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文創牽手說故事 文/林婉翎《交流雜誌99年4月號第110期(歷史資料)》

  文化創意產業當紅,兩岸三通後,兩岸文化創意業者更是日益加快交流腳步,以共有的「中華文化故事」為背景,攜手創作如動漫、設計等藝術作品,向世界發揚華人豐沛的文創能量。

中華文化是兩岸文創泉源
  中華文化的「故事」,是兩岸文創業者合作的重要取材來源。融合先進科技製作的動漫作品,就是一例。台灣動漫創作協會理事長鄧有立表示:「動漫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中華文化是一座『故事』的寶庫,兩岸動漫界可以從中尋找合作題材,共同塑造中華動漫原創品牌。」
  以線上遊戲為例,早從國人自製的電腦單機遊戲時代,業者為快速吸引華文消費者目光,就以華人熟悉的武俠或歷史故事為取材對象。
  智冠科技董事長王俊博,在今年台北電玩展研討會指出,「不論是中國大陸、台灣,到俄羅斯、美國的消費者,對中華文化為題材的娛樂商品接受度都很高。因此,以中華歷史故事、武俠小說和漫畫為故事背景的線上遊戲,到世界各地發展成功的機會也相對高」。
  中華文化的「故事」,把海峽兩端的文創創作者,相連一塊兒,也有各自奔放的時候。不論是台灣或大陸,近年來承辦許多大型的運動賽事和展覽會,經常不約而同以充滿「中華味」的表演,正式揭開活動序幕。

北京奧運、高雄世運展現文化風貌
  最具代表性的,是二○○八年的北京奧運開幕式。不論是代表孔子的三千弟子,在巨幅畫軸中,幻變出活字印刷體,詮釋漢字的演變;還是表演者以輕步漫舞,展現中華文化在沙漠上輸出、在海上前進傳揚四方。中國的老故事,結合現代科技,有了新風貌,也使得演出在深度之外,還充滿十足感染力。
  鏡頭拉回到台灣,去年的高雄世運,是把中華文化精神,融合台灣當地素材,創作的文創作品。
  世運開、閉幕秀創意團隊,把世運主場館打造成放大兩百倍的表演劇場,動員近四千位表演者,結合聲光影像高科技,把台灣的文化元素和高雄在地特色,鋪陳一部動人的原鄉時尚秀。讓世界級大型賽事活動不只是運動員的競技場,還變成國際舞台,把台灣文化創意的能量,展現在全球觀眾眼前,吸引了眾人目光。
  「就是說一場動人的故事!」高雄世運開閉幕典禮創意總監、Uniplan全球創意總監史蒂普萊爾(Tobias Stupeler)說,開、閉幕典禮本身即是個大型活動,箇中表演具畫龍點睛效果,讓運動賽事擁有更多特色與情緒,更能和觀眾產生共鳴。
  此外,原鄉時尚、城市光影頻頻入鏡,讓國際觀眾透過鏡頭,了解世運主辦國風貌,成就巨大的廣告市場、絕佳的城市行銷平台,為城市帶來龐大商機。根據觀光局估計,高雄世運帶動的經濟效益,從紀念商品、住宿餐飲到觀光等,超過二十億元商機。

兩岸合作提升華人電影競爭力
  而兩岸電影圈近來合作也相當頻繁,聯合用電影訴說中華歷史故事。例如去年底推出的諜戰電影《風聲》,便是由兩岸導演聯合執導、兩岸電影人共同監製。
  大陸中國電影基金會會長李前寬,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岸電影界合作,將可開拓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和票房空間,在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上實現多贏局面,提升華人電影在國際影壇競爭力。 」

