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二○○九兩岸關係發展回顧與展望 文/高輝《交流雜誌99年2月號第109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二○○九年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是繼往開來具有關鍵意義的一年。回顧二○○九不能不從二○○八開始。

一、從二○○八到二○○九
  二○○八年影響兩岸關係最深遠的一件事,應該是台灣三二二的大選,其中包括公投和總統大選,如果說三二二公投案的結束,是兩岸惡劣關係的結束,那麼三二二馬英九總統的當選,則是兩岸和善關係的開始。
  馬總統在五二○的就職演說中,對兩岸關係提出了重要綱領,他說:「英九由衷的盼望,海峽兩岸能抓住當前難得的歷史機遇,從今天開始,共同開啟和平共榮的歷史新頁。」這是兩岸關係從劍拔弩張的階段轉向和平共榮的開端。馬總統重申將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協商,這是其後兩岸恢復制度性協商的政治基礎。馬總統也務實地提出「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是兩岸走向雙贏的起點,緊接著海基、海協兩會恢復制度性協商後,開放包機直航與大陸觀光客來台、台灣以「中華臺北」的名義參加北京奧運,以及空運、海運、食品安全與通郵等四項協議的簽署,乃至連戰先生出席APEC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進展,都是兩岸雙贏的具體實踐。當然,兩岸關係在台灣及國際間一向有其敏感性,要在短時間內做出大方向的改變誠非易事。所以馬總統也特別強調將以最符合台灣主流民意的「不統、不獨、不武」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這其實也是兩岸關係穩健發展的保障。
  馬總統的就職演說可以說是兩岸政策的基本綱領,開啓了兩岸的良性互動,讓二○○八年的兩岸關係展現了讓人目不睱給的精采發展。尤其在和平共榮的開啓上,台灣不再是「麻煩的製造者」,反而進一步成為「和平的締造者」,這是二○○八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二○○八為二○○九的兩岸關係提供了什麼基礎?二○○九的兩岸關係要如何開展?馬總統在二○○九的元旦講話中提出,在過去一年,兩岸關係正式跨入經貿關係全面正常化的階段。二次江陳會談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實現絕大多數國人盼望多年的空運直航、海運直航與直接通郵的「大三通」。維護台海和平與引導兩岸關係良性發展,應該是朝野政黨共同的努力方向。「大三通」能夠順利啟動,也得力於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小三通」及「假日包機」政策。「大三通」之後,台灣與大陸的經貿關係將日益密切,兩岸民間交流也將更為頻繁,這對台灣而言,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台灣不僅應藉此提升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也要在兩岸經貿關係日益深化之際,積極維護中華民國的主權與台灣的尊嚴,同時也要有效發揮自己在政治、社會與文化的特質,讓台灣對兩岸關係的長期發展,發揮正面的引導作用。
  當然,兩岸關係不會只是台灣單方面唱獨角戲,大陸方面是構成兩岸關係一體兩面之另一面。自然有其重要性。

二、胡六點
  二○○八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週年,二○○九則是中共建政六十週年,中共對於週年一向很重視,著重對於其歷史意義探討回顧,以策勵未來。在兩岸關係上與此同步的週年,則是中共和美國建交三十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轉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結構性地改變了當時的兩岸關係,也可以說,兩岸關係從冷戰時期進入後冷戰時機。中共的對台政策因而有重大的轉變,其綱領性的文件就是一九七九年元旦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
  《告臺灣同胞書》的歷史意義在於中共提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爭取」的意思就是盡可能以和平方式來統一,反過來說,就是盡量避免用非和平方式來統一。較之於之前的「武裝解放」等用語,是比較有後冷戰的意義,用中共自己話來說,就是「解決臺灣問題的理論和實踐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其中重要的主張有「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也寄希望於臺灣當局」、「實現通航、通郵、通商,開展經濟文化交流」、「通過商談結束臺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等。這些主張歷三十年不可謂沒有進展,但在二○○八一年之中,則可稱上有突破性的進展,故恰值此三十週年之際,中共把握了這個很有意義的時機點,在二○○九元旦到來的前一天,舉辦了盛大的紀念座談會,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發表了重要講話,這篇講話,根據中共國台辦主任王毅的說法,「是新形勢下指導對台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由於內容中有明列六點意見,所以媒體簡稱為「胡六點」。
  胡講話當中有一段重要內容:「爭取祖國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有利於兩岸同胞加強交流合作、融洽感情,有利於兩岸積累互信、解決爭議,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此,我們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全民族的團結、和諧、昌盛。」這段話的「爭取祖國和平統一」很明確是對《告臺灣同胞書》的繼承,而「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則是《告臺灣同胞書》的發展,也可以說是與時俱進的務實創新。這給予二○○九年的兩岸關係一個新的表述: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階段。而這正是二○○九成為兩岸關係發展史中關鍵一年的主要因素。

