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鹿港小鎮遊逛趣 逛古蹟、吃小吃、買名產  文/吳燕玲《交流雜誌98年8月號第106期(歷史資料)》

  很多人對鹿港的第一印象都是羅大佑那首「鹿港小鎮」,來到鹿港,才發覺真正的鹿港比那首「鹿港小鎮」豐富多了。龍山寺與天后宮的香火,只是鹿港的一小部份,華麗的老宅、彎彎曲曲的古街與令人口水直流的小吃,交織著鹿港的傳統與繁華,來鹿港逛遊,真的很精采。
  早就聽說鹿港第一市場的小吃很有名,一早就從台北開車來到鹿港,本來打算大快朵頤一番,但是抵達鹿港前,省道上兩旁銷售神轎、神桌的傢俱店,就很吸引人的目光,看來鹿港真的是個愛拜拜的地方。

龍山寺香火鼎盛
  還沒有抵達第一市場前,就看到了鹿港龍山寺的指路牌,三進二院七開間的龍山寺,何時創建已不可考。傳說是在明代永曆年間,因泉州移民來台時,即迎請了觀音菩薩來河堤邊結蘆為寺。直到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年),鹿港成為台灣與大陸通商的第二港口,商賈雲集,來往於大陸泉州與鹿仔港(鹿港舊名)的人日益漸多,龍山寺信徒香火鼎盛,舊有龍山寺顯得太窄小。因此,在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由武官陳邦光倡議重建,泉州七郡縣人(晉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德化、永春)紛紛響應,才將龍山寺遷建於今日現址。當時的龍山寺,是台灣第一大寺廟;於是彰化縣誌把乾隆五十一年,視為龍山寺創建的年代。
  距今二百四十多年的鹿港龍山寺,因為商業興盛,歷經好幾代人風風雨雨的龍山寺,不管是從乾隆、道光、咸豐、日治時期與民國年間,每次修建都由地方官府與仕紳花費無數精神與金錢,從前簷、暗簷、柱子,泉州老工匠們極盡雕樑畫棟之能事,處處展現出傳統民間工藝之美。最近一次修復,則是因為九二一大地震,造成龍山寺山門傾斜、牆體龜裂、正殿屋脊、山牆斷裂破損,許多老一輩長者看到龍山寺遭此天災橫禍,不禁流下淚水。
  幸好,出身鹿港的寶成工業公司總裁蔡其瑞與董事長蔡其健倆兄弟,對鹿港龍山寺有著深厚的情感,蔡其瑞曾回憶說:「小時候家境困苦,在我七、八歲時,和母親利用龍山寺的長廊來編織船用的繩索。」看到龍山寺因九二一地震而受損,寶成蔡氏兄弟抱著回饋家鄉的心理,捐贈新台幣一億六千萬元,協助龍山寺的修護工程。

古蹟修復保留歷史味
  有一次看到「瀨上剛in台灣」節目裡,看到瀨上剛用日文在向觀眾解說台灣的古蹟時,不解地問:「不知道為什麼,台灣人修復古蹟總是把古蹟修得像新房子一樣,那樣不是風味盡失了嗎?」如果瀨上剛來到鹿港龍山寺,相信他不會有此說。修復工程業已竣工的鹿港龍山寺,看得出來花費了相當的心力以現代建築技術重新補強整體結構,但又修得「舊舊的」,保留了它的歷史感,就連樑上的彩繪,也看不到刺眼的紅紅綠綠的顏料,反而是帶有一點「灰塵」感的暗黃,堪稱近年古蹟修復中的表率。
  逛完了龍山寺,來到期待已久的第一市場,家住鹿港的朋友「報馬仔」告訴我,第一市場早、中、晚,同一個店鋪會賣不同的小吃;這讓我們覺得新鮮極了!原來第一市場是鹿港的廚房,也是鹿港人潮集散地,所以店鋪租金貴得不得了,店家為了省房租,所以會以「時段」相互承租攤位。而我抵達第一市場的時間正值午後,首先報到的,是營業到下午的水晶餃名店,清光緒十年便已開業的「蔡澤記」。

鹿港小吃首推第一市場
  看到蔡澤記旁邊一簍簍剛做好的香菇丸、燕丸、水丸、水晶餃,不知該選哪一種,所以忍不住問了一下在鍋前揮汗舀湯的老闆娘說:「哪一種好吃?」老闆娘看我一副觀光客的「聳樣」,回答說:「每一種都好吃!你第一次吃,就點個綜合湯吧,這樣每一種都吃得到!」老闆娘都這麼說了,當然依言照做,喝第一口湯時,就令人覺得蔡澤記從清光緒年間可以流傳至今,其來有自。不但清湯是用大骨熬出來的香甜湯頭,且燕丸、水丸、水晶餃,吃得出是手工打出來的彈牙口感,但我最愛的還是水晶餃,皮Q餡香,肉汁濃郁,難怪成為蔡澤記的招牌。
  接下來吃的楊州肉圓芋丸,以及鹿港施豆花,都很令人滿意。特別是芋丸,在其他地方從來沒有吃到過,裡面一樣是肉丸,只是外面用芋頭籤包起來,吃來很新鮮。而豆花也吃得到大豆香,加上軟爛的花生,以及甜度適宜的糖水,是很久沒有嚐到古早味。不知道是不是已經吃飽了,當我貪心地再跑到蔡氏麵線糊的攤子前,再點一碗麵線糊來吃時,肉羹口感紮實沒有粉味,但好像有股焦味,不知道是不是老闆煮這鍋麵線糊時,跑去聊天去了,沒有注意到火候。

