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灣「軟實力」與兩岸關係 文/編輯部《交流雜誌98年10月號第107期(歷史資料)》

(本文係朱雲漢教授,於二○○九年八月二十八日在海基會專題演講摘要)

  最近在台灣媒體上經常出現一個概念,就是「軟實力」(Soft Power),事實上,學界對這個字的翻譯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應該要用「柔」,而不是「軟」。不論「軟實力」或「柔實力」,都是近期在國際關係研究領域裡熱門的議題,代表一種新的理解與視野。我們可以從台灣的「軟實力」角度出發,向外國人介紹兩岸關係裡面,一些台灣潛在的、積極的能量。
  對於Soft Power的概念,倡議最多的是Joseph Nye,他是美國大師級的資深學者,在政府部門有豐富的服務資歷。他在九○年代就曾出書提到Soft Power的概念,後來又進一步把這個概念做比較系統化的分析,出版了「Soft Power :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這本書。依照他的闡述,國際關係中「軟實力」是相對於「硬實力」,而「硬實力」就是威脅、利誘。

軟實力比強制力更有效
  當然,「軟實力」並非完全孤立運作,有時也會跟「硬實力」搭配。然而,「軟實力」是不是在缺乏「硬實力」的奧援下,還能獨立產生作用?這個問題一直有很多爭論。但這個問題對台灣或兩岸關係,產生了一個特殊意義,因為過去大家運用的都是Great Power,後果卻讓雙方處在一種完全不對稱的關係裡;當對方的「硬實力」愈來愈強,居於弱勢的一方可以憑藉什麼力量來抗衡?「軟實力」到底能夠發揮到什麼程度?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問題。
  根據Joseph Nye的定義,凡是用威脅、利誘以外,能夠產生影響的,就是「軟實力」;所謂影響,則來自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理念、政策,是一種吸引的能力,他甚至用「Seduction(誘惑)」來強調軟實力是比強制力更有效的。例如美國的民主與人權,所賦予人民的就是一種無窮的機會,這對全世界來講,都會構成一個巨大的、致命的吸引力。
  面對兩岸關係發展,如果台灣想發揮某種程度的主導作用,我認為唯有「軟實力」。台灣的經濟實力已被對岸迎頭趕上,軍事力量對比也是嚴重失衡,從大陸的財政能力跟規模來看,台灣根本沒有進行武器競賽的本錢。再從國際關係來看,G2格局快速形成,台灣幾無合縱聯橫的空間。鑒於兩岸實力懸殊,台灣只能運用外交智慧,儘量突顯小國的靈活性,來爭取生存的重要支柱。
  綜觀當前全球的治理架構,中國大陸的角色對美國來說日趨重要。歐巴馬上台後舉行的第一次美中戰略經濟對話,美國官員使出渾身解數討好中國代表,幾乎每個官員談話時,都會刻意引述孟子或論語的內容。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大陸的實力已經跟美國接近。因此,雖有人希望美國繼續圍堵中國,或放大「中國威脅論」,其實空間已經十分有限。
  現階段台灣對大陸經濟倚賴度日益增高,而且兩岸經濟實力持續消長,雖然我們在某些產業的核心技術,或管理觀念上,仍有局部優勢。但就更深層的關係來看,我們還是必須努力創造雙贏的局面,追求合則兩利的關係。畢竟,期待靠這一點僅存的優勢,變成一個很大的槓桿,似乎是不太容易。因此,我認為「軟實力」應該是引導兩岸關係發展的槓桿,要強調重質不重量,它可以把我們的不對稱性以及先天的弱點克服。「軟實力」並不是消耗性的東西,它是具感染性、擴散性與傳遞性的,它可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種能量。
  此外,如果台灣善用「軟實力」,並且可以展現出巨大潛在可能性的時候,歐美國家就會重新評估台灣的價值。冷戰時期,台灣的價值是一艘不沈的航空母艦,是國際圍堵中國的重要關鍵,但那個時代已經過去。現在讓人擔心的是,很多歐美國家會認為台灣愈來愈不重要、無關輕重;假設他們認知台灣的「軟實力」,在引導中國大陸未來社會經濟、文化的轉型裡,可以發揮很大的槓桿作用,台灣另外一種價值就會浮現出來。然而,台灣的這個特點,是目前歐洲和美國在做政治或經濟決策時,還無法完全掌握跟理解的。
  我認為台灣「軟實力」的要素,從具體內涵看,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所謂的「先進」,因為如果以城市硬體建設來講,我們其實是瞠乎其後。但是,我們可以結合西方文明與東方傳統好的東西,同時具備「親近」與「先進」,當兩者結合之後,「軟實力」才能真正發揮。台灣在很多方面都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只是我們不自覺,例如去戶政事務所申請戶籍謄本,在互動過程中,大家都可以感受到應有的尊重;我們到台灣的醫院去看病的感覺,跟在大陸醫院看病,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一般大陸人到台灣之後的感覺,普遍都是沒有壓力、人很和善、比較文明,很多的設施都以「人」為中心,跟大陸截然不同。
  目前施展台灣「軟實力」的要角,是民間的社會團體,而不是政府,企業也算是民間廣義的構成部份,他們都是台灣的尖兵。兩岸正常交流之後,數量龐大的大陸媒體和觀光客,可以有更多的機會來瞭解台灣,他們也會發揮重要的影響力,像是螞蟻雄兵。讓人遺憾的是,台灣內部也存在會削弱「軟實力」的因素,有時會讓我們的「軟實力」無法充分地發揮,還好這個現象已經逐漸獲得改善。

