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走檜木香—三義木雕 文/吳燕玲《交流雜誌99年2月號第109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三義木雕博物館裡,雕刻師沈培澤正拿著電鋸,揮汗如雨地切鋸著一個大木塊,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站在旁邊,不顧現場木屑紛飛,專注地看著這一塊木頭逐步幻化成一隻帝雉的雛形,陳雲林看得興味盎然,一旁的記者忍不住說:「陳會長,木屑都沾到了你的西裝上了!」
陳雲林卻笑著說:「很好,沒關係,這味道很香!」
是的,就是這一股檜木香,讓三義的木雕師得以將這得天獨厚的素材原料,結合工藝,創作出一件件令人喜愛的木雕精品,不但聞之讓人覺得心曠神怡,也在那斧鑿間,找到那股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兩大宗師帶動木雕產業
現在看到的三義木雕作品以檜木為原料居多,但早期三義這個小鎮木雕業之所以能夠發展,起因於三義原是樟木產地,從明、清時期開始,三義就有木雕的傳統。
但三義木雕業之所以興盛,是由於日治時期三義鄉民吳進寶撿拾枯木回家加工做擺飾品,受到日本人喜愛,吳進寶進而與日本人研究如何大量加工生產,於是開始了三義木雕業的發展。
吳進寶之子吳羅松,因為頗具藝術天份,開始從事天然物、動物的雕刻。同一時期,另一名向日本人學習雕刻的李金川,則在人物雕塑上嶄露頭角,吳羅松與李金川兩人可說是三義木雕的「祖師爺」,他們把自己平生所習的雕刻技藝傳授給下一代。而吳羅松還特地至大陸福州,專程聘請了四名雕刻師傅來台傳授更深刻的技法,使得三義木雕業在全盛時期,有超過二百家的業者,幾乎整個小鎮皆從事與木雕相關的產業。
早期三義的木雕作品多銷往日本,因此當時的作品風格,偏向日本人喜愛的具有禪風的奇木、天然物的作品。韓戰爆發後,台灣和美國合作日益緊密,三義木雕作品亦開始輸往美國,並受到美國市場的影響,此時作品較偏向概念性的寫實風格。一九八○年代開始,台灣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台灣本土亦成為三義木雕的重要市場,為因應國人的喜好,作品仍延續寫實風格,主題則較偏向台灣鄉土題材,或是一般家庭、機關喜愛的人物,例如達摩、彌勒佛、關公等。
博物館開啟新里程碑
一九九○年,政府為了推廣木雕藝術,決定在苗栗三義興建「木雕博物館」,經過規劃,一九九五年,三義木雕博物館正式開館與世人見面,讓三義木雕邁入了另一個新的里程碑。
三義木雕博物館,不但整理歸納出木雕作品的源流,有系統地介紹了影響台灣木雕風格的中國歷代雕刻風貌與南島民族木雕。除此之外,還分門別類地展示出各種木雕作品的應用,從寺廟神像、建築傢俱、印模、當代藝術、特展規劃、木雕講習......等,對於木雕家的技術與創意提升,均有正面助益。
雕樑畫棟巧奪精工
建築與傢俱是最廣泛應用於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木雕作品,從清道光年間開始,唐山師傅紛紛在台落腳,同時也開業授徒。當時他們對於選料之精細、做工之考究,不管在式樣、雕飾、用途上的設計,在結構上的榫頭接合、尺度,均講究規矩。而且裝飾性的雕刻也繁複精緻,依照民間習俗,花式多有驅邪祈福之意,不然就是花果瓜鳥、奇禽異獸,或是以忠孝節義的民間故事為題材。
由於傳統的建築多是木結構,所以在屬於結構的樑、柱本身,較少有雕飾,但是在結構的連接處,則多以雕飾加以點綴,並以粉彩繪漆,有錢人家甚至還以金箔點綴,這就是俗稱的「雕樑畫棟」。
在家俱方面,不管是在廳堂之中的神龕、供桌、燭台、太師椅、屏風,或是在臥室的眠床、窗堵等,講究的人家,也都會再綴以雕刻,或鑲崁吉祥的圖案。
由於台灣民間信仰的虔誠,寺廟的雕刻是所有建築中,最為講究的,各地寺廟相互間以巧工競賽,不管是殿堂屋頂的脊飾、角飾,還是門窗的浮雕,都頗具巧思。
至於神像方面,根據三義木雕博物館中的資料顯示,台灣神像製作可分為三派:泉州、漳州以及福州,各派風格不盡相同。泉州師傅重視氣勢與佈局,漳州師傅重視粗胚後修飾、刻劃入微,至於福州師則是漳泉的複合,裱紙較厚、紋線精細。神像的製作也有一定的步驟,從選材、擇日、開斧、打粗胚、定型、修光、修臉、磨光、入神、漆底漆、畫臉、上漆線、安金、彩繪、裝飾物、開光點眼,一絲一毫均馬虎不得,同時還得講究神佛性格的展現,刻劃出神佛的慈悲與威武。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第二館落成之後,使得三義木雕博物館又展現了另一股現代摩登的風貌,不但空間切割俐落,更以木紋的清水模灌製牆面,再搭配木條及洗石子框塑而成,這種以自然的木紋呼應木雕藝術,以開窗借景結合藝術與禪意,頓時讓場館增色不少。
近年來,在苗栗縣政府與地方人士的協助下,三義經常舉辦許多木雕藝術節、嘉年華,甚至是競賽、特展,不但使得許多木雕家得以相互觀摩別人的作品,鑽研雕刻技巧,同時也吸引了不少觀光人潮。
木雕紀念品人人喜愛
走出木雕博物館,木雕街上各式木雕藝品,則是遊客們的最愛,陳雲林會長走訪鄰近的木雕街時,看到聚寶瓶愛不釋手,花了二百元美金挑中了一個檜木聚寶瓶,帶回去作紀念品。
其實木雕街上,除了聚寶瓶、達摩、彌勒佛等。較為大件的木雕作品之外,一些有趣的小玩意兒也不少。特別是大型木雕作品在雕刻完成後,所剩餘的檜木屑、樟木屑,都為商家物盡其用,不論是煉成精油,或是包紮起來做成放在鞋櫃的除臭包、防蟑螂,都是實用而又便宜的人氣紀念品。
難怪,來訪三義的遊客,離去時,身上總是飄著陣陣的檜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