九曲巷紅磚灰牆令人響往
  吃飽喝足之餘,總要散散步讓肚子消化一下,鄰近第一市場的九曲巷,是遊逛鹿港不可錯過的景點。據說鹿港之所以會有這樣彎彎曲曲的巷道,主要是因為凜洌的海風往往長驅直入,造成居民與行人的諸多不便。尤其每年中秋過後的東北季風,更是造成一片黃沙飛揚,因此鹿港人在巷道的設計上,便採取彎曲多折的方式,以阻絕強風的侵入,且採T型交叉,而巷內道路也因此形成彎曲迂迴的線條。
  九曲巷裡的時間,彷佛是靜止的。它斑駁的紅磚灰牆,舊時代留下來或圓、或方、或六角形的窗櫺,自然素樸,怎麼看都像是一幅畫。即使現在科技已如此發達,鹿港人的生活似乎還都保有著一份情趣,家家戶戶門前都放著不同的盆栽,顯露出悠閒的生活美學。
  來到鹿港總得買些名產,依照久居鹿港的朋友指引,我沒有去大名鼎鼎的玉珍齋,反而來到傳承三代,至今仍然完全依循古法製作漢餅的「朝和餅鋪」。「朝和餅鋪」現在由第三代老闆梁陽昌,帶著兩個弟弟一起打理這間由祖父傳下來的老店。梁陽昌說,他本來在台中市上班,因為父親身體不好才辭去工作回家來繼承祖業,「小時候常常幫家裡做餅,從各種餅皮的打揉、內餡製作、烘烤技術,都是他從小耳濡目染學會的。」想起童年,他說:「別家的小孩放假都可以跑出去玩,但我們三兄弟卻得留在家裡幫忙做餅。」幼時學會的繁複製餅技巧,梁陽昌一點都沒忘,依然親自帶領著自家師傅天天烘烤各式糕餅。

朝和餅鋪傳承三代的好滋味
  鹿港知名的餅鋪不少,但許多餅鋪因為要應付來自全省各地的觀光客,所以多半委由代工廠製作糕餅,純手工製作的餅鋪已非常少,更不要說,傳承二、三代的老闆自己還會做糕餅的,更是所剩無幾。朝和餅鋪手工自製的「鳳凰酥」與「冬瓜糕」,二○○二年還獲選為國宴茶點的殊榮。
  老店革新也有艱難的一面,梁陽昌的太太偷偷告訴我,為了要符合現代化的行銷模式,梁陽昌接手打理「朝和餅鋪」時,希望重新裝潢店面,讓店面看來明亮舒適一點,光是為了老店更新外貌,就和婆婆溝通許久。梁陽昌笑說:「還好我是長子,在家裡講話有份量,不然的話,還不知要講多久,我媽媽才會答應呢!」他還指著最近重新設計的鳳凰酥包裝盒表示,「光是更動這個設計,就說服了好久呢!」

天后宮古街群消磨時光
  也許是在「朝和餅鋪」聽著梁老闆述說鹿港傳統製餅的過程太有趣了,讓我們忘記了時間,趕忙跑去走一趟名震古今中外的「摸乳巷」,看一眼早期建築匠師們發揮創意,將空紹興酒罈應用作成圍牆裝飾的「甕牆」。等來到現在已成民俗文物館,原先是日據時代就興建彷巴洛克式建築的辜顯榮老宅時,已經過了參觀時間,大門已經關閉了,無緣入內觀賞辜家老宅的絕代風華。
  最後一站來到緊鄰天后宮的古街群,裡面各種古玩商鋪吸引了不少遊客佇足停留,其中一個賣各種木頭打磨成的益智玩具,就讓我玩了半天。看著老闆像變魔術一樣,透過各種數字拚圖的方式,組合成一塊完整的積木,吸引了不少路人童心大起。最後,我忍不住掏腰包,花了一百元,買了一個拆開來是一套桌椅傢俱,合起來又變成一小方木頭,當作此行的紀念品。
  逛古蹟、買名產、吃小吃、還可以玩遊戲!原來鹿港這麼好玩,看來下次來鹿港,非得在這裡住上一宿,否則第一市場裡那令人垂涎三尺的早餐—杏仁茶配油條,還吃不到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