三、兩岸雙方的政策互動
  兩岸關係的雙方,一方以馬總統的就職演說為綱領,一方以胡總書記講話為綱領,在二○○九年的互動交織中,有交集共識的部分,自然就容易有進度和成果,沒有交集或有矛盾的部分,項較之下,自然就沒有進度或推展較慢。所以兩岸也都同意兩岸闗係的發展要「先易後難」、「先經濟後政治」。
  除了綱領性的講話或文件外,兩岸也都各有十六字方針,台灣方面是「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而大陸方面則是「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此當中分析起來,自然也是有交集、有歧異。交集是雙方都希望擱置爭議、達到雙贏。岐異的則是台灣希望「正視現實」,很明顯這有表達中華民國事實存在的意義,至於大陸一貫要求的和平統一,台灣則以「開創未來」保留想像的空間;而大陸以「建立互信」為前提,就是希望台灣能釋出比「九二共識」更進階的表態,使兩岸關係能有符合中共政策目標的更穩固的政治基礎,這樣大陸內部對於台灣未來的走向才能建立較強的信心。另一方面,「建立互信」也可以解讀為希望台灣對於大陸的穩定和發展能更有信心,能以認同中國為榮。至於「求同存異」則可能穩含有「一國兩制」的精神,但保有更彈性的空間。這些可能的歧異,由於有「擱置爭議」的共識來約束,所以也是考量雙方互動的觀察點。
  總體而言,到二○○九年底,在上述的雙方政策互動下,兩岸總共簽署十二項協議,包括兩岸直航、直接通郵、陸客觀光、金融合作、食品安全、船員勞務合作、商品檢驗認證、農產品檢疫檢驗、共同打擊犯罪與司法互助等等,成果相當豐碩。對台灣而言,兩岸休兵的緩和氛圍,不僅為兩岸帶來有利發展,也延伸到國際舞臺,包括台灣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政府採購協定(GPA)、世界衛生大會(WHA)等都有進展。兩岸關係的緩和獲得國際社會普遍的肯定,連帶增進中華民國與主要國家間的互信,打開深度交往的大門。
  馬總統在二○一○年元旦總結過去的成果時就指出,在國際社會中,臺灣象徵的意義,除了「自由」、「民主」、「繁榮」以外,又增加了「和平」一項。從前許多國家迴避臺灣,深恐捲入兩岸對立,如今兩岸和解,他們開始願意與我們商談免簽證待遇或避免雙重課稅協定,也有更多國家願意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及其相關活動,這些都是兩岸關係緩和的附帶效果。

四、兩岸皆逢一甲子
  中國人對於六十年一甲子是很看重的。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共建國,但同月廿五日就受挫於金門古寧頭,所以當中共在二○○九慶祝共和國六十週年時,對中華民國而言,則是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紀念日伴隨到來之時。馬總統特別到金門參加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紀念大會,並出席古寧頭和平紀念廣場揭牌剪綵典禮。馬總統致詞時表示,古寧頭大捷開啟了兩岸六十年隔海分治的歷史格局,也讓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與政經制度,在全球冷戰的大環境及台海對峙的小環境中,各自進行劃時代的大實驗。
  對一九四九的中共政權而言,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續是為「台灣問題」,胡六點講話中就指出:「自一九四九年臺灣問題形成以來,我們始終把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所以「台灣問題」是兩岸政治定位最困難的部份,因為任何一位中華民國的國民都沒有權利放棄中華民國,馬總統在二○一○元旦講話中,特別指出「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政府恢復兩岸協商,始終堅守對等、尊嚴的立場。」而且強調「臺灣也早已成為主權在民的民主社會。……兩岸政策必須受到國會與輿論的監督,並向人民負責。任何攸關人民福祉的兩岸協議,政府一定虛心聽取各界意見,加強與在野黨和人民溝通,以尋求共識,爭取支持。」
  所以「台灣問題」一甲子,要如何解決?馬總統在古寧頭和平紀念廣場揭牌剪綵典禮致詞時指出,面對和平的曙光,我們要以協商、和解的態度來面對,希望在未來兩岸能發揮中華民族最大的智慧,找出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處理彼此的問題,不管用什麼方式都必需是和平的方式,這是我們今天在這裏為和平廣場揭幕最重要的目的與原因。

五、二○○九向前行
  回顧二○○九,兩岸有許多進展,有的已開花結果,有的才埋根生芽,解決了一些老問題,生出了一些新問題,但總體而言,二○○九之後,兩岸關係應該會為中國人展現智慧提供更多機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