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姆雷特」赴大陸演出笑浪狂潮席捲上海、北京 文/梁玉珍《交流雜誌99年2月號第109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去年十二月中旬,屏風表演班的經典喜劇之作
「莎姆雷特」,先後受邀於上海「第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東方喜劇展」及「二○○九北京喜劇藝術節」演出,在編劇兼導演李國修的帶領下,台灣一線演員以深厚的表演功力,展現台式幽默,笑翻上海及北京的觀眾!
靠著喜劇起家的屏風表演班在台灣成立已逾二十三年,二○○七年五月首次進軍大陸,參加「第七屆相約北京聯歡活動」,即繳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當年該劇在解放軍歌劇院首演之夜,讓北京的觀眾笑得人仰馬翻,強烈感受到「台灣式」的喜劇幽默。謝幕時,全體觀眾起立鼓掌,掌聲足足維持了八分三十秒!次日,莎劇的魅力再度席捲全場,劇終觀眾再度起立鼓掌,熱烈回應,站在台上的李國修熱淚盈眶,以最直接的情感回應北京觀眾的熱情。真的很難想像,一齣喜劇竟會有如此驚人的魅力!
這次是屏風表演班第三次到大陸演出,除了與北京觀眾再續前緣,屏風也安排在上海閔行大劇院演出三場。這是屏風第一次至上海演出,全體演員都相當興奮!李國修帶來顛覆、拆解與重構的喜劇場面調度,一方面呈現戲如人生的愛恨悲喜,一方面又精準掌握笑點。李國修說,「這次在上海演出『莎姆雷特』,笑聲三百五十九次,掌聲五十一次,謝幕長達九分四十五秒,破了北京的紀錄。」
「莎姆雷特」是屏風表演班的經典喜劇之作,這齣戲描述一個業餘劇團-「風屏劇團」,希望呈現「一齣充滿人性中的仇恨、嫉妒、道德矛盾、猜忌報復」的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然而,卻因人事不和,以致錯誤連連,最後竟演成了情境喜劇「莎姆雷特」。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故事很複雜,莎翁的偉大在於哈劇處處顯現戲劇之於生活對照、時時洞察人性之詭譎危機。而「風屏劇團」的人物事件遙相呼應「哈」劇裡雷同的情節故事,以層層套戲地完成了驚人解構的情境喜劇!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因應劇中情節,「莎姆雷特」舞台耗資百萬,重現華麗歐洲宮廷。仿照著名音樂劇 「歌劇魅影」中引人注目的水晶燈墜落,以台灣劇場的技術自製呈現在「莎姆雷特」的舞台上。為求演出完美,李國修網羅了台灣菁英人馬,包括王月、樊光耀、朱德剛、杜詩梅、劉珊珊、狄志杰等,這些台灣演藝界的一線藝人,都在劇場學習多年,有深厚的表演功底,也對推動表演藝術工作不遺餘力。
李國修跳出傳統學院觀點,以其特殊的喜劇創意與風格完成「莎姆雷特」,亦獲得莎士比亞權威彭鏡禧教授的好評。彭教授認為,莎士比亞的喜劇創作技巧難度高於悲劇,而李國修用他縝密的頭腦,幾乎是以數學概念精算每個場次的角色上下進出,規劃戲中人遭遇的荒謬困境,並對照「哈姆雷特」的角色處境,將一齣大悲劇顛覆成喜劇,當中的編劇技巧是相當高超的。台灣大學戲劇學系主任紀蔚然教授也說:「不管從劇本、導演、演出來看,『莎姆雷特』是一部可圈可點的作品。欣賞一齣既好笑又發人深省的佳劇,實在是個很愉快的經驗。」
我們欣見屏風表演班對兩岸表演藝術交流的貢獻,也期待他們下一次成功完美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