軟實力作用的層次
  「軟實力」作用的層次,可以分成幾個部份。最起碼,它可以降低別人對你的敵意與厭惡感。如果一個人很討厭你,對你有抱著很高的戒心,你要跟他做什麼往來都很困難;他會對你斤斤計較、步步為營,你說的話、做的動作,他都用最壞的角度來看。我們必須承認,兩岸關係也曾經進入這樣的階段。換個角度,當我們跟他增加好感、取得信任之後,你可能進而成為別人尊重、欣賞、嚮往的對象,甚至他會不自覺地學習或模仿你。
  美國在戰後是世界很重要的領導者,美國扮演的角色一直都很成功,到小布希上台以後,卻出現令人意外的逆轉,當然現在歐巴馬試圖恢復,回復美國原有的「軟實力」。

軟實力的具體作用
  「軟實力」對我們起了很多積極的作用,我認為,「軟實力」的作用是間接的,不見得可以立竿見影,也不能急功進利;不過它確實可以帶來具體可以量化的成果,它本身就可以做為台灣的競爭力,它會增加台灣整個附加價值。如果把台灣的整體綜合印象做為一個「品牌」,台灣就代表一種「品質」與「時尚」,可以讓人安心消費。如此,我們所有的產品,相對於中國大陸就有很強的競爭力。我們不僅要有這樣的品質,還要積極地維繫它、強化它。
  最近,我接待一些大陸來台的朋友,他們大多帶了兩個空皮箱,想要大肆採購臺灣的醋與醬油,因為他相信台灣的「有機」產品是真的,是遵循傳統古法製作的,為了這個理由他願意多花一點錢,這正是台灣軟實力的具體展現。
  如果台灣能建立起信用與信譽,成為大陸觀光客旅遊首選之地,也就不足為奇。大陸觀光客來台,絕不是只因為嚮往教科書上的阿里山與日月潭,他第一次來是基於好奇心,第二次還來,就代表你對他有吸引力,倘若他來第三次、第四次甚至還想要自由行,這就凸顯出你的內涵了。
  我們有條件可以引導中國大陸進步,縮短兩岸社會發展的差距,甚至正面影響大陸的價值觀念。中國大陸前陣子修改民法及刑法,大量參考台灣的經驗,像是台灣鼎鼎有名的法學教授王澤鑑先生,王教授的著作在大陸被視為經典,深刻影響大陸的法學教育。諸如此類,這是很多西方媒體都不知道的事情。
  就政治上來說,爭取大陸民意,其實就可以引導大陸對台政策。有人會質疑大陸是一黨專政,事實上我們的理解如果還停留在那個層次,就表示我們沒有進步。中國大陸的政權、政治人物或官方媒體當然可以引導民意,但是廣大網民的影響力絕對不容忽視。事實上,大陸領導人也非常在意民意,有專人上網搜集資訊,了解大陸網民的反應。大陸黨政機構也經常委託學術機構或民調公司調查民意,掌握民眾對一些敏感性議題的看法。例如日本首相參拜神社,到底大陸城市裡的菁英作何反應,政府部門都要能精準拿捏並做出因應。
  整體來看,倘若大陸民眾對台灣的反應是友善的,對台政策就不會太嚴厲,如果大陸民眾普遍性產生反感,對岸的政策就不可能寬鬆,這點是可以理解的。最近我很擔心達賴喇嘛來台事件的影響,雖然大陸官方已經儘量克制,但大陸網民的反應依然強烈,如果反彈繼續下去,我們當然也不能輕忽。只要讓大陸社會的菁英,能夠逐漸對台灣產生「同理心」,願意理解我們、聽我們的聲音,尊重我們基本的立場,就有助於現狀的維護,也就不會形成統一時間表。

台灣軟實力的尖兵
  兩岸交流從去年開始才逐漸趨於正常,大陸媒體和觀光客所要扮演螞蟻雄兵的角色,還無法完全展現。現在提到台灣「軟實力」的尖兵,我們特別要推崇宗教團體、民間公益組織以及志工團體。對於這些尖兵,媒體不一定會有全面性報導,國外很多人對此也不注意。但是,我們的學術團體、志工團體等,所發揮的重大影響力,絕對是不容小覷。此外,還有我們的文化創意產業,包括媒體、文化藝術團體,以及對社會有責任感的企業和台商,也都可以扮演尖兵的角色。