兩岸文創合作 繽紛呈現
  今年六月,兩岸文創產業在「故事」上的融合,將又有新型態的展現。繼「台北奔牛節」後,兩岸共同策劃舉辦「二○一○廈門國際奔牛節」,是兩岸華人在國際公共藝術領域交流合作的創舉,可望提升廈門的國際知名度和城市品牌。
  即將在廈門開園的全球最大「牛莊」︱廈門根深智業文化創意產業園,將創作出近兩百頭「藝術牛」,不僅有四十頭「台灣牛」,還有反映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主題牛」。園內同時設有兩岸時尚創意產品街區,將成為兩岸時尚創意產品流通、集散及銷售基地。
  三月在金門起跑的「金酒如畫︱華人藝術家金門彩繪金酒」活動,匯集兩岸知名畫家在金門酒甕上開筆彩繪;五月在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台北市將以年底的花卉博覽會打頭陣,呈現台北的城市風情。經由一連串密切的交流,已為兩岸地方產業與文化創作,寫下歷史新頁。
  此外,工藝設計藝術家,以風格獨具的藝術手法,把中華故事融入作品中,讓使用者透過實際的使用經驗,感受中華文化之美。
  八方新氣創意總監王俠軍是一例。從琉璃到瓷器,他回想起當初說,瓷器是最亮眼且成熟的民族工藝,但兩岸三地淪為西方瓷器代工廠,他不甘心為人作嫁,更感責無旁貸,「要用不同的視野,讓工藝重新出發,才會為瓷器找到新的可能。」
  因此,他期望串連歷史情感和故事,把原汁原味的中華文化融入作品中。成功打造「琉園」和「八方新氣」兩個文創品牌,王俠軍也觀察到,文創人多走單打獨鬥路線。但當作品打響名號後,走向品牌行銷,營運方式不能還只停留在個人工作室,要有公司結構,改打團隊戰。需知,要成功經營文化創意產業,需有研發、產品、銷售、人員、財力的完整組合,才能支持長期營運。

文化創意 校園紮根
  體悟到建立實力雄厚的經營團隊,兩岸文創擦出亮眼火花的另一個新場域,是發生在校園。大陸的傳媒大學、同濟大學、廈門大學,和台灣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成功大學以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六所學校近日成立了「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聯盟」,彼此交流。例如台藝大於去年協辦「二○○九台北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大陸平遙攝影節團隊,由山西晉中市市委書記李永宏領軍,特地參觀了台藝大校長黃光男一手打造的「文化創意產學園區」。
  近年來,也有愈來愈多企業透過舉辦創意設計或行銷競賽,加深和年輕族群的互動,不只向下扎根品牌形象,也提供年輕創意發光發亮的舞台,為企業和社會培育創意新秀。
  像是已舉辦三屆的「法藍瓷文化創意大賽」,將重心擺在兩岸設計人才,並以參加巴黎Maison & Objet家飾時尚展為最大獎,吸引許多年輕的創意人才參與。

文化+創意=文創產業生命力
  「文創品牌要從文化去尋找區隔」,王俠軍認為,中華文化的藝術,是兩岸文創者最熟悉的部分。但他也提醒,要結合外國人可以接受的元素和手法,商品要為時代所需要,才能提高作品接受度。而且,不需特別強調是來自東方的文創品牌,但別人一眼就可看出。
  「在知識經濟時代,文化和產業互相加值。」台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林榮泰表示,文化是一群人的生活主張,如綠色設計,形成生活品味,多人認同形成生活型態,再由設計轉化為象徵意義,進化為消費符號變成創意商品。最後,形成品牌到行銷形成文化創意產業。
  不過,表演工作坊總監賴聲川也觀察到,目前世界各國投入文化創意發展的手法雖很積極,但討論重點過於強調「產業」。他認為,發展文創產業前,須釐清「創意」才是核心關鍵,只要有好創意自然有市場、產業得以形成。
  好創意源自對人生的細微洞察與體會。賴聲川認為,創意是找題目與解題目的歷程,而尋找的題材,來自平時對生活的體會與生活品質的關注。他更強調,創意無價,是金錢無法購買的。因此,投注大量資金所拍攝的電影,有可能叫好卻並不見得叫座。
  賴聲川也說,成就一個好的創意作品,取決於看待創意的態度與動機。「動機決定出題的態度,而態度決定出題的高度。」動機決定一個執行案子的成功與失敗。因此,籌劃台北聽障奧運會開幕典禮時,他把動機單純化,把創意焦點著重在努力思考如何把台灣本土的精神和美麗呈現在表演上,「若動機只是想賺錢,就不可能做出好成果。」
  台灣菸酒公司董事長韋伯韜則表示,文化創意產業須先找到文化的載體,例如若能把本土產業結合台灣標籤,是向外行銷台灣文化創意力量的好方法。
  城市,因為擁有豐富的文化與創意,更添風采。兩岸文創業者的攜手合作,讓中華文化的迷人故事和華人文創能量,透過多元而豐富的文創作品形式,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亮。此正呼應著總統馬英九所強調,「經濟建設可讓國家壯大,但文化建設能讓一個國家變偉大」,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