通與人員頻密往來之豐碩成果,並且植基自二○○八年五二○台灣二度政黨輪替以來兩岸關係出現快速且良性發展的新情勢,與時俱進且前瞻性地提出內容涵蓋一中原則、經濟合作、中華文化、政黨交流、涉外事務、和平協議等主張,已成為中共今後對台政策的最高指導綱領。
  由於「胡六點」延續「鄧六條」與「江八點」之兩岸和平互動精神,並且立足二○○五年先後提出的「舊胡四點」與「新胡四點」所宣示的「反獨」與「盼建兩岸和平穩定架構」的基礎進一步衍伸,尤其針對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有關台海和解、外交休兵與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做出具體回應,值得肯定。筆者詳讀「胡六點」全文,認為其在原則立場上維持不變,惟在訴求與做法上卻更體現彈性靈活與圓融的特色,可謂剛柔並濟,因此在解讀上不宜預設立場、以偏概全,以免失真誤判而錯失開創兩岸未來雙贏新局的契機。職是之故,「胡六點」的深層意涵可包含如下三點:
  首先是堅守「一個中國」原則,惟在對台之運用上體現更多務實兼容並蓄的善意,等同鋪陳了「一中各表」的實質內涵:胡錦濤在第一點講話中開宗明義提出「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作為加速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首要基礎,而且在五千多字的演講稿中反覆多次強調「一個中國」,顯見其對內部訴求堅持「一中」不容悖離與質疑之決心。然而由於胡錦濤相當重視與珍惜近半年多以來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新契機,故而一方面拋出「大陸和台灣尚未統一,是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之罕見提法,另方面首度提及「兩岸可就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之倡議,已觸及兩岸定位論之對話與協商,因此若不植基於兩岸「創造性模糊」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兩岸相關之對話與協商實在很難展開,中共領導人應心知肚明。正因如此,「胡六點」為兩岸開展政治對話協商齊一定調而多次強調的「一個中國」,其實在對台運用的實質意涵上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謀而合,台灣部分人士不宜誤解其善意而錯估情勢。
  其次是,有意在逐漸落實兩岸大三通與經貿金融交流合作之際,把握契機、提前為兩岸協商包括政治性議題在內的全方位談判時代的來臨預做準備:第一、二次及未來的第三次「江陳會談」基本上應該大致落實兩岸大三通與經貿金融方面的成果,惟由於馬英九政府已把二○○九年五月間入世衛大會︵WHA︶成為觀察員,視為馬英九總統倡議「外交休兵」檢測大陸對台善意之首要試金石,復以台灣爾後將陸續推出申請加入聯合國專門機構的提案,兩岸開展包括台灣的國際參與等議題的政治性談判,不僅無可迴避甚至有提前面對的趨勢,因此胡錦濤為了履行二○○五年第一次「連胡會」「五項願景」中對台灣參與世衛之承諾,特別在此次針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問題,提到兩岸可以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透過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準此以觀,個人認為「胡六點」調整兩岸協商「先經濟、後政治」、「由易入難」的順位,改為「政經同步」的談判次序,可謂既適時又務實。尤其胡錦濤為了回應馬英九總統的台海和解休兵及兩岸和平發展,倡議兩岸政治性談判除可展開政治關係的協商,亦可針對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達成和平協議,儘速預作準備,堪稱勾勒出相當有善意且可行的兩岸可長可久的和平發展路線圖。
  復次,「胡六點」對馬英九政府及台灣在野勢力分別釋出善意,不僅願簽訂馬英九總統所提之「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進而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銜接的可行途徑,將可望降低甚至消弭台灣經貿逐漸被邊緣化的困境;此外,胡錦濤也肯定台灣文化的豐富內涵及認定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並首度呼籲民進黨改變台獨立場,則與它開展政黨交流正面可期,可謂善意盡出。
  總之,依筆者之見,「胡六點」在堅守原則之餘,以務實理性彈性圓融之訴求,開展今後的對台政策,其具體做法不僅體現新思維,更是善意十足,各界解讀必須鞭闢入裡,不宜失真。〈本文刊於98年2月「交流」雜誌第103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