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簽署兩岸經濟協議有助於兩岸和平、穩定與繁榮 文/李英明《交流雜誌99年4月號第110期(歷史資料)》

  馬總統在今(九十九)年二月九日的總統府記者會,以及三月四、五日等時間,連續針對「兩岸經濟協議」(ECFA)發表講話,闡釋簽訂「兩岸經濟協議」的基本原則、戰略構想、利弊影響、如何把正面影響發揮到極致,以及如何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馬總統這一連串針對「兩岸經濟協議」的講話,立基於庶民主義的立場,努力地想闡明簽訂ECFA和產業發展、民眾福祉與國家發展的關係。除了庶民主義這個基調外,我們還可以從馬總統的相關講話中,解讀出以下幾個面向的意涵。
  首先,隨著江陳四次會談的舉行,兩岸間的經貿關係,不斷朝以制度化為基礎的正常化方向發展,而ECFA的協商與簽定,標誌著兩岸經貿甚至整體關係,已然或即將進入新的階段。ECFA的性質,是屬於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前置性、平台式的協議。有關ECFA協商的啟動、進行以至於簽定,表示雙方作為經貿伙伴的關係已然形成,彼此不再用零和博奕的心態去對待對方,甚至希望能夠形成雙贏的局面。以兩岸之間的經貿量來看,兩岸之間的經貿伙伴關係,就算不能直接稱為顯性的伙伴關係,也必須被認定是隱性的實質伙伴關係。
  伙伴關係的形成,是通過以下的認知為基礎的:彼此不再把對方當成敵人或競爭對手,而是可以通過合作互動實現雙贏互利。這種認知,簡言之,就是認為彼此可以通過合作共同獲利。
  這種認知心態的形成,絕不是突然或偶然的現象;它是國際領域大的認知文化氛圍,和兩岸間小的認知文化氛圍,交叉制約下的結果和表現。兩個國家或兩個經濟體之間,經貿伙伴關係的形成,代表著支撐這種關係的大小認知文化氛圍的轉變;而經貿伙伴關係的形成發展,又反過來可以促成認知文化氛圍的深化發展。經貿伙伴關係(不管是顯性的或隱性的)的形成發展,意謂著彼此的政治關係屬性,也同時在進行著顯性或隱性的變化。
  兩岸關係發展的目標方向,就是邁向和平、落實和平及確保和平。要邁向和平,目前普遍的認知,首先要揚棄軍備競賽、裁軍,比較激烈的甚至認為必須解除軍事建制,而這正是從「零和」朝「非零和」的心態的轉變。亦即,若無認知文化氛圍朝非零和方向的改變,軍事上的和解是不可能出現的。
  當然,軍事領域雖然朝非戰化或裁軍的方向轉變,但如將戰場從軍事領域轉移到經濟領域,那就表示,相關各造朝非零和方向的認知態度的轉變,仍然沒有完全實現。
  不管是在軍事領域或經濟領域,通過戰爭、衝突或鬥爭,去獲得任何形式的勝利或輸贏,絕不可能邁向和平。壓制戰爭或裁軍不會自動產生和平,因為戰場有可能如上述轉移到非軍事領域,特別是經濟領域。因此,若要邁向和平,除了裁軍或壓制戰爭外,還必須經濟裁軍,讓經濟領域非戰場化,而經濟的非戰化或非武裝化,即是經濟領域的互動朝非零和的雙贏方向轉變。
  不過,即使軍事和經濟領域朝裁軍、非戰化或去戰化的方向轉變,但是,戰場可能從軍事領域、經濟領域轉移到文化領域,企圖去支配主導對方的文化或意識型態。這樣一來,在文化意識型態領域中,仍然是將對方視為對手或甚至是敵人;如果是這樣,相關各造朝非零和方向的認知態度的轉變,仍然沒有完全實現。
  因此,重要的是,還要進行文化裁軍,讓文化領域非戰化,能夠將彼此不是當作對手、敵人而是當成伙伴,一起相互傾聽、對話,進而相互豐富彼此。軍事和經濟領域的裁軍,必須以文化領域的裁軍或非戰化為條件。和平最終必須通過文化裁軍,才能獲得實現。
  經濟領域的非戰化或裁軍,主要是通過經濟伙伴關係的形成、發展來落實和鞏固。而FTA或ECFA的協商和簽定,則是落實和鞏固經濟伙伴關係的具體表現。更進一步說,經濟伙伴關係的落實和鞏固,除了意謂經濟裁軍外,更可以意謂文化裁軍的形勢或格局的形成發展。綜合上述,FTA或ECFA的協商和簽定,不只是有經濟的意涵,還具有軍事意涵和文化意涵,有助於軍事裁軍或文化裁軍的發展和鞏固。
