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簽署兩岸經濟協議不用擔心經濟依賴大陸的問題 文/譚瑾瑜《交流雜誌99年4月號第110期(歷史資料)》

  長期以來,鎖國或開放,一直是兩岸經貿政策的重大爭論點,而在兩岸是否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議題上,也是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主張開放的學者,認為在經濟全球化下,實踐自由貿易政策,不但小型開放經濟體可以在拓展國際市場中獲取利益,大國也可以生產比較利益較高的產品,而使全球福祉提升。主張鎖國的主要立論點,則在於擔憂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之後,台灣經濟過於依賴中國大陸,害怕貿易及投資依存度過高後,中國大陸運用經濟力箝制台灣。
  事實上,隨著產業間的國際分工合作,兩岸經貿已是彼此依存,而非單方面的僅有台灣依賴中國大陸的關係,也因此雙方許多經濟利益已是互利共生,無法分割。倘若一方採取經濟力箝制對方,只是使彼此的經濟利益受損,得不償失。以開放陸資來台為例,當陸資可以在台灣設廠、置產、甚至開設銀行時,中國大陸更難採取經濟力甚至武力來威脅及破壞台灣。因此,深化兩岸經貿關係,非但不會威脅到台灣的經濟自主性,反而在中國大陸更難隨意抵制台灣的狀況下,使得台灣的經濟空間受到保障。
  其次,兩岸經濟協議(ECFA)既然是兩岸之間的經濟合作協議,任何經濟合作協議(ECFA)的方式與內容,都需要經過雙方同意始能簽署,政府一定會以獲取台灣利益極大化下考量兩岸經濟協議(ECFA),既然是我方必須要同意才會簽署,自然就沒有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會受到中國大陸影響、或是喪失經濟自主性的疑慮。
  民進黨執政時期,從二○○一年開始採取「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至二○○六年又改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兩岸經貿政策,然而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及投資金額仍然持續上升。貿易依存度從二○○○年的十.七%上升至二○○八年的二十一.二%,同期間對中國大陸投資占對外投資比重則從三十三.九%上升至七十二.三%。此結果顯示,即使政府不鼓勵、甚至限制廠商赴中國大陸投資及貿易,中國大陸存在著龐大的商機及低廉的生產成本,便會吸引台商進駐投資及進出口原物料加工製造;另一方面也顯示,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已逐漸成形,使得台商出口增加。
  由這八年民進黨試圖鎖國的兩岸經貿政策可以瞭解,鎖國政策並無法阻止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廠商會循著商機決定決策,鎖國政策只會誘使廠商運用迂迴及不透明的投資方式進駐中國大陸,不但增加政府管理困難,也提高廠商投資風險。政府若要協助廠商,應當要順勢而為。
  事實上,不論藍綠執政,對於中國大陸產品都是逐漸開放。在二○○○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前,當時台灣已開放中國大陸五十六%的農、工產品進口,其中農產品開放項數為四百七十九項,占農產品總項數的二十三%。二○○八年第二次政黨輪替前,台灣更已開放中國大陸八十%的農、工產品進口,其中農產品開放項數為一千四百一十七項,占農產品總項數的六十三%。因此,即使是採取「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民進黨執政時期,還多開放了二十四%的農工產品進入台灣,而農產品開放項目的數目較第一次政黨輪替時的開放項目多了近千項。這說明一件事情,只要執政團隊評估符合全民福祉後,都會朝著消弭關稅的方向前進,顯示自由貿易政策對於台灣經濟有其正面效益已無庸置疑。
  再以台灣的競爭對手南韓和新加坡來做對照。南韓和新加坡近年也有經貿逐漸集中於中國大陸市場的情況。南韓雖然積極採取分散市場策略,然而自二○○三年起,中國大陸取代美國成為南韓最大出口國,二○○八年南韓對中國大陸出口金額較一九九五年增加了十倍,南韓對中國大陸市場的出口依存度迅速提升,然而南韓仍然積極投入中國大陸市場。另新加坡屬出口導向型經濟,貿易依存度高達三百六十一.七%,全球經濟對新加坡景氣影響甚鉅,而非石油類產品出口至中國大陸金額亦逐年提高,二○○八年占比約十%。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及二○○八年全球金融風暴的衝擊之後,新加坡的策略不是降低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占比,而是正視當前全世界經貿動能在中國大陸的事實,將自己定位為東西方的橋樑,使新加坡成為「全球企業的家園」。
  由南韓和新加坡的例子可以瞭解,經濟全球化之後,國內經濟與全球經濟脈動緊密結合是無法避免的。全球金融風暴後,中國大陸成為全球經貿的主要動能,亞洲國家對於中國大陸經貿依存度提高在所難免。政府需要注意的不是害怕依賴中國大陸市場,應當參考新加坡,將自身定位做好,透過與中國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讓台灣成為全球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重要營運總部之一,透過全球營運總部之設立,充分得到兩岸經貿集中度增加的好處。
  換言之,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除了貿易深化之外,我們更在乎的是外國直接投資(FDI)增加而帶來的正面效益。以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東協(ASEAN)等簽署FTA之後,對於促進投資的效果,這四十幾個國家在加入後三年的平均外資流入,比加入之前三年的外資流入要淨增加一二二.五%,顯示參加區域經濟整合或是簽署FTA,對於吸引外資流入有很大的正面效益。東協—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區及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安排(CEPA),因為有中國大陸的參與,等於有一個全球第三大的經濟體在吸引著外資進駐,自然FDI流入效果顯著,而墨西哥因為加入NAFTA後享有許多優惠,吸引全球廠商進駐投資轉賣產品進入美國。
  身為台灣的競爭對手,南韓與新加坡早已積極與中國大陸簽訂FTA,希望贏得先機。台灣就算是五月如期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仍需要繼續積極推動後續的協議,針對各種貨品貿易及服務業貿易進行實質性的談判,爭取對台灣有利的經濟合作項目,才能跟上亞洲其他國家進行FTA的腳步。
  台灣要維持出口競爭力,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不但有其急迫性,更有其必要性。唯有持續維持台灣的經貿實力,才能保有台灣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與角色。若只因擔憂經濟依賴中國大陸而鎖國,在全球及亞洲國家積極進駐中國之際讓出大陸市場,反而有可能因而失去台灣在全球經貿的生存空間,得不償失,不可不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