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大學教學心得—林岡:「有競爭才有進步」 文/林岡、湯斌《交流雜誌99年6月號第111期(歷史資料)》

台灣和大陸的大學生或研究生,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目前兩岸高校學生差距真的不大。」來台進行學術交流的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教授林岡笑著表示,「大陸也有大學生上課吃早餐的情況,只是大部分教授都會管一管」。當然他也坦承,仔細觀察仍有相異之處。至於大學招收陸生、這個最近在台灣爭論得沸沸揚揚的議題,林岡教授認為兩岸高校學生一起學習,反而可起互相刺激之效。
曾來台數次的林岡教授,此行是應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之邀,為碩博士班「中國政治發展」課程進行短期教學,同時也為新著尋找相關資料。
目前,台灣社會普遍憂心大學生或研究生的求學態度,總覺得他們不如前輩用功、也不關心國際大事,但林岡教授卻不如此認為。他以這兩個月在台教學的經驗來看,台灣學生面對課業時,態度相當主動,上課也會進行討論。只是可能受到媒體影響,台灣學生比大陸學生更關心周遭的事物。在他班上,就有同學要求討論日前舉行的「雙英辯論」和ECFA的相關議題。相對來說,大陸學生較為關注國際事務。
林岡教授進一步指出,台灣學生可以透過許多管道,獲得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就量來說,這是比大陸學生較為幸運的地方。他認為,目前台灣學生在獲取資訊上,並不是「能不能」,而是「願不願意」,應積極把握機會,吸收各方面的資訊或知識。
林教授表示,台灣學生較為活潑,無論在同儕來往或師生交流,程度上都比大陸學生來得頻繁。這對學習是有幫助的,只是比較需要克服生活中「來自外界的誘惑」,才能專心唸書。
他指出,大陸有些家境比較困苦的學生,為求未來覓得出路、改善家庭情況,平時生活只專心唸書,幾乎沒有娛樂或社團活動,外界實在很難想像他們刻苦向學的過程。但林教授也坦承,大陸大學生素質差異較大,不如台灣學生來得整齊。
在擔任福建社科院助理研究員一段時間後,林岡教授亦如一般優秀的大陸學生,前往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並在美國大學任教過一段時間。他說,過去總覺得台灣學生的英文程度很好,但最近發現大陸學生有「後來居上」之勢,尤其上海高校生的英語發音,相當標準。
很多媒體曾報導,大陸學生會早起在校園裡背誦或朗讀英文。林岡教授指出,這是因為大陸學生比起台灣學生,人生目標較為明確。一般優秀的學生皆把留學當成未來優先要達成的目標,願意花較多的精力與時間苦讀英文。他笑說,「專業素養就不見得肯花這樣的時間了」。
雖然從專業角度觀察,林教授認為台灣學生的英文能力還不錯,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有出國留學或發展的計畫,日常生活也不大用得到英文,聽力和會話比不上閱讀的表現,他建議台灣學生可以加強這兩部份。
林岡教授同時坦言,比起美國,兩岸研究所要求學生的閱讀量太少。教授每週開出的閱讀書單,僅有美國一般研究所的三分之一,更遑論學生的課後投入,多比教授預期的低。他認為,可能是課程設計的關係,兩岸教授都對研究所學生有「課修得多但不精」的感覺,這可能是兩岸高教界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至於談到近來引起各界關注的陸生來台議題,由於按錄取率看,大陸目前大專院校的數量並不多,林岡教授認為,台灣的大學要招收大陸學生並不困難,只是程度較佳的大陸學生,首選還是大陸頂尖的高校,或者是國外大學,不一定會來台求學。
林教授指出,開放大陸學生來台,的確可以解決一部份學校招生不足的現況。但他認為,一般大陸學生如要到台灣就讀大專院校,還是優先考慮台大、政大、清華等公立大學,在台灣生活水準高於大陸的情況下,私立高校恐需以提供獎學金等優惠方式,才能招收到大陸學生。
林教授同時認為,學校不需要將招收陸生特別化,按照兩岸相關法規招生即可。他表示,除非兩岸學生有定期化、制度化及一定人數的交流,否則校方毋須再設立特別單位處理招收陸生事宜。對大陸學生的生活照護或學習輔導,也只要按一般情況從旁給予協助即可,以免外界誤解陸生瓜分或稀釋了教育資源。
另外,林岡教授特別提醒未來想來台就讀高校的大陸學生,雖然兩岸沒有語言及文化上的隔閡,但仍應「入鄉隨俗」、調整心態,適應台灣社會的多元化,也避免受到不良事物影響。還要記得多和老師同學接觸,盡快讓求學之路步上軌道,同時應有長遠計畫,先行考慮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生涯規劃,才不會白走這一遭。
由於目前台灣仍有反對陸生來台的意見,因此林教授語重心長指出,「有競爭才有進步」。他認為,兩岸學生進行交流,可起相互刺激的效果,是一種良性的競爭。對教授來說,有更多來處不同的學生,一起進行觀念激盪或意見交流,也可獲致教學上的成就感。因此,台灣社會實應以開放、理性態度討論此一課題,儘早實施,才能有助於台灣高等教育環境的健全發展。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