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大陸的「剩女」現象 文∕林琮盛《交流雜誌98年10月號第107期(歷史資料)》

  三十一歲了,單身、渴望愛情,又充滿焦慮感的玲玲,被迫向杭州本地的婚姻介紹所發出求援訊號。她說,「我不想再一個人落單。我渴望愛情,希望能找到合適的另一半,趕緊把自己嫁出去。」。
  除了自己本身的期待,更令她精神抓狂的,還有家中那對六十多歲,卻還沒體驗過抱孫子快感的爹娘。玲玲語氣無奈地說,到了三十歲還沒成家,她被迫天天忍受父母「狂轟爛炸」的嘮叨,以及朋友們過度的「關心」。
  不只是玲玲。出身天津,年屆三十歲的婷婷,也尋覓人生中的「正確先生」。一百七十公分,樣貌姣好的婷婷,背景其實挺「有料的」。她受過大學高等教育,畢業後,又在一家北京知名外商公司擔任部門主管,月薪八千人民幣。這樣的薪資,一個人在北京過,挺快活的。最重要地,以她的學識和經濟基礎,必然擊敗不少同齡的男性同胞。
  但今年七夕情人節當晚,她卻坐在咖啡廳裡,落寞地看著外頭熙熙攘攘的情侶。自從二十五歲起,婷婷就積極物色老公,也經歷過十多次相親,但最後皆以失敗告終。堅決否認自己「太挑剔」的婷婷,自嘲地說,「女人一到三十歲還沒結婚,身價就一落千丈了」。
  儘管尚未出現像台灣一樣,專門詛咒戀愛男女的「戀人去死、去死團」。但大陸民眾對於像玲玲和婷婷這樣適婚又單身的熟女,揶揄挖苦起來,卻也相當辛辣。冠在她們頭上的,是一個聽起來不太雅的名詞:「剩女」。
  根據網路百科全書「百度百科」的定義,所謂的「剩女」,指的是現代都市女性,她們絕大部分擁有高學歷、高收入、高智商、長相也無可挑剔。因她們擇偶要求比較高,導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歸宿,而變成高齡未婚熟女。 據大陸媒體統計,光北京,就有五十萬的剩女族群,接近北縣板橋市的人口數。
  有人就為這些單身熟女取了一個新封號,3「S」女人:Single(單身)、Seventies(大多數生於七十年代)、Stuck(被單身卡住了)。
  現實上,這群3S女人正處於人生尷尬期。比她們年紀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學了;比她們年紀小的,也在挑三揀四後,披著白紗嫁人了;比她們聰明的,沒她們漂亮,比她們漂亮的,沒她們聰明。但不幸地,偏偏被好男人遺忘的,就是這些剩女。
  重創剩女心靈的不幸消息,還沒結束。據中國大陸在今年初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隨機抽樣的三千五百七十名異性戀男子中發現,二十八至四十歲男人中,只有六%未婚。多數好男人早已「名草有主」;剩下沒結婚的,不是被認為是恐婚,不然就是沒錢、沒能力的「爛仔」。
  對於剩女的處境,看在某些男性眼裡,剩女本身也要負一些責任。「她們希望男方擁有自己的房子、車子,還要有銀子,這樣才願意嫁」,二十九歲的小高抱怨,一些女孩子在尋找未來的伴侶時過於功利,首先考慮的是經濟條件,而非感情因素。對此,婷婷可大聲喊冤。她十分堅守「原則」地說,「我不挑剔啊!但婚姻是要找一個長久走下去的人。我十分重視,希望一生只會結一次婚」。
  傳統的「男女戰爭」,並無法解決剩女的人生大事。剩女所凸顯的晚婚問題,還牽動出更深一層的社會現象:恐婚族群。根據中國社科院所出版的「二○○八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和預測」公佈,中國大陸的登記結婚人數持續減少,男女的初婚年齡也明顯提高。以上海為例,男性的初婚年齡平均超過三十一歲;女性初婚年齡平均超過二十八歲。在北京,男性的初婚齡超過二十八歲,女生超過二十六歲。
  針對晚婚的原因,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調查指出,有將近二十二.三%認為自己存在「恐婚」傾向;四五.七%還表示,身邊就有「恐婚族」。且四十四.四%的人認為,恐婚族都是「八○後」(台灣的「七年級」生)。
  這群「八○後」的,除了接受過高等教育,又多是獨生子女,受到家庭寵愛,心理程度也會比其他年齡層的人晚熟,再加上生活和工作壓力,讓他們產生對婚姻的恐懼感。同時,收入是否穩定,也是恐婚族考量是否要步入禮堂的另一個因素。調查中發現,收入穩定(七十三.二%)位居結婚條件的榜首。這句話明白說明:沒錢想結婚,免談。
  不管是恐婚、「緣分未到」或堅持原則,該結婚,卻沒結婚,確實急煞了一群想抱孫子的爹娘。在北京,每到週末假日的大型公園,總會看到熱鬧的「爹娘代相親」景象。數以百計年過半百、鬢髮灰灰的老人家,手上總會拿著牌子。牌子上頭,多寫上兒子或女兒的基本資料,從年齡到多少家產,項目琳瑯滿目。這些老爺爺、老媽媽無非是希望,能夠為孩子們尋到一份好姻緣。