  而如果通過ECFA的簽定,不只讓兩岸經濟非戰化,甚至進而促進軍事和文化的裁軍或非戰化;那麼,對於兩岸和平的確立和鞏固,將會有重大直接的幫助和作用。
  上述這種形勢和氣候的形成和發展,不只讓兩岸關係朝和平方向邁進,還會為環繞兩岸關係的區域或國際政治領域,創造邁向和平的能量和氣候。馬總統在二○一○年元旦的講話中指出,在國際社會中,我們代表的不只是「自由」、「民主」、「繁榮」,還是「和平」。我們不再是國際社會或區域政治中的麻煩製造者,而是和平的促進者。
  ECFA的簽定,不只讓兩岸往和平的方向邁進,而且可以讓我們塑造成功和平促進者的角色。這將有助於提昇我們的國際地位以及開拓我們的國際關係及生存發展空間。而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更進一步進入區域、國際,甚至是全球的政治經濟網絡中,讓我們更加壯大,並且提升我們的安全保障。
  馬總統在有關ECFA的說明和講話中明白指出,通過ECFA的簽定,讓我們可以進入區域經濟網絡(如東南亞國協等),從而建立以我們為中介、平台或重要環節,連結中國大陸和區域經濟的網絡。這樣一來,台灣才可能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台商營運總部」及「外商區域營運總部」。目前,兩岸之間已經進入大三通階段,直航的網絡和機制已經不斷發展和充實,如果再加上通過ECFA的簽定,讓我們創造出連結中國大陸和世界經濟體系的關鍵地位和角色,那麼我們成為全球創新中心、經貿樞紐、營運總部,是可以指日可待的。
  目前全球經濟運作不斷趨於組織化,而今(九十九)年元月一日起,東南亞最重要的區域經濟組織「東南亞國協」(ASEAN,簡稱「東協」)和中國大陸所簽定的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正式生效施行,東協到大陸,或大陸到東協的貨物大約有九成都可以免關稅,中國大陸和東協的經貿伙伴關係正式落實並獲得鞏固。而東協目前已發展出五個「東協加一」的自由貿易協定,在未來十年內會出現以東協為載體,除了上述中國大陸外,還包括韓國、日本、印度、紐澳在內的自由貿易區,屆時亞太地區將幾乎全部覆蓋在以自由貿易區為實體的區域經貿伙伴關係範圍內。
  如果我們不進入這個區域經貿伙伴關係的網絡中,我們勢必會被邊緣化,這將對我們的經濟和生存發展,造成重大致命的打擊。為了我們的前途和後代子孫的幸福,ECFA的簽定勢在必行,因為它是我們打開進入上述區域經貿伙伴關係網絡的鑰匙。走這條路,還有不少問題或困難必須克服解決,但不走不行,這就如馬總統常說的「唯有開放,台灣才能興旺;如果閉鎖,台灣一定萎縮」。
  伙伴關係的建立是觀念建構的產物,就如上述,即把彼此視為合作對象而不是敵人;這是一種非敵對性的相互認知和定位。亞太地區環繞著東協所形成的經貿伙伴關係,反映、體現著這個區域認知文化氛圍的變化。這種發展變化意謂著,亞太地區正在進行著經濟領域的非戰化;甚至,也在經歷文化領域的非戰化。而這也就是說,亞太地區正在向區域和平方向邁進。
  不過,影響亞太地區和平的變數之一,就是兩岸關係是否和平穩定。而就如上述所言,ECFA的簽定,對於兩岸邁向和平有著直接重大的促進作用。為了我們的經濟和生存發展,為了讓兩岸邁向和平,更為了促進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ECFA的簽定是必要的,是勢在必行的。
  最後如果通過ECFA的簽定,可以促進鞏固兩岸相互的認知文化氛圍的非戰化;那麼伴隨著ECFA的簽定而來的是,兩岸間摒棄絕對主義進行持續的文化對話,以實現不斷的相互理解、相互學習、相互尊重和相互豐富。雙方可以舉行各種形式的文化對話論壇,或簽定兩岸文化對話協議,來具體落實文化和平。如果,兩岸在軍事上也能實現裁軍或非戰化,那麼就可以為未來長遠和平發展創造條件;或者,反過來說,未來若能在此基礎上建構和平架構,才具有實質的意義和內涵。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