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汽車產業合作前景 文/吳進昌《交流雜誌99年8月號第112期(歷史資料)》

台灣汽車產業現況
台灣汽車產業整車受限於市場規模,近幾年來更因為產業外移使中產階級人口減少,在少子化、金融卡的雙卡效應以及不景氣、油價飆漲等因素影響下,車輛市場規模縮小。二○○八年更因為全球金融風暴,汽車銷售量創下新低,僅有二十二.九萬輛,比二○○五年銷售量五十一.五萬輛衰超過五成,二○○九年在政府減徵貨物稅政策刺激下,銷售量微幅回升至二十九.四萬輛。
台灣汽車零件業也由於市場規模小,造就廠商具有少量多樣、彈性製造之生產能力,汽車零件業在累積競爭實力後,每年外銷金額均持續擴大。二○○六年台灣汽車零件業產值,首度超越汽車整車產值;二○○九年產值為一千六百九十七億元(不含汽車電子),若含汽車電子(二○○九年台灣車輛研究測試中心估計約六百四十億元)則合計產值約兩千三百三十七億元。
中國大陸汽車產業現況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成為全球經濟成長最快速之國家,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汽車銷售更呈現跳躍式的成長。去(二○○九)年汽車生產一千三百七十九萬輛,銷售一千三百六十四萬輛,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中國汽車保有量今年將超過七千萬輛,極具潛力的汽車市場為汽車零組件業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大陸每百人擁有汽車量仍低(約四.七輛),未來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成長、城鎮居民私人轎車需求增強等有利因素下,儘管有汽油價格上漲、一點六升以下汽車消費稅減徵減少(去年從十%減半為五%,今年調整為七.五%)和城市交通堵塞更趨嚴重等諸多不利因素,中國大陸汽車市場規模仍將繼續擴張。
台灣汽車產業優勢與挑戰
台灣汽車整車及零組件廠商長久與日本廠商技術合作,累積配套經驗和中衛體系制度(註)、企業經營手法等,經業者多年之努力,台灣整車製造品質已接近先進國家水準。近年來,業者大力投入研發設計,推出符合本地消費者需求的差異化產品,並致力於提升客戶服務滿意度後,國產車已普遍獲得國人肯定。台灣汽車內需市場擴增不易,業者積極加入國際分工體系,並赴中國大陸及東南亞投資設廠,以突破生存與發展瓶頸。
台灣汽車零組件也在業者不斷投入研發及提升生產技術下,擁有良好品質的工廠管理與彈性生產實力,有外銷歐美多年的零組件設計及製造能力,極具國際競爭能力。
因為石油價格大漲、地球暖化、環保節能減碳等議題浮現,世界各國如美國、日本、中國等主要國家,都已開始針對電動車產業推行戰略性補助。台灣亦積極推動電動車發展,並已列入新興智慧型產業推動計劃中,擬定「智慧電動車產業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以示範運行、建構友善的使用環境、提供購車誘因、訂定環保標準及輔導產業發展等五大發展策略,推動智慧電動車上路及普及化,並帶動智慧電動車產業升級之目的。台灣在政府支持車輛研發創造下,再加上有極具競爭力的資通訊(ICT)產業,投入汽車電子研發已展現豐碩成果,有機會在車輛電子、電動車及市場規模的擴大方面,開創另一波契機。
※註:中衛體系就是大企業將其所欲生產之工業產品的細部零件,分別交由各個中型企業生產,各個中型企業拿到某零件訂單後,再將更細部的元件交由小型企業生產,如此一來,便成了一個以大企業為中心的網路體系。中衛體系以汽車製造業最為明顯,一部車的完成代表著上百家甚至上千家廠商的生產,因此汽車工業有火車頭工業之稱。
中國大陸汽車產業優勢與挑戰
中國大陸汽車市場規模雖已突破千萬輛,成為全球最大銷售市場及生產國,本土自主品牌也在積極發展階段,然而許多技術受制於外資企業,仍需外國車廠的支援。若想從「汽車市場大國」,變身成具備全球競爭實力的「自主汽車生產強國」,大陸汽車產業仍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而中國大陸積極推動電動車「十城千輛」政策,明訂將電動汽車列入新興戰略性產業,計畫在未來幾年內投入研發與政策補貼,同時將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擴大到二十個,未來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大陸市場成長可期。而新能源電動車設計朝向智慧化,使用電池、馬達和電子控制系統等更多的電子零件,擺脫引擎、變速箱受制於國際技術的限制,發展新能源車輛將與歐美日汽車廠站在同一起點。
兩岸汽車產業合作現況
一、台灣業者與大陸業者在大陸合作
(一)日本日產汽車、大陸東風汽車集團合資設立東風日產汽車,裕隆日產投資持股東風日產轄下的廣州風神及襄樊風神兩汽車廠,負責生產日產品牌的轎車及休旅車。
(二)中華汽車與日本三菱汽車、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合資設立東南汽車,中華汽車持股二十五%,生產三菱及東南品牌乘用車;中華汽車與德國戴姆勒汽車、福建汽車工業集團合資設立福建戴姆勒汽車,生產奔馳輕型客車。