  來自河北石家莊的六十歲王老太太,就是其中一個「代女出征」的老媽媽。她說,她幫女兒找相親機會,已經找了快一年。「我女兒長得清秀、漂亮,工作職業也不差,之前追求她的男士也不少。但她就是太驕,賺錢輸她的看不上。原以為還可以再選選挑挑,沒想到,一晃眼,她都三十二歲了。」話一說完,王老太太決定「跳槽」另一個公園,繼續再戰。
  經濟問題,也是剩女、剩男開始氾濫的主因之一。尤其,結婚成本的提高,造成不少男女對婚姻裹足不前的阻礙。中國國際婚博會結婚產業調查統計中心主任廖俊國告訴「二十一世紀經濟導報」,○六年,北京結婚平均費用需要十五萬人民幣。這個數字,在去年漲到十七萬左右。上海更慘:二十萬(近一百萬台幣)。這個驚人的數目,還僅僅是請客、拍婚紗的花費。若還要再算上買房子,沒有上百萬人民幣,和靠父母的資助,結婚這檔事兒,根本是天方夜譚。據統計,在北京,約有九成的新人,得靠父母幫助,才能踏上紅毯的另一端。
  因此,剩女除了在茫茫的「男人大海」中,找到跟恐龍一樣幾乎絕種的、年齡地位比她們高的「單身新好男人」外,還要誠心保佑,對象爹娘的銀行存款數,最好要拖著很多的「零」。
  在無奈及自怨自艾之餘,為因應剩女和剩男的新社會現象,中國不少城市開始出現「全民情聖」產業,帶動新一波的「戀愛經濟學」。北京一些戀愛媒合公司,為讓京城的一些未婚,甚至未曾和戀愛沾上邊的孤男寡女甩掉「剩男剩女」的封號,特地推出針對他們需求的戀愛培訓班,希望把這群「愛情白癡」,從孤獨中解放出來,拋棄單身。
  果然,「對愛飢渴」的市場潛力相當豐沛,報名者的數量,讓這種「全民情聖」的課程,十分火熱。培訓班為保證上課品質,甚至還「以價制量」:一堂課三百人民幣(近一千五百台幣)。
  對於這樣的愛情培訓班,很多網友表示很想一試:「一直忙著唸書、工作,沒有時間去想感情的事情,現在都三十多歲了,本以為感情就是那麼回事,找了很久也相了幾次親,每次都很尷尬不知道怎麼談,自然成不了」。有網友就自我告解:戀愛這玩意兒,確實需要技巧。但也有些網友則高舉「緣分旗」強調,「感情靠的是緣分,怎麼可以用技巧來談戀愛呢?」有的還認為,這是在「褻瀆」美麗的感情。
  剩女期待美好的婚姻,但也有不少女人卻樂於當「假剩女」。在深圳工作的二十九歲曉婷,半年前才剛告別單身生涯。對於婚姻生活,她語氣帶點落寞地說,結婚後,異性朋友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了。以前一耍小任性,身邊的男生,就會遞「無條件降書」。但結婚後,這種「特權」早已消失。
  曉婷說:「單身時,你可以抱怨工作煩人、客戶討厭。總會有個憐香惜玉的人,過來安撫;就算你發脾氣了,那也不過是單身女人的特權,即使有點無理取鬧也被認為是理所當然」。「但結婚後,再抱怨這些,只會讓人覺得你眼光有問題,怎麼選了個無能老公,讓你一個人在外邊死扛?再說,這也是你自找的」,曉婷開始懷念起「窈窕淑女」的生活。
  最後,她決定拔掉結婚戒指,當「隱婚族」。
  隱婚族,又被稱作「偽單身」。他們的年齡大多集中在二十五歲至三十五歲間,其中又以女性居多。
  「得到了一棵樹,卻可能喪失整片森林」,對比已婚者,單身始終會帶來一些優勢。有更多的自由,交友機會多,選擇機會多。所以,他們只辦理結婚證,藉由法律管道,認證自己的婚姻。再者,隱瞞婚姻現實,還能讓自己的社交生活變得更簡單。一旦有別人送來婚禮請柬,自己不去參加,也不會遭到什麼埋怨。「我結婚時,沒有收大家的禮金;現在別人結婚,我就不用送給別人禮金」,曉婷又點出當隱婚族的另一項好處:節省開支。
  有趣地,「假剩女」當隱婚族,還有另一更正當的理由:工作便利。
  因為,中國大陸不少公司企業多喜歡以「未婚」聘用員工的前提條件。這與大陸的公司主管認為,年輕人幹勁十足,但一旦有了婚姻的拖累,「工作能力就會下降」。不少隱婚族抱怨,正是這種想法,讓不少人選擇了隱婚。
  「白領女性一旦結婚,主管就會擔心,她們會懷孕生子、牽累工作。這逼著我們,只能隱著算了」,另一個來自山東濟南的隱婚族小玉,說出最實際的問題。
  為此,她們寧可披著「偽單身」的盔甲,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自己的工作,防範被高層主管打入冷宮。
  在一份大陸媒體所做的調查中,關於隱婚的原因排名的前兩項「為保住飯碗,求得事業更好的發展」、「社交恐慌,害怕被排擠在社交圈之外」,都是來自於職場生活。
  似乎,在中國大陸的社會中,某種程度上,工作和婚姻,有著一種「魚和熊掌」的詭異關係。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正港剩女」,尚未有機會體驗這一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