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創造桃米新生命-紙教堂 圖.文/吳燕玲《交流雜誌98年12月號第108期(歷史資料)》

  忘了在哪一個雜誌中,看到南投縣桃米社區「紙教堂」的照片,我就決定,一定要找時間到「紙教堂」來一趟。

  許多大陸觀光客來台,一定會去日月潭,日月潭的湖光山色固然吸引人,但是還不到日月潭,有一個小小的桃米社區,卻是近年來,國人旅遊時,特意要駐足落腳的地方。

一座紙教堂,兩個重建故事
  因為這裡有一座「紙教堂」,在這座「紙教堂」的背後,隱藏著兩個超過芮氏規模七級以上大地震,兩個地區,日本神戶與台灣埔里的重建故事。
  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帶走了日本神戶地區六千多條人命,摧毀了十萬多棟房屋;建築師坂茂從東京來到神戶,當他看到斷垣殘壁、滿目瘡痍中,當地的越南籍災民,對著只剩下一座基督像的鷹取教會虔誠祈禱時,他興起了要為這個地區蓋一座教堂的想法。
  但是,當坂茂提出要用「紙」為建材,來幫災民們蓋一座教堂時,當地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他們才剛剛經歷過天搖地動的浩劫,堅固的木頭磚瓦都抵擋不了地震,更何況是吹彈可破的「紙」! 用「紙」來蓋教堂,這個構想實在太大膽前衛。
  事實上,坂茂建築師過去曾經在一次家具展中,以成本低廉的再生紙製造紙管,設計展場的內牆、天花板與展示台,那次的經驗,讓坂茂發現紙管的強度遠遠超過想像,開啟他想以「紙」來蓋教堂的念頭。
  即使對紙管結構強度的質疑消除了,但當時,鷹取教會神田裕神父還是不免心存疑慮,畢竟教會之所以頹倒,火災是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但坂茂建築師以書店著火,書本比木造房子還要慢燒完為例,表示疊成厚狀的紙張,因接觸空氣的面積少,所以較不易燃,並將紙教堂的模型,捧到神父面前,終於說服了神父,建造這座紙教堂。

遠渡重洋遷移來台
  坂茂建築師所設計的「紙教堂」,是採用玻璃纖維浪板,構築成長方形的外牆,內部則用長五公尺,直徑三十三公分,厚一.五公分的五十八根紙管,建構成一個可以容納八十個座位的橢圓形空間。而且在整體的設計理念上,坂茂建築師與神田裕神父有共識,希望這座教堂在平時,是社區居民的聚會所,假日時才做教會活動,因此在設計上,刻意捨棄了宗教的色彩。
  靠著當地居民、志工,大家胼手胝足地完成了這座「紙教堂」,穿透性極佳的採光,橢圓形與方形交錯的空間,它果然成為當地居民甚為喜愛的一個公共空間,因而把它稱為「Paper Dome」。
  二○○五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十週年的紀念活動就在這座「紙教堂」中舉行,台灣九二一大地震重建夥伴們也受邀參加了這個活動。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那時聽到了「紙教堂」的故事,知道「紙教堂」原地將建造一所永久性的教堂,而欲將遷往他處時,當場,他竟然脫口而出地說:「可不可以把這座紙教堂搬來台灣?」沒想到此議一出,居然獲得了對方的支持,就在台灣代表團離開之際,日方決定,他們負責拆解工程以及運來台灣的費用,而台灣方面則負擔進港後到搭建的經費。
  有了這座紙教堂,埔里桃米社區的重建,遂以紙教堂為中心。然而,桃米地區地勢低窪,不管重建團隊如何想破頭,水都趕不走。因此,配合著地勢,重建團隊在紙教堂前設計了一片濕地,後面則有一個水塘,水色照映著紙教堂,反而讓紙教堂比以前更水靈透亮了。

彎曲C形鋼,襯托紙的直與柔
  台灣建築師邱文傑,在紙教堂的附屬建築上,挖空心思想配合著紙教堂的建築特色來設計,他前前後後與坂茂建築師開了八次會,仍然找不出令人滿意的規劃。最後,在坂茂建築師建議,不如把附屬建築與紙教堂獨立開來思考,才突破了瓶頸。
  邱文傑最後選擇台灣建築常用的C形鋼,欲以鋼的「堅硬」,襯托出紙教堂的「柔美」,更有趣的是,「彎曲」的鋼,還對照出紙教堂的「直」。讓紙教堂後方這座附屬建築,不但有咖啡座、賣店、洗手間,強化了紙教堂的功能,也形成建築上兩相對比的趣味。
  如今,全台各地慕名而來參觀紙教堂的人不少,不但帶動了桃米社區的人氣,使得它成為新興的觀光景點。大家來這裡,更進一步發現,紙教堂完全與新生的桃米社區完全融合在一起,四週彎彎曲曲的生態水池環繞,孕育了濕生、挺水、浮水、沈葉的水生植物,提供水池生物完整的食物鏈,讓這裡每到晚間,總是蛙鳴陣陣。
  當地的民宿老闆笑說:「沒有想到,紙教堂與這群青蛙竟然成了我們的財源。」暑假一到,許多家長們帶著孩子來桃米社區住上一晚,大人們坐在紙教堂中或靜思、或聊天,小孩來這裡看青蛙、聽蛙叫,微風陣陣,享受鄉間純樸的生活。
  「紙教堂」在阪神大地震中,撫慰了許多鷹取教會災民們的心靈,如今,它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在埔里的桃米社區落地生根,一樣讓經歷過九二一大地震後的桃米社區,找到新的生命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