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用「軟實力」開啟另一種未來的可能 文∕編輯部《交流雜誌98年10月號第107期(歷史資料)》

  二十世紀中葉,「hardware(硬體)」與「software(軟體)」面世,開啟資訊爆發的新時代。一九八○年代末,哈佛大學奈伊教授(Joseph S. Nye Jr.)進而提出了「hard power」硬實力與「soft power」軟實力的概念。前者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含外交)、軍事與科技的綜合力量,並以此強勢壓制對方,遂行國家政策;後者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力量,包括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價值體系,乃至行為模式、國民素質、生活方式等,兩者構成綜合國力。
  軟實力對內是一種凝聚力、感召力與創造力;對外是一種國際的影響力、吸引力與競爭力。軟實力在到外交運用上有兩個目標:一、擴大影響力與吸引力,以增進相互理解與友好關係;二、消除誤解、避免衝突。這一組概念提供我們觀察兩岸互動的新工具。
  上一代人,何其悲情,經歷戰火的摧殘,親情的別離;這一代人,何其幸運,看到和平的曙,發展的機會。前人寫的歷史,紀錄了這個大時代的變化;今天我們寫歷史,則是要開啟另一種未來的可能。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可能?讓我們想像一下:
—兩岸不談統獨,而談如何提升人的價值:
—兩岸不講大小,而講如何截長補短,互相合作;
—兩岸沒有猜忌,而是相互信任;
—兩岸沒有威權,而是共同呼吸自由的空氣。

  這些想像,不能靠硬實力的爭鬥,而是要靠軟實力的合作。上一代的兩岸,已經從硬實力的爭鬥中,浪費了時間,犧牲了人民;這一代的兩岸,應當用軟實力的合作,給下一代創造一個更開闊的空間,更寬廣的選擇機會。
  近幾年來,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撼動了世界。一九七六年,中共進行改革開放,由共產主義朝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轉進,全力發展經濟。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民物質生活的提高,中共硬實力鋒芒畢露,在此基礎下,大陸轉而韜光養晦,逐漸培養軟實力。二○○四年提出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二○○五年胡錦濤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和諧世界」的理想,二○○七年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首次納入文化軟實力,並強調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部分,提出要激發民族文化的創造力。並在二○○九年「中國外交白皮書」中更進一步提到「人文外交」,積極擴大對外文化、體育、旅遊等領域合作和民間交流,以提升其軟實力。凡此足見中共現階段是以中華文化中和諧與和合的概念為其主要核心價值,主張王道反對霸道,意在藉此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也讓中國快速走向世界。
  在上述政策方針之下,中共透過廣播、電視、電影、報紙等媒體,強力宣揚大陸的軟實力。目前「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以英、法、西等四十三國語言,向世界進行全天候的播放,並於今年初啟動國家公關戰略,斥資四百五十億人民幣(約六十六億美元),極力將大陸推向國際。
  此外近年來,全世界學習漢語的人數已超過三千萬,有一百多個國家的二千五百多所大學在教授漢語。另舉辦孔子學院與文化年活動,前者自二○○四年底設立第一家「孔子學院」至二○○八年底為止,全球已有二百四十九所,分布在七十八個國家和地區,目前還在快速增加當中。後者是先後舉辦法國文化年、義大利年以及俄羅斯年活動。
  藉此擴大民間外交接觸,增加與非政府組織的聯繫,深入介紹和推廣中國文化,深化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瞭解和認識。特別是體育活動,從中共一九七○年對美國乒乓外交開始,大陸在體育方面的長足進展,各項單項活動如乒乓球、體操、跳水等居世界鰲頭;二○○八年北京奧運獲得五十一面金牌,更是獲得世界肯定,在在改變了世人對中國大陸與中共政權的印象。
  歷史的巨輪不斷向前推動,兩岸關係也是與時俱進。面對兩岸的現實,台灣應當珍惜有限資源,不再追求「沒有結果」的議題(non-productive agenda),致力創造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有優勢的工作環境、有特色的教育環境、有品質的生活與文化環境、有品味的旅遊環境,以及能夠全面永續發展的環境,把台灣進化成沒有煙硝的人間淨土,有吸引力之島,使台灣更繁榮更安全,更能立足於世界。
  面對財力雄厚、人口眾多的大陸,台灣應該跳出硬實力的競賽,開創軟實力的競爭。目前,台灣在「軟實力」層次擁有多項優勢,諸如:民主體制、自由空間、言論開放、社會多元、品牌追求、人文光輝、教育普及、生活方式、文化創意、個人安全、醫療保險、藝術演出等,都比大陸來的優越。台灣應在此優勢的基礎上,加強發展精緻文化,以便引領兩岸文化未來的方向,創造嶄新的兩岸民主典範。
  目前兩岸的交流互動正邁入新的階段,馬英九總統曾指出:解決問題不一定要靠船堅砲利,不一定要靠大把鈔票,軟實力可以完成許多二者沒有辦法做到的事。前美國白宮官員葛林(M. Green)也指出:台灣打軟實力的民主牌,才能打開台灣的國際窄門,才能保障台灣的未來。
  從這個意義看,「軟」是「柔」,而不是「弱」,台灣和大陸不應是一種零和關係,「外交休兵」是互補互利。在兩岸交流方面,雙方應擴大力度,循序漸進,增進理解,持續發展,縮小雙方差距,和平共存。
  當前兩岸「和平紅利」曙光初現,軟實力的重要性急速增加。兩岸的軟實力各擅勝場,應該在這方面積極「求同存異」、培養共同的軟實力,例如協商共同防治污染,能夠做到這樣,不僅再造台灣奇蹟,也能創造兩岸奇蹟,造福兩岸,從而惠及世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