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金融互動的回顧與展望  文/周吳添(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交流雜誌98年4月號第104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回首兩岸金融交流十五年   一九九三年七月在業界的期許之下,本人有幸就兩岸金融課題,赴北京洽談共同主辦「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盼能於一九九二年辜汪會談之後,於一九九四年五月在台北,由台灣方面「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及「中華經濟研究院」,與大陸方面的「中國金融學會」,三方共同主辦「第一屆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此後雙方輪流於大陸、台灣主辦此研討會。至今已十五年,完成十四屆「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   除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不得不順延外,不論台海關係是否緊張,在雙方努力下均能順利進行良好的兩岸金融交流。一路走來,有不少感觸與學習,在MOU即將簽訂之此刻,對於未來兩岸金融新面貌更有相當的期許。

兩岸金融交流的途徑與模式

  兩岸金融交流與兩岸關係密不可分,兩岸金融均屬高度管制的特許行業,其交流互動能否有所突破,有賴兩岸關係之氛圍;若兩岸金融互動良好,將有助於兩岸關係朝良性循環發展。此與一般產業赴大陸發展好壞,其影響面有很大不同。換言之,在兩岸金融不斷突破與互動良好的基礎下,將帶動更密切、更友好的兩岸關係。   觀察過去十五年來兩岸金融間的互動途徑與模式,概可歸納為三軌並行。 第一軌為官方直接交流往來,主要是去〈二○○八〉年十一月海基會與海協會第二次「江陳會談」兩岸金融座談會之後,雙方金融監理部門直接建立往來窗口。大陸方面的「一行三會〈人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 」與台灣方面「一行一會〈央行、金管會〉 」指定相關聯絡窗口,是為第一軌,無可取代。 第二軌是兩岸各自業者與業者間、公會與公〈協〉會間的互動。   第三軌是上述第一、第二軌外,諸如:「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等研討會之交流,此為學術理論與實務兼顧的一個平台,範圍涵蓋銀行、證券、保險等業別。   第一、第二軌距有公權力,對業界提供服務與具有一定的拘束力,惟其多偏向既有業務、產品,屬﹁存量﹂概念。在既有市場中,雙方合作事涉既有業者在分工與合作部份,難度不低,須有多方配套,否則不易有大突破。而透過第三軌,雙方的探討超越跨業別,課題屬於創新思維下的新增業務,偏向「增量」概念,雙方可以各自貢獻所長,共同開發新市場。兩岸局勢在去年五月以來,出現積極互動新局面,為兩岸金融交流發揮創意,落實合作雙贏,提供了新的契機。大陸以市場,台灣以經驗相互合作,二者相輔相成下,可再創新機。

兩岸新局下金融交流新面貌

  過去在兩岸關係不甚理想氛圍下,兩岸金融交流重點大多僅是期待如何有所突破。去年五二○以來,兩岸關係已進入嶄新情勢,兩岸實現直航、大三通,大陸人民來台觀光也進入加溫階段。與此密切相關的,台灣開放人民幣兌換,未來兩岸簽署貨幣清算協議,加上人民幣的區域化,甚至國際化的發展,兩岸金融商品實現一定程度的接軌,或先行以ETF型式,相互在兩岸掛牌;或以QFII與QDII等型式的相互連結投資等,均指日可待。   金融合作已列入第三次「江陳會談」協商項目之ㄧ,兩岸簽訂金融MOU之後,將有助於兩岸金融交流的進一步開展,兩岸金融機構准入得以落實,兩岸銀行互設分行、子行或參股、策略聯盟等,將有具體突破可能;證券〈含基金、期貨〉、保險〈產、壽險〉等及其周邊事業單位,亦有較大開放機會。惟在實務上,是否須分二階段:第一階段完成MOU簽訂,第二階段落實雙方實質開放項目,或「一步到位」,值得進一步關注。   此外,兩岸金融市場的進一步合作與開放,將可提供投資人更多理財選擇,讓兩岸投資人得以就其所好,購買相關理財商品。甚至,陸客來台觀光,除看景點外,倘可開戶,則金融業〈Over Banking〉過度競爭課題亦將進入另一個新階段。

掌握交流契機 提升競爭力

  兩岸互動不斷升溫,兩岸金融相互緊密互動的各種可能大大提升,對兩岸金融業各個層面的影響也逐漸擴散。 對投資人而言,兩岸金融市場相互合作與開放,增加投資人更多理財選擇。隨著證交所、期交所、櫃買中心與大陸相關交易所間的互動與合作,使兩岸投資人得以就其所好,購買相關理財商品。   然而,金融市場上的投資人原本熟悉之台灣金融市場,因大陸概念進來後,以往隨美股連動變化的股市將增加大陸的新變數而顯得更難預測。因此,以往對大陸金融市場陌生的投資人,亦需增加對其基本認知,否則,難以研判理專或分析師的建議是否符合自己的權益,尤其在連動債爭議之後的今日,更是一大考驗。   對金融業界的從業人員而言,面對一連串的新情勢,應當如何揣摩其面貌,加強學習與準備,以迎接新局勢,開創較佳的未來。   就金融業界而言,須以更大、更寬廣地構思佈局兩岸金融市場,惟需切記勿把眼光與思維侷限於大陸佈局部份,而忽略在台灣進行更好的規劃與新策略佈局。試問:大陸不外三至五個點,分行恐將耗去三至五年時間,而台灣原本的分行數高達一、二百家,予以補強與迎接此新局勢,應有更大收益吧!   總而言之,在兩岸發展趨勢下,金融生態丕變,金融業者應站在較高的視野、較寬的面,重新檢視以往的核心競爭力,並為下一波佈局妥善規劃。倘錯估形勢,錯失時機,一來一往之間,業務發展良窳立判,從而影響金融企業〈銀行、證券、保險〉的生死存亡。這是兩岸大時代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