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瑰寶─ 台江國家公園 文/李正芬《交流雜誌99年2月號第109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你瘋了嗎?七股有什麼好玩?依你的旅費,還不如選擇到國外,或是到溪頭、杉林溪來得有價值。」好友們嗤之以鼻的神情歷歷在目,但忠言逆耳終究還是抵擋不住蠢蠢欲動的心,畢竟潟湖、鹽山的名氣實在太響亮了,身處台灣,怎能錯失親自登門造訪機會!
台灣鹽博物館記載台灣鹽業史
一大清早,按著既定行程,自台南市中心驅車直奔台灣鹽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白如堆雪的鹽田,也許是季節關係,熾熱的驕陽把鹽田曬得閃閃發亮,叫人無法直視。緊接著,兩座狀似金字塔的白色建築,孤單地矗立在田中央,好似遠古時代的埃及法老正施展著魔法,召喚著天涯遊子快快進入殿堂,以一窺台灣三百多年來的鹽業歷史。走在鹽村生活的時光隧道,仔細聆聽鹽民們的故事,才發現原來那白花花的鹽粒,也曾經像黃金般珍貴,需要倚靠「鹽警」的守護,才能穩住政府的財政收入。想像昔日鹽田的榮景,對照今日的荒蕪,不免為「曬鹽」這白金行業,只剩下觀光和教學的殘存價值,感到唏噓不已。
歷史所遺留下來的一個意外傑作-七股鹽山
和台灣鹽博物館遙遙相望的是七股鹽山,這座海拔高度約二十公尺,相當於七層樓高的鹽堆,其實是台灣鹽業走入歷史所遺留下來的一個意外傑作。民國七○年代,台鹽公司為解決曬鹽產業人力老化和工業成本不斷高漲的困境,積極推動機械化,全面採用機械器具收成。每年秋末到翌年夏初的採收期,運鹽卡車將附近鹽灘運回的鹽倒進大漏斗中,再利用海水洗滌沙土,用輸送帶篩選過濾、堆砌如山,日積月累便形成今日七層樓高的「鹽山」奇景。登高遠望,湛藍的海水、雪白的鹽田,夾雜著綠樹點點,想像自己頂著豔陽御風而飛,頓時覺得心胸豁然開朗。這不禁令我想起,唐朝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鵲樓,遙望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冉冉沉沒時,是不是也懷有同樣的心境?否則又怎能寫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精妙絕倫、千古流傳的佳作。
觀海樓賞潟湖
除了台灣鹽博物館及鹽山,任何一個來到七股的訪客,絕不會錯過「潟湖」。七股潟湖是台灣最大的一塊濕地,蘊藏著豐富的生態和資源,是當地居民世代賴以維生的衣食父母,也是黑面琵鷺過冬的重要棲息地。走訪潟湖,最簡單的方式莫過於驅車前往「觀海樓」賞景,筆直的木棧平台、簡易碼頭,再加上風車裝飾,把單調的三層樓觀景台點綴的好生熱鬧。登上樓頂,眺望潟湖全景,微微湛動的湖水,輕搖著竹筏,把煩惱都送到水天之外。在靜謐的午后,肆意地浸漬在湖水、沙洲、竹筏、之字型棚架,交織而成的漁村風情畫裡,何嚐不是人間一大樂事?
