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共「兩會」後兩岸關係發展的前瞻 文/周繼祥《交流雜誌99年4月號第110期(歷史資料)》

  三月初,北京如期召開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以下簡稱「兩會」)。「刺激政策是否退場?」、「保八或保九?」等經濟性議題,無疑是世人關切的重點。觀察家們發現,二○一○年中共的經濟政策仍將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然則其對台政策呢?溫家寶總理說:「在新的一年裡,我們要繼續堅持發展兩岸關係、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在這樣冠冕堂皇的言語背後,究竟北京對台政策有無新意?未來的兩岸關係將如何發展?本文旨在展望「兩會」後的兩岸關係,分析今年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因素,提出今年兩岸協商可能面臨的問題,最後並提出政策建言。

一、兩岸關係的展望
  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筆者曾在﹁二○○九年台灣與大陸的互動﹂一文中作出如下總結:「新的一年,儘管台灣和大陸關於人員緊密交流互動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兩岸兩會的協商互動也趨向制度化穩定。但在國內共識尚未凝聚的前提下,我方勢必堅守先經後政、循序漸進的政策原則,對於兩岸經濟協議(ECFA)協商中有利於己的內容更加堅持,但對於政治性談判議題更加裹足不前。反之,陸方則可能因馬政府在立委補選再挫敗和民調低迷,而對政治談判的取得進展更為殷切。正由於雙方認知與需求的落差,二○一○年兩岸在政治上的互動或將漸行漸遠。但可以肯定的是,民進黨因素對兩岸互動將益加增強其影響力。」事實的發展是不是這樣呢?下文分從兩岸領導人的說法來加以驗証。
  在大陸方面,首先,國台辦王毅主任於一月十八日撰文表示,二○一○年是兩岸關係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要繼續按照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思路,有序推進各項議程,同時著眼未來,為今後破解政治難題積累共識、創造條件。二月十一日,他在對台拜年祝詞中說:「二○一○年將成為兩岸關係穩步推進之年。」,並進一步強調「展望新的一年,我們對兩岸關係的前景充滿期待和信心。因為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願意加強兩岸交流合作越來越成為台灣的民意主流,成為兩岸同胞的普遍共識。」
  其次,賈慶林於一月二十八日主持大陸對台工作會議時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處在進一步向前推進的重要機遇期,同時,在前進道路上也面臨困難和阻礙。要為進一步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促進和平統一,作出更大的貢獻。」
  再次,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二月十二日,春節前夕到漳州看望台商,再於福建過年時發表談話指稱:「現在兩岸正在商談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這是一件促進兩岸經濟合作、實現互利雙贏的好事。在商談過程中,我們會充分考慮台灣同胞,特別是農民兄弟的利益。」其後,溫家寶才利用與網友交流的涉台談話跟著釋出「讓利」說。
  自上述胡、賈、王三位北京對台工作巨頭的談話、動作、宣示可見,大陸方面對於二○一○年的兩岸關係既有針對性和連續性,又有積極性。
  相對的,馬總統的元旦祝詞,應是近期我方領導人對二○一○年兩岸關係所作最重要的一項宣示。馬總統指出:「三不」、「九二共識」的兩岸觀,不是消極的維持現狀,而是積極地爭取一段足夠長的時間,讓台海持續和平發展。總統也強調:「政府不會一廂情願,將台灣對外關係完全寄託於兩岸關係的發展。」
  或許是認為在元旦祝詞中已經講得夠明白了,馬總統二月十三日的除夕談話及二十二日總統府新春團拜講話,並未回應胡錦濤春節前的提法。倒是一月十一日行政院院長吳敦義對紐約時報專欄作者佛里曼的談話,適足以說明政府對未來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態度。吳院長指出:「由於大陸領導人對於在兩岸議題上留下政績有時間急迫性,希望兩岸儘速進入政治對話,但對台灣而言,目前時機並不成熟,在可見的未來,兩岸很難有政治上的突破。」
  綜上所述,儘管兩岸領導人皆認為自二○○八年五二○以來的兩岸關係有了大幅度的改善與進展。但對於新一年的兩岸關係走向,雙方的認知與期待並未一致,下文再深一層析其故。

