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前進WHA:台灣國際空間突破的意義與活路外交  文/許志嘉《交流雜誌98年6月號第105期(歷史資料)》

  歷經十二年叩關申請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失敗,今(二○○九)年四月二十八日台灣終於收到來自世界衛生組織幹事長陳馮富珍的邀請函,正式邀請我方以中華台北名義,用觀察員身份,由衛生署長葉金川率團參加第六十二屆的世界衛生大會(WHA)。這是我國一九七一年退出聯合國之後,三十八年來首次正式參加聯合國周邊組織的正式會議,對台灣的國際空間來說可以說是跨出一大步,具有歷史性的重大意義。   首先,參加世界衛生大會是我國退出聯合國後,第一次由官方代表率團正式參加聯合國周邊組織,在國際活動空間是從無到有,出現了第一次,也就出現了慣例,不僅是重要的第一步,也可能帶動更多實質的國際空間參與。

參加WHA可能帶動更多實質的國際空間參與      值得注意的是,固然有人說「中華台北」名稱會否矮化,但從奧運模式來看,使用中華台北是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名稱,不會有矮化問題。且世界衛生組織來函,雖稱呼葉署長為葉醫師,但信封上的署名仍是寄給「衛生署長」葉金川。因此,並不產生不平等的問題。   其次,參加世界衛生大會是國人長期的期待,能夠參與大會,對於台灣的防疫體系有很重要的幫助,不只是國際空間的突破,更是實際衛生工作確保的突破,對台灣民眾的生命安全有重要意義。台灣民眾的衛生防疫不僅獲得更完整的保障,台灣也可以對全球的衛生防疫體系做出積極的貢獻。   第三,就兩岸關係而言,國際空間向來都是零和遊戲,沒有合作的空間。此次台灣成功參與世界衛生大會,意味著兩岸在國際上不一定都要爭得你死我活,也有共存之道。只要找到好的方法、好的模式,既不影響兩岸對主權的堅持,又能顧及到兩岸百姓的利益。這種兩岸雙贏的模式,對兩岸的良性互動也是一種正面的幫助。   台灣今年為何能夠突破困境,獲邀參加世界衛生大會?這並不是偶發的事件。台灣長期的努力、國際友人及友邦的大力協助、中國大陸的善意等,都是促成台灣獲邀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的原因。但是,無可否認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大陸的態度,而中國大陸的態度則取決於兩岸關係的好壞。也就是說,去年以來兩岸關係的大幅改善,使得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出現了契機。也就在兩岸兩會進行了第三次江陳會後,傳出世界衛生組織寄來邀請函的消息,兩岸關係對台灣的國際參與,確實扮演了相當關鍵的因素。   既然北京是台灣能夠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的關鍵因素,那麼難免有人會批評台灣的參與是一種矮化,是北京的給予,未經國際社會的支持;也有人擔憂,是不是每年都要看北京臉色,必須「逐年參與」,而不是永久參與。

