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沒有你,金馬獎! 文/聞天祥《交流雜誌99年2月號第109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第四十六屆金馬獎得獎結果在二○○九年年底出爐,兩岸華人表現精湛,成績大放異彩。
回顧「二○○九台北金馬影展」共有四大主軸,除了星光熠熠的「金馬獎頒獎典禮」作為壓軸,還有「金馬國際影展」、「金馬創投會議」及「金馬電影學院」,涵蓋層面包括創作、觀摩、產業與教育,期能達到多元而廣泛的交流。
金馬獎頒獎典禮 氣氛莊重感人
邁入第四十六屆的金馬獎大幅放寬了報名資格,除了華語電影,只要華人執導或主創人員二分之一以上為華人的電影,也可報名;所以台、法合作的《臉》(蔡明亮導演),以及橫跨美、澳、台、港、中等地人才與場景的《如夢》(羅卓瑤導演),終能參賽並入圍。
由戴立忍導演的《不能沒有你》在本屆金馬獎為「純」台灣電影拿下暌違七年的最佳劇情片,這並非台灣評審護航的結果,因為大陸、香港評審全數支持本片獲獎,以凸顯華語電影在「大片」風潮下,更難得可貴的原創精神與人文關懷。同理,大陸電影《鬥牛》(管虎導演)也以哀衿大度卻幽默風趣的獨特視角,大獲好評,不僅得到最佳改編劇本獎,主角黃渤也和主演港片《證人》的張家輝,並列最佳男主角,造就「雙影帝」的得獎紀錄。黃渤與張家輝讓評審歷經五十分鐘激辯,票數始終各有勝負,直到第七輪投票終於通過大陸評審吳天明導演的提議,並列影帝。此外,最佳女主角由主演《風聲》的大陸演員李冰冰摘下后冠殊榮。
本屆金馬獎強調回歸創作本質。四大導演(侯孝賢、李安、杜琪峰、關錦鵬)聯手頒獎的格局,充滿提攜與傳承的意義。五名年輕偶像分別為入圍最佳影片拉票、再由影后紀錄保持者張曼玉揭曉,也帶來難得一見的高潮。而透過VCR介紹終身成就獎、特別貢獻獎及年度台灣傑出影人,不僅讓大眾得以理解明驥、王玨、李龍禹等資深影人的貢獻,也在全場起立致敬的真情流露中,為頒獎典禮在莊重之外,更添感人氣氛。
金馬國際影展 再創票房新高
本屆金馬國際影展涵蓋八大單元、二十七個小子題,參展影片包含長、短片共兩百七十部,放映場次達四百四十二場。影展期間另舉辦了三場大師講堂(由台灣攝影師李屏賓、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法國女星伊莎貝雨蓓主講),片後座談則多達七十二場,票房更創下歷史新高。
台灣導演鄭文堂的《眼淚》與中國導演田壯壯的《狼災記》榮膺擔綱本屆影展開幕片。前者是百分之百原汁原味的本土作品,後者則是名符其實的跨國合作。兩部華語片,昭示著不同的風格策略,也反映了現今電影創作的迥異路徑。閉幕片,則用坎城影展最佳影片《白色緞帶》(The White Ribbon)、多倫多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珍愛人生》(Precious: Based on the Novel Push by Sapphire)作結。
除了大師新作與各大影展熱門影片,金馬影展更積極協助亞洲、華人、甚至台灣電影在世界發聲,這幾年來已小有成果。例如促成鼓勵亞洲電影的「奈派克獎」(NETPAC Award)在台設點,藉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FIPRESCI Prize)鼓勵新導演等。此外,影展也聚焦在「華人獨立製片」及「台灣短片」上,讓台北金馬影展成為全面觀照年度華人(語)、台灣電影的聚集地。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尋找智美更登》、柏林影展金熊獎得主王全安的《紡織姑娘》、新銳導演楊慶的處女作《夜.店》,香港名導演許鞍華的《天水圍的夜與霧》,以及臺灣短片《片刻暖活》、《馬嘎巴海》、《你是否聽見花開》,都引起不少注意及好評。
本屆影展的「焦點影人」除了傳統的導演(本屆推出美國獨立製片宗師約翰卡薩維蒂、逝世週年的日本導演市川準),也讓攝影(李屏賓)、音樂(A.R.拉曼)、演員(伊莎貝雨蓓、文英)各成焦點。
金馬創投會議 質量突飛猛進
舉辦「金馬創投會議」,目的是為了媒合優秀的創作者和跨國投資者,結合有力資金、專業團隊與精彩創意,攜手共創華語影視的嶄新契機。二○○九金馬創投會議報名總數從二○○八年的七十部躍升為九十二部,約談會議更從一百三十六場增加到兩百八十場。
入選的二十五部作品公布後,不僅引起兩岸三地及國際影壇關注,更吸引來自中、港、台、日、韓、泰、澳洲、紐西蘭、新加坡、荷蘭等地投資方來台參與盛會。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投資人佔四分之一,日本亞洲愛貝克斯(Avex Asia)、韓國希杰娛樂(CJ Entertainment)以及泰國五星等重量級公司也紛紛加入,讓創投會議的質、量兼具。
金馬獎設定大華語(人)區域的策略,明顯成功奏效,在國際擁有高知名度與影響力的FORTISSIMO FILMS表示,沒想到在參與釜山和東京的創投會後,竟然在台北碰到更棒的平台,收穫豐富。如何讓平時沒機會找到或找對投資者的影片企畫,和有潛質、興趣的製片、行銷,得以建立合作橋樑,將是金馬創投會議未來繼續努力的目標。
金馬電影學院 大師薪火相傳
金馬獎歷史悠久,成果多是在前人留下的基礎上改良、修正。唯獨「金馬電影學院」是本屆金馬百分之百的創舉。金馬執委會主席侯孝賢登高一呼,讓國際名導李安、蔡明亮、關錦鵬、吳宇森,以及幕後技術大師李屏賓、廖慶松、杜篤之都投入教學。這個傳承意味濃厚的活動,首度舉辦就端出黃金陣容,為來自全世界兩百多名競爭者中選出的十六位華語電影年輕新銳,上了寶貴的一課!可以想見,明年「金馬電影學院」繼續舉辦的盛況,未來成為華人大導演的搖籃,將是指日可待!
作為華語世界歷史最悠久、也最具權威性的電影活動,台北金馬影展除了持續擴大金馬獎的格局,也期望在拓展觀眾品味、促進影人交流、培育電影人才與刺激電影產業上,作得更多、更好。正所謂路遙知馬力,如何無愧為華人電影的金字招牌,是它繼續奔馳下去的動力與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