二、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因素
  長期以來,對於影響兩岸關係因素的探索,論者大都從台灣、大陸的內部情勢與國際局勢三個面向出發,本文亦從此方向來分析:
(一)台灣內部情勢
  去年十二月五日「三合一」選舉結果揭曉,民進黨得票率超過四十五%,藍營內部為此檢討聲浪迭起。筆者曾力排眾議,認為選舉結果相當程度反映了台灣社會藍綠的真正實力。一方面鼓舞了綠營低迷的士氣,另方面也給了執政黨、政府反省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緩和了社會上的緊張、對立,藍綠出現和解的契機,誠可謂是三贏。尤其是馬總統在元旦祝詞中表示,熱切期盼朝野儘早就重大政策展開對話,以增進互信,凝聚共識。此一善意,對社會的和諧有著積極的意義。
  從而筆者樂觀地相信:一旦藍綠都能心平氣和,必有助於凝聚國人共識,對新一年的兩岸關係將是大利多。一月九日,台東、桃園、台中縣三席立委補選結果,民進黨總席次達到三十席,已跨越修憲與罷免總統提案門檻。二月二十七日,花蓮、桃園、新竹、嘉義縣立委補選,綠營再得三席,藍綠和解勢在必行。但由於年底將有五都的選舉,因此,除非在上半年獲得突破,否則到了下半年,因藍綠各有選舉動員的盤算,兩岸關係必將寸步難行。
(二)大陸內部情勢
  去年適逢中共建政六十週年的多事之秋,但擺脫金融海嘯並達成經濟增長率保八後,展望今年,大陸內部情勢將比去年單純的多。雖然北京當局仍然強調,要加強憂患意識,「絕不能把經濟回升向好的趨勢,等同於經濟運行根本好轉」。但總體而言,去年那種最困難的內外交迫情況已經過去。今年大陸政經社發展環境應可好過去年,這使當局將有較多的餘裕來推進新一年兩岸關係。
  何況,去年諸如達賴來台、熱比婭事件、軍售等,已經刺激北京的敏感地帶,降低其對馬政府的信任感。而三合一選舉、立委補選結果,加上始終低迷不振的民意支持度,更令北京不能不考慮加大對台工作力度、加快兩岸政治談判的時程。
(三)國際局勢
  馬總統在九十八年國慶談話中指出,世界各國,不論有無邦交,都樂見兩岸對立的緩和。兩岸關係的大幅好轉,台海出現和平契機,「遠離戰爭」不僅符合大多數人民的期待,也贏得國際社會普遍肯定。去年十一月中旬,歐巴馬總統訪問中國大陸,簽署歐胡聯合聲明,其中一點是提出美國對兩岸加強經濟、政治和其他領域的對話與互動的期待。以至於有論者質疑:美國的台海兩岸政策是否走向「脫台傾中」?
  然而其後發生的Google風波、對台軍售、會見達賴等一連串的衝擊事件,卻又都出現兩面性,令外界看得撲朔迷離。馬政府「和中、親美、友日」的大戰略,引來了「台灣芬蘭化︱迎合北京來換取自身的發展和生存」的疑慮。
  二月以來,越來越多的訊息顯示,美中之間的衝突只是雷聲大、雨點小。由於雙方利益糾葛甚深,在金融危機、氣候變遷、防止核武擴散、節能減碳等議題上,都必須合作。因此,居於兩大之間難為小的台灣,更應慎思如何自處。

