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儘速建構兩岸經貿合作機制意義重大  文/蔡逸儒(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林珮華(文化大學會計研究所研究生)《交流雜誌98年4月號第104期(歷史資料)》

  二○○八年五月馬英九總統就職以後,兩岸關係發生重大發展,在雙方互信基礎增強的情況下,以往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現在都有了更多的可能和想像空間。兩岸外交休兵、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都有逐漸實現的可能,兩岸建立軍事互信、結束敵對狀態,甚至簽署和平協議的主張也時有所聞。不只學界如此主張,中共高層對我方的主張也有善意回應,從胡錦濤、溫家寶、王毅以降,也多次宣示,強調要抓住機遇,希望兩岸雙方都能為彼此關係的良性發展共同努力。
  既然連高階困難的政治問題都已不再成為禁忌話題,那麼兩岸之間討論、思考、研議簽署,屬於互利雙贏的經貿合作協議,將更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相對於政治較難解決的定位、認同、統獨問題,經濟合作顯然較為容易,而且此事有其相對自然的發展規律。但是,本來對台灣自己有利的單純經濟性問題,在台灣內部卻被某些人及特定政黨拿來做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後來,甚至迫使馬英九總統親上火線,說明政府政策,堅持要推動既定的政策。
簽署兩岸經貿合作架構協議  促進兩岸經貿雙贏
  所謂的綜合經濟合作協議〈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簡稱CECA〉本來是介於自由貿易協定FTA︶與中共和香港及澳門所簽署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之間,被馬總統定義為兩岸經貿互動可走的﹁第三條路﹂。如果兩岸能夠簽署此一協議,一方面可以規避國與國的爭議,另一方面也能夠避免主權被矮化的聯想。其主要基本構想,還是在著眼於取消兩岸間,包括關稅、經貿、投資等相關障礙,逐步構築一個自由化、正常化的經濟關係。其實名稱並不重要,內涵才是關鍵,本案最後是經馬英九總統將其正式定名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其實,自由貿易協定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體或主權國家,藉由降低彼此關稅或減少其他規費,或排除妨礙彼此進行自由貿易的障礙,進而促進彼此貿易活動之協定。而更緊密的經貿關係安排,是指中國大陸與香港、澳門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主要有以下三點目標:1.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上所有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2.逐步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上所有歧視性措施;3.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在大陸與香港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中,主要是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專業資格互認、貿易及投資便利化。專業資格互認,主要是讓香港人士能夠在中國註冊與執業,使得外國無法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資金,得以藉由投資香港而進入中國大陸,有助於提高就業率,並使香港服務業更為繁榮,對香港的經濟發展產生極大正面作用。
  簡單的說,台灣的上策應該是與中國大陸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但因大陸不能接受被外界認為有國與國意涵的兩岸關係;倘若要與中共簽署緊密經貿關係,台灣則又因有被矮化的可能而無法容忍。所以,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可能是一個最好的變通辦法,雙方都能接受,也對彼此有利。筆者認為,北京要的是因為兩岸經貿關係相互加深所帶來的政治利益,有助於追求國家統一的終極目標,而台灣則想透過雙邊的協議,為通往東協及其他雙邊或多邊經貿關係打下基礎,以避免遭到邊緣化。

簽署兩岸經貿合作協議的「三不三要」
  其實,任何稍微理性的人都知道,為了經濟的永續發展,台灣需與中國大陸就雙方經貿合作達成協議,來振興並發展經濟,而且時間也並不站在台灣的一方。二○一○年及二○一二年的東協十加一和十加三加一旦落實,台灣立刻將面臨龐大經貿邊緣化的壓力。然而,不僅民進黨將此事和主權、尊嚴、統獨扯上關係,甚至指控政府此舉有賣台嫌疑,後來立法院也加入戰火,堅持有關協議應該接受國會事前監督,各方都在對馬英九政府施加壓力。
  根據筆者了解,問題本身確實是有一些難度,個別產業需求的迫切性也有不同。雖然馬總統堅持要持續推動、落實兩岸簽署經濟協議的立場不變,強調三不、三要〈不矮化主權、不開放農產品、不開放大陸勞工,要透過協商解決關稅問題、要同時與東協或其他貿易夥伴洽談自由貿易協定、要在WTO精神架構下擱置爭議〉,要求在今年第三次的江陳會中能夠就此交換意見。可是由於事情已被高度政治化,台灣內部的分岐能否擺平,問題何時能夠獲得解決實在難說,但眼前的困境是如果兩岸不能儘早簽署協議,台灣的製造、塑化產業將受到嚴重衝擊,失業率將會再向上攀升至少兩個百分點,外商撤資也可預見。