削弱台灣軟實力的因素
  儘管我們全力推廣台灣的「軟實力」,但在我們內部還是存在一些削弱我們「軟實力」的因素。有一個比較陝隘的阻力是台灣民族主義,它會傾向一種政治跟文化的「去中國化」。先前提到我們的「親近」跟「先進」是結合在一起的,「傳統」跟「現代」也結合在一起,如果這一塊被逐漸削弱,我們就會喪失「軟實力」。當我們的下一代對於唐詩、宋詞的欣賞與詮釋能力不如中國大陸,我們就會失去很多;如果我們的電腦遊戲設計者,不太能理解封神榜、西遊記的內涵,開發設計的地位就可能被韓國人取而代之,更遑論中國大陸了。
  其次,我們也存在一些對中國大陸,人、事歧視或排斥的現象。正常情況下,對某一個人我們不會每天歧視他,對他嗤之以鼻。台灣特有的民主,本來應該是我們「軟實力」很重要的要素,不過正在不斷褪色,這是我們需要警惕的。這可從過去十年,我跟中國大陸學者討論台灣的民主,從他們的觀察與反應當中去感受。他們甚至認為他們有機會可以看到台灣的「實驗」,讓自己頭腦更清醒,而不會一味推崇民主,這無非是對台灣最負面的一種評價。如果我們要強化台灣的「軟實力」,我們就要不斷改善自己,提昇自己。
  兩岸民間交流的法律與制度障礙正在慢慢排除,有些政策要循序漸進開放,不能因為你怕門打開後,會有幾隻蚊子飛進來,就因此不開門,我們必須在「取」跟「捨」之間找到平衡。例如,現在如果有NGO在大陸進行資助,在財稅機關都會碰到一些問題,我認為以後修法時應該要設法調整。還有一個障礙是心理障礙,我們以前太自大,現在太自卑也不行,沒有信心就會造成退縮,然後像駝鳥一樣把頭埋進土裡,封閉自己是不對的。

軟實力作用從單向到雙向
  兩岸在「硬實力」上愈來愈不對稱,我們應該要更巧妙、更有智慧地運用我們的「軟實力」。當然,也不能排除一個已經發生的事實,就是中國大陸的「軟實力」也在逐漸增強。當大陸經濟崛起,自信與改革均開始恢復,它也會開始珍惜過去的文化與歷史遺產,在這種企圖心之下,大陸開始在各地建立孔子學院,這點也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的!
  我們不可以沒有自信,但也不能自我膨脹,其實兩岸都有一定的能力,彼此可以親近對方,也可以欣賞對方的優點。大陸絕不是一無是處,它某些地方的進步速度是絕不能輕忽的。比如說,大陸以前是世界工廠最大的污染來源,但下一波綠色能源發展,它就會走得比我們還快。當中國大陸有一個政策方向調整,優先順序重新排列以後,他總體協調或總體能力是非常可觀的!雖然他有政治型態的束縛,但畢竟它有一個巨大的文化資產市場、巨大的中文網頁平台,而且他有能力吸引全球的創業者。另外,它的發展模式也要注意,很多重要的國際組織,像是世界銀行等,都開始認真對待中國,這是我們必須很清楚而且很務實去理解的。

海基會可以做什麼?
  在發揮台灣「軟實力」的立場上,海基會能做什麼?
  首先,海基會受政府委託,第一任務當然是談判,但營造兩岸關係善意及互信也是非常重要的。「軟實力」要發揮,必須形成一種氛圍、一種大的氣侯,營造這個氣侯當然是所有人的責任。但因為海基會處在第一線,自然是責無旁貸的,政府應該給海基會更多的資源與人力。
  第二,從服務台商到促進兩岸民間交流,海基會的業務牽涉廣泛,服務案件也增長快速。但如果從一個大格局、大戰略、大思維來看,服務台商跟在促進兩岸交流要扮演的角色是同樣重要的,海基會可以主動促成民間的一個交流平台,進行兩岸文化訊息的交流。海基會在三節會舉辦台商聯誼活動,但目前卻還沒有一個有關文化學術、藝術、宗教群體的聯誼,可以進行資訊交換或交流。我們可以針對特定的領域舉辦研習或聯誼活動,讓更多人一起人交換心得與經驗。
  第三,要了解我們的「軟實力」是否深入中國大陸民間,當然也可以設法在大陸進行一些涉及兩岸關係的民意調查,或蒐集大陸所做民調的結果,分析他們對台灣的印象與看法。兩岸其實都時常進行民調,其結果可以在做決策時,提供參考的資訊及指標。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