美、日、歐盟等國家早已多次表明支持台灣參與WHA

  這些疑慮,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國人必須繼續審視觀察的地方。台灣此次獲邀,當真是兩岸自行解決而與國際社會無關?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是國際組織,幹事長是由各國選出,雖然陳馮富珍是香港籍,但不可能只「聽命於」中國大陸,便發函給台灣。邀請一個國家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當然也要得到其他會員國的支持。美、日、歐盟、台灣邦交國等國家,早已多次表明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因此,台灣當然有國際的支持,至於其他國家多少受到北京影響,在北京接受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後,也就沒有積極表示反對。 因此,雖然我們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並未獲得世衛成員國投票通過支持,但採幹事長邀請的方式也是其中一種方式。且目前六個觀察員中,有五個都與台灣採取相同模式,雖然他們多數是非政府間國際組織(NGO),但也有教廷在內,台灣不必自我矮化認為是NGO,我們當然認為自己和教廷一樣是個國家。   至於未來是否「逐年參與」,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因為來函只邀請我們參加六十二屆世界衛生大會。那麼,就有人問,那六十三屆呢?這當然得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安排與慣例,依其慣例,是每年由幹事長具名提出邀請,但一旦獲邀,幾乎年年獲邀。當然,如果兩岸關係轉壞,北京有可能要求不邀請台北與會,這個問題並非杞人憂天。但關鍵是,台灣一定要讓自己的參與成為慣例。一旦成為慣例,世界衛生組織其他成員國必然不會坐視台灣的不平等待遇,不願台灣成為全球防疫的漏洞,而支持台灣與會。這其中的關鍵因素,當然是這幾年台灣都能參加大會,而且善盡大會觀察員的責任,獲得世衛各國的普遍認同與支持。那麼,台灣獲邀成為慣例,不論誰接任幹事長,都很難找出不發出邀請函給台灣的理由。   既然兩岸關係改善,造就了台灣前進WHA的成就,那麼,也有人思考,有了這個突破點,台灣是否有更多機會參與其他國際組織,甚至成為WHO會員或參加聯合國?   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台灣當然有權利成為聯合國的一員,善盡國際義務與責任。更不用提成為其他國際組織的一員,也是台灣的權利。問題是,現實的國際環境卻讓台灣無法如願成為聯合國一員,而其中最關鍵的因素當然是中國大陸。   過去兩岸爭正統,在國際上採取零和遊戲。一九七一年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案,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台灣在國際組織上的參與便困難重重,連邦交國也快速減少。這樣的法統之爭,直到台灣民主化之後,才轉而走向務實外交,爭取台灣人民的權益為主,而非法統之爭。不過,民主化的台灣雖然已經改變思維,但對北京而言,這仍是法統之爭,仍是主權的爭議。   台灣此次能夠參加WHA成為觀察員,已經是國際參與很大的突破,如果能夠藉由WHA模式,持續擴大台灣國際活動空間,爭取台灣民眾權益,那當然是最好的發展方向。但國人恐怕也不能過度樂觀,認為這就是一個突破口,未來我們一定會成為世衛組織成員、甚至聯合國會員。

台灣參與WHA是兩岸雙贏互利的新國際合作模式

  從務實的角度來看,台灣參與WHA是兩岸和解,大幅改善關係後,產生的活路外交合作模式。這樣的模式是兩岸國際合作的新方式,不能視為是對另一方的攻城掠地,也不應視為是對另一方的恩賜。而應將此視為雙贏互利的新國際合作模式,並且將這樣的模式,作為未來兩岸國際參與的合作典範。 對台灣而言,這就是馬英九總統提出的外交休兵的產物和活路外交的方向。也就是以兩岸關係的改善為主軸,兩岸在外交上不以零和遊戲為目的,不以對抗為目的,擱置建立在主權對抗基礎上的外交戰,建構以合作共榮為模式的活路外交,找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模式,找到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讓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的福祉可以得到確保,在國際上保障自己的權益,同時也善盡自己的國際責任。   從活路外交的理念可以發現,加入WHA是台灣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因為,這是兩岸第一個在國際上可以合作共榮的典範,台灣除了做好觀察員工作,將自己能夠提供的訊息貢獻給世界衛生組織之外,不必急於追求會員國的地位,必須把會員國地位當作水到渠成之事,不須強求。先求參與,在參與過程中,國際社會看到了台灣的努力,以及台灣作為國際社會成員國所盡的責任與義務,相應的權利自然就會到來。   此外,追求其他國際組織的實際參與,也是活路外交的追求方向。WHA是第一個典範,未來,國際社會還有很多功能性組織攸關台灣民眾的權益,台灣都應該遵循著WHA模式爭取。能夠成為會員國自然是最高的目標,但在現實環境不允許下,實質的參與是台灣必須積極爭取的目標。   對大陸而言,這也是胡錦濤總書記強調的兩岸和解的真諦。要做到兩岸和解,就必須相互尊重,台灣民意高度重視世界衛生組織的參與,大陸方面不進行阻撓,這就是一項進步。過去十幾年來,大陸視台灣加入WHA如洪水猛獸,今年台灣正式參與WHA,大陸就會發現,除了台灣人民的權益得到更好的確保,除了台灣民眾樂見其成,除了兩岸關係因而更加改善之外,大陸擔心的主權問題根本不會發生,大陸擔心的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也不會出現。   作為崛起中的大國,大陸應該更有信心看待兩岸的國際合作,把台灣參與WHA當作兩岸國際合作的典範和第一步。除了對抗,兩岸在國際上還是有合作的道路,合作則兩利,對抗則兩敗。順著這樣的理路思維,台灣的活路外交就開創了兩岸關係合作的基礎,台灣有國際空間─兩岸關係改善,兩岸有了這樣的良性互動循環,便創造了雙贏互利的新舞台。(作者係銘傳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