(三)三陽工業與廈門金龍客車合資設立廈門金龍聯合汽車,生產金龍牌大客車。
(四)台灣汽車零件業在中國大陸有三百多家合資企業,除了在東南沿海,另外也在大陸中西部、東北等地設立據點,切入當地供應鏈。
二、大陸業者與台灣業者在台灣合作
(一)大陸吉利汽車與台灣裕隆汽車合作,在今(二○一○)年四月於台灣推出tobe M'car,並將外銷越南。
(二)大陸奇瑞汽車與台灣勝榮汽車合作,在今(二○一○)年六月於台灣推出Fresh及Apola兩款汽車,未來也將有外銷計劃。
(三)三陽工業與廈門金龍聯合汽車二○○八年十二月在台灣推出中型巴士與低底盤公車。
三、兩岸搭橋
(一)經濟部於二○○八年底啟動「兩岸搭橋專案」,期望藉由舉辦兩岸產業交流合作研討會,建立兩岸產業合作模式,進而創造兩岸合作商機、連結跨國企業,並攜手進軍國際市場,進行全球布局,創造兩岸產業雙贏。
(二)藉由舉辦兩岸產業交流會議,業者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進行產業互補、產業共同合作。搭橋專案的時程規劃為兩岸輪流舉辦產業合作交流會議,在第一年先進行兩岸產業交流,第二年進行洽談,第三年進入實質合作。
(三)車輛業搭橋專案於去(二○○九)年舉辦,邀請兩岸車輛業代表和專家參加。去年四月,「兩岸車載資通訊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由資訊工業策進會、工業技術研究所、車輛研究測試中心主辦,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與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協辦,在台北舉辦,規模三百人。同年十一月,「兩岸車輛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由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與台灣車輛研發聯盟主辦,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與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協辦,在台北舉辦,規模五百人。
(四)今(二○一○)年車輛業搭橋在大陸舉辦,「兩岸車載資通訊(汽車電子)產業發展會議」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與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主辦,台灣由資訊工業策進會主辦,於六月十九日至二十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會議中展現兩岸交流的成果,例如台灣汽車電子相關廠商,利用CAN BUS(汽車車載網路)系統,整合行車安全、節能、多媒體影音等,安裝在大陸金龍大客車上。
未來展望
因著油價高漲的趨勢,以及新興市場的興起,全球汽車產業在技術與市場產生重大的轉變。在技術上,從傳統內燃機引擎轉向智能及綠能電動車發展;在市場上,由過去以歐美日為主的市場轉向新興市場,尤其中國大陸市場崛起,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全世界都投入新能源車輛的開發,兩岸也都在推動新能源電動車的發展,對兩岸車輛產業而言,新能源電動車正是兩岸合作開拓全球市場商機的最佳時機。台灣廠商宜善用既有優勢,以因應全球汽車生態變遷,切入中國大陸的汽車市場,並在兩岸汽車零組件設計製造分工、新能源車輛、測試驗證技術等領域,雙方優勢互補,共同提升技術、創新品牌與產品價值,拓展全球市場。中國大陸業者也可藉由在台生產製造,運用MIT的品質價值,未來行銷全球,期待可以像台灣的IT業者一樣,成為讓全球肯定的一股力量。
另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也將對兩岸汽車產業產生重大的轉變。今(二○一○)年六月二十九日兩岸簽署ECFA後,早收清單中有三十三項汽車零件列入大陸單向降稅早收清單中,但未來在整車及未列入早收清單的零件項目,也將面臨貿易自由化調降關稅。
以汽車產業整車方面為例,台灣最大年產能約七十萬輛,以現在市場規模國產車只使用約二十萬輛產能,若能利用剩餘約五十萬輛產能外銷,將可創造相當於現在二倍半的產值,提高產能利用率有助於降低成本,提高出口競爭力。目前大部分的車型,兩岸同時皆有生產,ECFA降稅後,同樣車型可由兩岸分工生產,減少重覆開模具及設置生產設備的費用,加上台灣彈性生產的優勢,有利於技術母廠繼續或加碼投資台灣,且有助於產業根留台灣。當然,台灣國產汽車也將面臨開放大陸汽車進口的競爭。
兩岸簽署ECFA後,雖然台灣部分汽車零件取得零關稅的有利地位,但還需要提升產品差異化及創新設計能力,才能保持競爭力。兩岸交流日益密切,兩岸共同合作,將有助於提升雙方在全球汽車產業的地位。面對未來,兩岸汽車產業都有不同的挑戰,卻也充滿可期盼的合作前景。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