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發行人語 正常有序 互惠多贏《交流雜誌98年12月號第108期(歷史資料)》

  時序已近歲末,對海基會來說,第四次江陳會談的籌備工作正緊鑼密鼓地展開。自去年五二○馬總統就任迄今,海基會與海協會完成了三次會談,簽署了九項協議達成一項共識。我們期盼即將到來的第四次江陳會談,順利簽署「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及「漁船船員勞務合作」等四項協議,以不負國人與政府所託。
  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有部份人士認為政府「傾中」或「親中」,其實這是嚴重的誤解。過去由於人為及行政的限制,兩岸關係極不正常,沒有溝通的管道,導致發生誤判及衝突的風險,兩岸關係也迭有緊張情勢。江陳會談即在建立制度化的溝通管道,協商解決兩岸問題。透過會談,增進彼此的了解及尋求雙贏的空間,以期於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中,讓台灣能與其他國家處於公平的競爭地位。這只是向正常化邁出一小步,距離台灣與美日韓等國之交流關係,尚有遙遠的路途,所以並無「傾中」或「親中」問題,而經由協商,緩和緊張關係正是兩岸和平與雙贏的基礎。
  事實上,江陳會談在兩岸輪流舉行,是用行動彰顯兩岸之間「對等不對抗」的形勢,這也是落實維護我方尊嚴的作為。國際間的談判莫不輪流舉行,相信反對人士也希望談判能在享有主場優勢的本國舉行。兩岸因協商而平起平坐,國際上因政府「活路外交」政策,不僅穩固邦交國、更能有效參與世衛大會等國際活動,最近英國、紐西蘭等給予台灣人民免簽證,也是兩岸關係和緩所帶來的效益。
  另外,我們要強調的是,海基會接受政府委託與大陸海協會就攸關兩岸人民福祉的事宜進行協商,絕對堅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目前兩會簽了九項協議,沒有一項損害到台灣的主權,而每一項都為台灣帶來了好處,這就是「護台不賣台」。就以大三通來說,部分政黨或人士視之為洪水猛獸,但事實證明了,這是便於人民往來,帶來陸客觀光,便於企業供應鏈管理並提昇競爭力的利器。台灣有民主機制,國會可以監督,人民可以選舉,台灣主權絲毫無損。兩會協商的議題,完全是按照「先易後難、先急後緩、先經濟後政治」的順序安排,同時有良好配套措施,不僅兩岸互惠互利,也創造和平穩定的亞太環境,國際社會同蒙其利。食品安全、打擊犯罪、司法互助等,更有建立兩岸交流秩序的效益。
  回顧一九八七年以前,兩岸完全隔絕,到一九九三年辜汪會談簽署協議,但一九九五年協商又中斷,一九九九年兩會正式聯繫管道甚至停止,直到二○○八年兩會才恢復聯繫與協商。這段十年期間正是大陸經濟快速成長的階段,台灣錯失參與的機會,以致於落後競爭對手一大截。面對全世界經濟整合,東協加一明年啟動,江陳會談只是啟動邁向兩岸關係正常化的列車,可以說是要找回「失落的十年」。
  最後,台灣是民主多元發達社會,台灣的「軟實力」、「巧實力」更是我們抬頭挺胸的後盾。民主是我們共同的驕傲,我們尊重各種不同的意見,但也希望讓大陸民眾看到台灣民主的理性,這種民主理性所能達到的效果,絕對比暴力抗議來得大。大家應以平常心看待江陳會談,展現「禮貌、文明」的風度,理性表達意見,以免喪失「主場優勢」。國人要有自信地迎接兩岸協商的時代,有了這種自信,方能展現自尊;在第四次江陳會談即將到來的時刻,海基會需要國人同胞的鼓勵與支持,才能建構「正常有序、互惠多贏」的兩岸關係,為台灣永續發展謀求更美好的未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