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大陸高考面面觀 文/寧鳴生《交流雜誌99年8月號第112期(歷史資料)》

一年一度的大陸大學聯考(大陸稱高考)成績已經公布,結果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這場每年讓千萬大陸學子如臨大敵的生死戰,起源如何?制度上與台灣有何不同?考題特色是什麼?過去被稱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現在又有什麼變化?以下簡單介紹。
文革停辦十年 一九七七復考
眾所周知,大陸一九六六年起爆發文化大革命;此後十年,大學聯考停辦、知識份子下鄉,整整一代人被耽擱青春。一九七七年,鄧小平重新獲得黨及國家領導人地位,第一個拍板的政策就是恢復高考。該年許多「高齡」考生年近三十歲,考取者被稱為「七七級(大陸是以入學年份劃分校友,台灣則是畢業年份)」。由於他們是文革後百廢待舉的第一批精英,現在人們講起「七七級」,都帶有仰慕尊敬之意;知名導演張藝謀即北京電影學院七七級。
高考至今三十多年,期間變化不少,但最重要的應屬一九九九年「擴大招生」。當年為了提高人口素質,大陸教育部提出一項《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要求到二○一○年時,大學毛入學率(實際在學人數與適齡在學人數比率)須達到十五%。但當時基礎建設不足,許多學校臨時併校、升格以使招生大躍進,從一九九八年的一百零八萬人,至二○一○年增為六百五十七萬人,大學生十二年增長六倍,錄取率從三十四%躍升為六十九%。
千萬人上陣 近年略降溫
一般人對大陸高考第一印象是:考生人數超多。確實,擴招後每年報考人數飆升,二○○○年到二○○五年平均每年增加二十%。不妨想像一下,每年六月若有九百四十六萬人(今年報考人數)參加同一考試,考前有猜題,考完又有考題解析、分數公布、學校分發、各省「狀元榜」等等,前前後後要熱上兩個月,壓根就是一件全民「大代誌」!不過事實上,高考近年已有降溫跡象。像今年就是大陸高考報考人數連續第二年負成長(頂峰是二○○八年一千零五十萬人),而去年有超過一成的應屆高中生集體棄考,引起公眾議論紛紛。
官方說法是:報考人數下降,源於「一胎化(一九七九年起)之下自然的人口結構趨勢」。這固然沒錯,但更重要的是當年擴招太快,硬體、教學或師資都倉促上陣,導致辦學品質下降;且約莫二○○五年之後,開始出現大規模大學生失業,甚至成為政治問題、社會問題,逼得官方出面解決。這才是大學生光環消失的主因。
公眾發現,學歷鍍了一層金,並沒有更有利於就業。考生和家長開始冷靜面對高考:經濟條件好的就出國留學,或就讀獨立招生的技術學院,高考不再是唯一求學途徑。但這也不是說高考不再重要,畢竟能考上北大、清華等名校還是「很是一回事」的,尤其對農村考生而言,高考依舊是「魚躍龍門」的重要途徑。
考題海量 閱讀題多又長
再來說說考題的特色。大陸高考分兩天舉行,共考四科:國文(含作文)、英文(含作文)、數學;文/理科綜合(文組是歷史、地理與政治三門,理組是物理、化學與生物三門)。除了文/理科綜合是三百分,其他都是一百五十分,滿分七百五十分。考科的共同特徵是考題多、背誦多,因此可以說大陸考生苦讀三年,首先要訓練自己適應題量。
以今年國文科全國卷一而言,光是試題紙就「落落長」有八頁之多,選擇題難度高,非選擇題有簡答、有填空,還有八百字作文,這些都必須在兩個半小時之內完成。筆者自認語文程度不錯,試做一次卻被閱讀題打敗:白話文閱讀題有九百字,文言文閱讀題有七百字,台灣大概不敢出這麼長的題目。由於題目實在太長了,沒時間全篇讀完再去看題作答,只好「先看題目問什麼,再回去看文章」。
英語試題也多得可怕。與台灣的大學學測或指考相比,大陸高考英語試題難度尚可,但光是題目就有十六、十七頁A4紙,必須在兩小時做完;大陸還考台灣已廢考多年的「英語聽力測驗」,以及台灣少數研究所入學考才考的「改錯題」。
不過,有點出人意料地,大陸高考英語寫作比台灣簡單。例如去年某省分的英語寫作,要求考生以英國住宿學生的身分給房東某某寫一張紙條,紙條內必須包括三件事,寫成一篇一百字短文。由於題目中已經規定寫作內容,考生並無發揮空間,與其說是作文,還不如說像翻譯。筆者觀察好幾屆,發現都是類似出題方式。比較台灣近幾年出現「四格漫畫最後一格空白、由考生自行想像」的創意英語寫作,就會理解筆者為何認為大陸考題「比較簡單」。
分梯次錄取 非一次放榜
最後略談大陸高考很不一樣的錄取方式。高考每年固定六月七日、八日舉行,六月下旬閱卷完畢,分數也出來了。這時會宣布一本線、二本線、三本線、專科線,考生依照自己上哪一條分數線來填報志願。
這些「線」是什麼意思?先簡單說明,大陸大學分成本科(四年學制的普通大學)和專科(三年學制的技職院校),而本科又分為第一批次(即頂尖大學,約一百二十所)、第二批次(省級和地方辦的大學)和第三批次(知名大學辦的獨立學院)。「第一批次本科」簡稱「一本」,以此類推。
其中一本優於二本,二本優於三本,本科又優於專科。因此錄取時是「一本」大學挑完學生,輪到「二本」挑學生,「二本」挑完換「三本」,最後是專科。
至於為何要分這麼多次錄取?這是因為大陸幅員廣大,有幾千所大學(包括專科),不可能像台灣一次放榜,所以必須分好幾梯次。
大學階級化 二本難翻身
細心的讀者或可看出這個制度設計有何問題。首先,一本與二本、三本的資源和名氣有天差地別,但究竟是「誰」決定一所大學是第「幾」本?讀者或許聽過大陸的「九八五工程」、「二一一工程」,這兩份名單包含了上述一百二十多所的一本大學,當初是官方在區域均衡、部門均衡等各種考量之下分派的。但這就造成了一種大學之間的人為階級!由於「一本」的數量幾乎不動,上千所「二本」便哀歎:再怎麼有實力、再怎麼努力辦學也上不了一本。
其次,大陸教育制度讓「專科」的地位命定地低於「本科」,但這其實不符合近年來技職教育抬頭的潮流。再考慮到普通大學和技職教育的教學內容、適用對象都很不同,在台灣這兩種入學考是分開的,在大陸卻用一張卷子考兩種人,也相當不公平。
高考有相當多面向,限於篇幅,以上僅提供一些基本常識,以供讀者「看懂」大陸高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