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發行人語-對等協商 互惠雙贏 壯大台灣 布局全球《交流雜誌99年4月號第110期(歷史資料)》

  如果在Google鍵入ECFA、也就是兩岸經濟協議,所得到的資料約有兩百三十五萬筆,在Yahoo更累計高達一千八百五十萬筆。這段時間翻開報紙或觀看電視節目,兩岸經濟協議相關新聞佔據相當大的版面。充分顯示兩岸經濟協議這項議題,確已成為近期台灣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
  今(二○一○)年一月一日「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區(東協十國與大陸)已經啟動。「東協加一」擁有十九億人口,佔全球四分之一;GDP為六兆美元,佔全球九分之一;貿易總額為四.三兆美元,佔全球十三.三%。自由貿易區一旦啟動,會員國就能夠分享各國關稅減讓優惠,達成促進區域內貿易、投資與產業升級的效果。
  台灣最主要的競爭者—南韓,也即將在二○一二年與日本同時加入東協自由貿易區。屆時,如果台灣仍被排除在外,無異是在「起跑點」上就落後對手一大截,將立即面臨經濟被邊緣化的危機。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每年平均佔我出口的四十%,兩岸經濟協議,正是台灣融入區域經濟的「試金石」。然而,這樣一個攸關台灣經濟命脈的重要議題,在政治對立與激化下,模糊了焦點,導致無法就事論事,理性討論,令人遺憾。
  政府已一再宣示,簽署兩岸經濟協議,絕對會秉持一幫(幫助人民做生意,提升台灣競爭力)、二不(不增加大陸農產品進口、不開放陸勞)、三要(要關稅減免、要投資保障、要智慧財產權保障)的原則,維護國家最大利益。對於受到衝擊的產業,也決定以九百五十億元經費,從振興輔導、體質調整、損害救濟三方面著手,主動提供廠商協助。足以顯示,政府相關部門已針對各項利弊,擬定具體因應措施。任何談判,本來就有得失兩面,必須特別強調的是,政府透過以上協商原則與因應措施,相信必能將「利益極大化、衝擊極小化」,創造產業、勞工、消費者、台灣社會「多贏」局面。
  台灣擁有地理與文化的優勢,如果能夠以大陸為憑藉,進軍全球市場,國際競爭力將大幅提高。面對大陸,其實台灣應該更積極、更有信心,因為我們所擁有的精良技術、創新能力與服務品質等「軟實力」,正是「壯大台灣,連結兩岸,布局全球」的最大利基。趨勢專家大前研一也提醒,在布局大陸市場上,台灣不僅比其他國家晚了五年,而且只剩寶貴的一年。試問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我們還能虛擲多少寶貴的時間與商機?
  四月是萬物欣欣向榮,充滿生機的時節,期盼兩岸經濟協議相關協商工作,能在春暖花開之際,逐步取得進展。我們也期盼國人能理性對話,凝聚共識,為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注入新的活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