三、二○一○年兩岸協商可能面臨的問題
  任何一次兩岸協商,所面臨的問題不外乎是時間、場所、人員、議題。
(一)時間:
  一年兩次的兩岸協商之由來,固然是基於海基和海協兩會的共識,但經歷兩年來、前後四次江陳會談的實際經驗顯示,如此硬性規定有其侷限,有時緩不濟急,而更棘手的是不能免於台灣年底選舉的干擾。
(二)場所:
  一來一往的兩會會談模式,突顯了兩岸對等的精神,但地點的指定則各有各的盤算。例如,大陸方面於會前大肆慶祝解放南京六十年,就讓正好赴南京採訪的媒體大表不滿;而台灣方面對場所的考量,則有藍天綠地的困擾,乃至於會談飯店的選擇,都有改進的空間。
(三)人員:
  大陸方面雖沒有政黨輪替,但有世代交替的問題。然而四次江陳會談的陸方談判代表,基本上都是久於其任,經驗十足。反觀我方談判代表則是異動不少,較多新手上路,缺少談判人才培訓以及經驗傳承的制度。
(四)議題:
  前三次會談議題,都是兩岸間多年來懸而未決或企盼解決的重要事項,第四次會談的議題則有「議題範圍小而聚焦」、「議題內容具體而務實」、「議題層次偏重事務性」等共同點,亦即必須由雙方業務主管部門參與。但既然須是官方對官方,難免就會有人質疑:還要帶著白手套嗎?何不正常化?
  一月二十八日,大陸海協會舉行二屆二次理事會,陳雲林會長和王毅主任先後提出,今年將以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智慧財產權保護為重點,並將根據兩岸關係發展需要,適時增加文化、教育、衛生、新聞交流等議題,為兩岸協商注入新內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常務副會長鄭立中提出將加強對兩岸談判問題的研究,以及兩會互設機構的問題。其實,海協理事會所揭櫫的議題,乃至去年年底以來甚囂塵上的「政治性議題」,我方都應著手規劃、準備,「恃吾有以待之」。

四、政策性建言
  新一年北京的對台工作,已經被王毅勾勒得十分清楚,即「堅持中央政府對台工作的大政方針,進一步全面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鞏固良好局面,注重夯實基礎,穩步向前推進。」王毅提出五個「要」,「要不斷提高駕馭複雜局勢的能力,要不斷強化政策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不斷使兩岸關係的改善發展惠及更多基層民眾,要不斷解決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各種問題,要不斷排除來自各方面的干擾和阻力。」並且要「繼續按照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思路有序推進各項議程,同時著眼未來,為今後破解政治難題積累共識、創造條件。」總體而言,就是要「進一步把各項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穩,扎扎實實地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面對北京強烈的企圖心、綿密的對台工作攻勢,我方如何因應?試提數點個人意見如下:
(一)堅持守勢大陸政策立場
  馬總統今年元旦祝詞已經將其穩健的大陸政策的基礎:「三不」和「九二共識」,解說的十分清晰,接下來應該是堅定立場,莫再瞻前顧後、憂讒畏譏,傾其全力於拼經濟、改善民生。切勿重蹈之前若干施政溝通不良的覆轍,令外界誤以為其大陸政策猶有擺盪的空間,甚至產生賣台、害台的疑慮。
(二)加強大陸工作體系的橫向連繫
  上半年,兩岸關係的第一項大考驗,便是如何順利完成ECFA的簽署。在這之前,必須先行強化政府有關部門大陸工作的橫向聯繫和整合。辦法人言人異,但最低限度應賦予陸委會總其成的角色地位,並可相應地課以較大責任。
(三)注意兩岸關係的話語權
  以對方日前提出的「讓利說」為例,須知我方要的兩岸互動,性質上是對等、尊嚴、互利。對方片面強調讓利,乍看之下雖可能是基於善意,但這已偏離兩岸關係正常化的軌道,當局豈能不出面釐清?如此怎麼化解「三中」對政府大陸政策親中、傾中的疑慮?
(四)支援學界兩岸政治談判之研究
  經過對岸代表來台試水溫,兩岸學界關於政治性議題的討論,已經風滿樓。未來ECFA簽署後,兩岸政治對話的階段性作用或將正式浮現。政府部門應鼓勵、支援學界先試、先談。
(五)化解「公投」的壓力
  九○年代以來,政治學範疇的「審議式民主」之風潮方興未艾。民進黨主政時期,曾藉由公投修憲、入聯等議題,加以大力推動,將之擴散至民間社會、學生團體。以之為基礎,民間推動ECFA公投固有其正當性。然而相對於公投團體主張由下而上將ECFA交付公投的作法,政府各部門雖已採由上而下的解說以茲因應。但如何回應「審議式民主」的大纛,正考驗主政者的智慧,這對往後各種選舉的意義和影響,恐不能小覷。
(六)培養熟識兩岸關係的人才
  台灣社會的多元化已成為一種常態的結構。政府要凝聚國人對兩岸關係的共識,必須跨越藍綠,從培養全方位的研究人才做起,偏執於任何一方,均非國家社會之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