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第二屆海峽兩岸文博會」開幕大戲《蓬萊大仙》首演記 圖、文/明華園《交流雜誌98年12月號第108期(歷史資料)》

  「第二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開幕大戲,在十月二十九、三十日於廈門文化藝術中心東廣場熱鬧登場。明華園總團跨海獻藝,也是明華園第一次在中國大陸以大規模「戶外廣場藝術」的形式演出。創團八十年的演出團體明華園戲劇總團,帶來躍上國際的代表作──八仙傳奇系列首部曲《蓬萊大仙》,讓廈門觀眾驚豔這來自臺灣的「傳奇」魅力。
  明華園此行應廈門市「海峽兩岸文博會」及「民間藝術節」之邀,赴廈門演出。除了廈門市政府促成這次的活動,特別是廈門市文化局以及廈門各界的傾力協助之外,策劃本屆文博會活動的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及法藍瓷陳立恆總裁的支持,加上富邦金控也熱情贊助,使表演從原本只規劃演出一場,變成一連演出二天,讓兩岸的文博會一屆比一屆更盛大,一屆比一屆更好。
  「蓬萊大仙」的神話故事,二十年來傳唱了臺灣的大城小鎮,累積上千場、成為數十萬人的歷史回憶。就像明華園走過八十年悠悠歲月,締造的東方戲劇傳奇,撼動了臺灣的表演藝術界,亦吸引了國際舞臺的矚目。「蓬萊大仙」劇中敘述仙界「第一美男子」李玄悟道過程,飾演李玄的孫翠鳳也成為觀眾永遠的第一男主角,讓人感受到台灣最本土的藝術力量。

明華園戲劇總團 東方戲劇傳奇
  明華園於一九二九年創立,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為台灣「奇特家庭代表」。走過八十年悠久歷史的明華園,歷經歌仔戲發展的興衰浮沈,見證了歌仔戲的傳承與創新,明華園始終以堅強的藝術實力在表演藝術舞台佔有一席之地。結合鄉土神話的傳奇感,帶入電影緊湊的分場節奏,不但成功地使瀕臨沒落的歌仔戲藝術,化身現今最有群眾魅力的文化創意產業,更讓這門台灣獨有的表演藝術驚豔國際舞台。法國、美國、日本、東南亞、南非等地,都曾留下明華園的足跡。台灣歌仔戲因此邁入世界舞台,成功培育出享譽亞洲的歌仔戲明星。

加快演出節奏 融入與觀眾的互動
  兩岸傳統藝術的表演性質雖有共同特色,但在節目型態上確有很大的落差。明華園總團的演出在劇情上,加快了表演的節奏,讓觀眾觀賞的情緒可以融入劇情中,一氣呵成,同時也加入了許多與觀眾互動的橋段,讓廈門地區的觀眾體驗一次與以往不同的戲劇感受。
  大陸的表演藝術界長期以來全是由政府支持,造就許多唱腔、身段功夫一流的表演者,與台灣的團隊必須面對市場考驗的機制大不相同,台灣的表演就顯得活潑許多。明華園戲劇總團長期致力於傳統戲劇表演形式的創新與突破,運用現代劇場的技巧,兼具「精緻」與「大眾化」兩種特質,打造了歌仔戲的東方傳奇,賦予台灣歌仔戲在當代表演藝術舞台上嶄新的定位與價值。

超大型主體舞臺 打造戶外廣場藝術
  台灣舉辦大型戶外藝術展演活動的經驗,遠超過中國大陸,尤其是屬於中型城市的廈門。在此行廈門的演出,明華園總團幾乎是擔任舉辦戶外大型展演的先驅,從硬體工程、設計,以至演出、座位安排及觀眾動線規劃等,都一一與廈門承辦單位溝通、確認,才能讓活動順利進行。為了讓廈門觀眾觀賞到最精彩的表演,光是舞臺設備、佈景、道具、服裝等等,就裝了二個四十呎高大貨櫃,在半個月前運往廈門。而整體舞臺結構,寬度約有近六十米,深度二十五米。雖然整體結構的器材與設備,百分之八十向當地廠商承租,總團長陳勝福親自帶領各技術部門主管坐鎮指揮,對技術工程的要求幾乎是將一整座劇場,搬移到戶外的廣場。從舞臺搭設,技術裝台到彩排,花費近一周的時間,這也讓當地的舞美人員及工作夥伴,歷經一場考驗,獲得寶貴經驗。

觀眾擠爆現場 盼多加演幾場
  廈門與台灣僅一水之隔,語言、氣候、生活形態等等都相當接近,兩地也擁有共同型態的表演藝術—歌仔戲。本次活動除了兩岸文化產業的交流之外,透過表演藝術的溝通,也拉近兩岸民眾的距離。
  明華園總團的舞台魅力,對於中國大陸的觀眾來說並不陌生。演出當日,除了來自廈門地區的民眾外,更有北京、上海、雲南等地的觀眾特地搭機前來觀賞,台灣也有不少戲迷,更組隊觀賞演出。觀眾熱情參與,紛紛要求加演幾場,讓明華園總團的全體演職員感動不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