  若先由宏觀的經濟發展角度來看,金融海嘯發生以來,國際經濟情勢變化劇烈,歐、美市場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方式與過往有極大的改變,市場將大洗牌重新分配,能否開拓新的利基市場,成為了生存與成長的關鍵。而世界各國的政策,也由過往開放的貿易自由主義轉向為封閉保守的貿易保護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主要以提高進口關稅、進口設限、反傾銷條款等方式,保護主義對於全球的貿易與自由化有一定程度的傷害。我國這種依賴貿易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自然資源匱乏,原物料全都仰賴進口,內需市場小,難以達到有效率的市場經濟規模,政府的貿易政策更應該是引導市場更公開透明。為了使經濟發展上更為活絡,選擇開放用以拓展市場,清除貿易壁壘的障礙,更是首要之務。
  其次,再從微觀的產業角度出發,由於我國自然資源匱乏,貿易靠進口原物料進行加工製成半成品與成品出口。我國主要的產業是在勞力密集、資本密集到技術密集產業,當我國企業在進口原物料或出口產品時,皆要被課予關稅,十分不利生產與銷售。
  但是關稅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主要問題在於我國企業對於製造生產該產品的資源已不具競爭優勢,於是採取全球化佈局的廠商自然會轉移其不具競爭力的部份,以獲得資源優勢,因此封閉鎖國實為不智的行為。不具生產競爭力而產業外移並不可怕,主要的問題是產業外移之後,由於外移速度超過產業升級的速度,所引發的產業空洞化,造成大量的勞工失去工作機會。因此,需要馬上加速產業升級改變經濟結構,協助勞工轉業,發展觀光、服務、能源、環保、醫療等產業。而兩岸簽署經濟合作協議,對經濟及產業發展都有助益。
台灣應多方努力提升外貿競爭力
  根據我國關稅總局的資料,二○○八年全年第一大進、出口貿易總額國家為中國大陸,所占比重達百分之十九點八,同時也是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兩岸貿易我方順差。第二大進、出口貿易總額國家為日本,所占比重百分之十二點九,同時也是第一大進口國,我國處於貿易逆差。第三大進、出口貿易總額國家為美國,占比重百分之十一點五,兩國貿易小幅順差。第四大進、出口貿易總額國家為香港,占比重百分之六點九,台灣貿易順差。第五大進、出口貿易總額國家為韓國,占比重百分之四點四 ,我國貿易逆差。台灣當前的主要外貿順差來自中國大陸,否則早已淪為貿易逆差。
  韓國為台灣主要的貿易競爭對手,台灣與韓國在出口的產品上,有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相似,在這次的金融海嘯韓圜大貶後,如果台灣產品的出口喪失與其競爭的能力,只能使得台幣也只能跟著貶值提高出口的競爭力。這又突顯出一個問題,當韓國在世界各地都比台灣享有關稅優勢時,難道台灣又要以貶值提高競爭力嗎?二○○七年六月三十日美韓已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東協的二○一二年「十加三」,日本與韓國、中國與韓國都正在談判桌上,洽談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當台灣的主要貿易夥伴都給對手比較好的貿易條件,台灣究竟應該如何自處的答案已經不言自明。
  目前我國僅與中南美洲五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對於其他的主要貿易夥伴是一個也沒有,台灣的貿易未來愈來愈艱難。一如前述,不管是「綜合經濟合作協議」,還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簽訂原因是希望藉由簽署,擴大影響力,使台灣可以與其他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讓台灣可以由單邊貿易進而達到多邊貿易效果,免除台灣貿易活動被國際邊緣化的危機。馬英九總統在二○○八年三月十八日的美林證券台灣投資論壇中強調,與中國大陸談判「不涉及政治」、「不討論主權」、「不會談到統一或獨立」、「不會開放中國大陸勞工來台」、「不會開放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這是個積極、正確的作法。
  觀察近期大陸高層釋出的善意,國台辦主任王毅說:「兩會協商,今年有可能陸續提上日程的有:開通兩岸空中定期班機,啟動兩岸銀行、證券、保險及貨幣領域合作,共同打擊犯罪以及投資保障、避免雙重徵稅、智慧產權保護、漁業勞務合作、農產品檢疫等」。溫家寶說:「加快推進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推動簽定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逐步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週年座談會上提出胡六點,其中第五點的協商涉外事務,雖然所言應該是指政治層面的問題,但北京若願意協助或不反對台灣與其他貿易夥伴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這將會是一個台灣方面樂於見到的結果。
政府應加強宣導兩岸經貿政策
  馬英九總統在二○○九年三月二十日的媒體茶敘中表示:「國內有人說政府一定要保證和大陸簽完綜合經濟合作協議之後,讓台灣可以和其他國家簽訂,但那是必要條件,至於是不是充分條件,則還要努力」。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是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作為,針對事實,面對問題,想辦法解決它,對於壞處與危機,作最萬全的準備。
  馬總統對於北京的政治目的想必了然於心,對民進黨的有關批評則應該採取有則改之的態度,對於部分民眾的疑慮處也要多加說明。比如說把簽與不簽兩岸經貿協議的利害、影響讓民眾能夠理解,說明在雙邊經貿架構下,台灣仍然可以設定防衛機制,包括反傾銷稅、平衡稅、訂定期限,如果大陸產品對台灣市場構成干擾,台灣可以採取特別措施,訂定設限項目清單等等。只要能夠得到民眾的支持與理解,在野政黨的反對將會師出無名。
  為了台灣民眾的福祉,為了台灣經濟的永續發展,政府應該為所應為,為所當為,雖千萬人吾往矣。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謹慎小心,嘗試改變,改變就是機會,有機會就有新的出路,墨守成規只會慢慢的衰敗凋零,歷史上安於現狀的悲慘下場必須時刻牢記在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