乘坐膠筏遊潟湖
另一個快速體驗潟湖的方法,就是乘坐膠筏遊湖。你可以從六孔碼頭或南灣碼頭出發,穿梭在佈滿蚵架及定置網的水道中,傭懶地享受微風輕彿的午后時光,望著湖水放空思緒,把自己隔絕於俗事之外。也可以到碼頭對岸的沙洲走走,穿過佈滿木麻黃的防風林,眺望沙洲外海,放鬆心情。
龍山村魚市場的拍賣熱鬧非常
當然,七股潟湖的美絕對不僅止於明媚風光,他最迷人、最吸引人的地方,其實在於成功的養殖漁業及豐富的自然生態。
台南沿海由於濱外沙洲遮屏,非常適合圍築魚塭,因此光復後,縣政府陸續在七股及曾文溪口一帶開發魚塭,過去十餘年來,無論在產量或產值上都居全台之冠。如果你對此有興趣,想一探究竟,不妨順著心情徜徉在七股的漁村小路上,也許可以獲得許多意外驚喜。
這天,刻意起了個大早,趁天色微明之際前往七股潟湖最重要的港口︱龍山村。在村裡,有座華麗高聳的龍山宮,是當地最醒目的地標。漁民靠天吃飯,虔誠的信仰的也就完全反映在金碧輝煌的廟宇上,雖然自己不是漁村子民,卻也不能免俗地進宮參拜。也許很多人心中覺得很疑惑,大清早到龍山村難道只是為了要拜見池府王爺?原來當大家還沉睡在夢鄉時,清晨的龍山村魚市場已開始活絡,每當時鐘的指針指向六點半,拍賣便正式登場。只見前來買貨的魚販,無不仔細打量著地上一堆堆甫自漁船卸下的漁獲,心中盤算著,該出什麼樣的好價錢?而主持拍賣的魚市人員也不得閒,手裡拿著拍賣單,嘴裡高喊著價錢,直到賣家滿意、買家歡喜為止。
晨曦中的潟湖別有洞天
離開了龍山村,看看手錶,覺得離早餐的時間還很早,於是開著車四處閒晃,沒想到這一晃卻發現清晨的潟湖別有洞天。也許因為海水稍退,原先隱沒於潟湖的定置網竟露出小半截,蚵架上一串串的養殖蚵也悄然探出水面,蚵田裡不時有漁民架著竹筏來回穿梭,湖水映著晨曦波光粼粼,好一幅動人的景色。更向七股溪橋前進,發現離橋不遠處有一片紅樹林,點點白鷺鷥穿梭其間,好不悠閒。樹林外,泊著一艘架著吊罾的漁船相襯,晨曦中的潟湖,竟是那麼的生氣蓬勃,如此令人驚豔!
城市鄉巴佬訪蛤田
就在返回下榻途中,突然聽到一陣嘻笑聲,順著聲音望過去,只見一群漁民正在岸邊整理文蛤。一位阿伯指著遠方在蛤田裡來回推機器的人說:「你要拍照,就應該去拍那個啦」。原來他查覺我們是城市鄉巴佬,熱心地解說,文蛤收成時,會以抽沙機將文蛤自沙土中吸出,經過濾、清洗後運上岸,由漁民透過篩網分出大小。愈大的文蛤當然價值愈高,篩選後經包裝再送往市集販售。
黑面琵鷺來台過冬
熱鬧滾滾的七股潟湖,其實還住著一群嬌客,那就是被列為生態保育動物的黑面琵鷺,當地漁民俗稱「la飛」。每年九月底,他們自大陸東北地區及韓國,陸續飛抵曾文溪口北岸的海埔濕地,一直待到翌年三月至五月才離開,因此這段時間是最佳的賞鳥期。
台江國家公園誕生
七股之美絕對超乎你的想像,教人不想起也難。台南縣政府認為,包括七股潟湖在內,介於青山漁港以南、鹽水溪以北的陸域及海域,不僅保留西拉雅平埔族文化及漢民族各時期移墾台灣的歷史遺跡,更兼具國際與濕地的重要生態資源,以及漁業、曬鹽等產業型態的人文氣息,因此主動提出發展為國家公園的構想,並在民眾參與及政府的推波助瀾下,設立了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台江國家公園。在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揭牌後,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更將「保護台江地區豐富、多樣的環境資源」設為經營目標,並以「文化景觀導向建立發展願景」、「社區營造基底落實共管機制」、「創新研發精神進行有效管理」、「區域整體思考成就國土美學」、「濕地保育主軸接軌國際交流」等五項理念進行管理,以達成與地方共生,延續「冒險犯難」、「拓墾開創」的台江精神。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對台江國家公園的「歷史」、「自然」、「產業」深感興趣,並為這片祥和而美麗的土地所感動,下次提起七股時,可千萬不要再露出滿臉的驚訝,台江寧靜而恬淡的美,絕對會讓你留連忘返、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