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後ECFA時代 打造台灣黃金十年 文/李允傑《交流雜誌99年8月號第112期(歷史資料)》

壹、前言:迎接後ECFA時代的來臨
第五次江陳會六月二十九日在重慶正式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這不僅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里程碑;更是台灣經濟再起飛的關鍵時刻。
外界所矚目的早收清單方面,大陸對台灣降稅的項目有五百卅九項,占台灣出口到大陸總額的百分之十六點一,金額達一百卅八點三億美元;台灣對大陸降稅項目共兩百六十七項,金額廿八點六億美元,占大陸出口台灣貿易額的百分之十點五。和六年前大陸和東協簽定的百分之三早收清單規模相比,北京確實展現誠意與善意,也履行其承諾,儘量避免台灣敏感產業受到衝擊,並主動將台灣弱勢產業與農產品納入降稅清單。
除了考慮兩岸經濟規模量體差距懸殊,ECFA與其說是對岸讓利,不如說是兩岸互利。對兩岸經貿發展而言,ECFA可以建立兩岸經貿交流秩序與機制、擴大貿易與投資合作,提升雙方的合作水準與成果;對大陸而言,經由關稅降低,原料、零配件的輸入,可以為企業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進而增加勞工福利與整體社會福利水準。ECFA不僅是為台灣人民興利,同樣也為大陸同胞興利,是互利互惠、共創雙贏。
馬總統在七月一日的中外記者會中,提出了台灣在後ECFA時期,打造黃金十年的經濟戰略:行政院將成立全球招商專案小組,並在三個月內提出全球招商方案。另外,也將在國家安全會議下,成立全球經濟戰略小組。
馬總統指出,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之後的願景,就是讓世界走進台灣、讓台灣走向世界,要藉由這個協議的簽訂,配合許多培元固本的方案,改變台灣在亞太經濟舞台上的角色。因此,行政院將成立全球招商專案小組,由各部會主動出擊,除了向美國、歐盟、日本等國招商外,也希望在中國大陸的台商能夠回台投資,未來也將定期檢討招商的成敗。總統也準備在國家安全會議之下成立全球經濟戰略小組,督導追蹤相關工作,並整合力量,希望發揮最大效果。
台灣已經進入後ECFA時代,如何把握契機,打造台灣經濟騰飛的黃金十年,至關重大。以下本文針對ECFA的戰略意義、ECFA對台灣區域經濟整合的效益,以及對兩岸和平發展的影響進行分析,並提出未來展望與建議。
貳、ECFA的戰略意義
兩岸簽署ECFA可說是兩岸和平發展期的重要里程碑。一方面,ECFA是落實和鞏固兩岸經濟伙伴關係的具體表現;另一方面,ECFA的協商和簽定不只是有經濟的意涵,還具有政治與軍事意涵:通過ECFA的簽定,不僅讓兩岸經濟非戰化,同時對於兩岸和平發展的確立和鞏固,將會有重大深遠的影響。
兩岸簽署ECFA對國際社會所釋放的訊息是:北京與台北共同努力構建台海穩定和平的環境,降低了台海的政治與軍事風險。如果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簽署FTA,就象徵了雙方願意以經濟合作代替軍事對抗。這種由ECFA帶動的形勢發展,不只讓兩岸關係朝和平方向邁進,還會為環繞兩岸關係的區域政治,創造和平的條件。
馬總統在二○一○年元旦的講話中指出,在國際社會中,我們代表的不只是「自由」、「民主」、「繁榮」,還是「和平」。我們不再是國際社會或區域政治中的麻煩製造者,而是和平的促進者。ECFA的簽定,不只讓兩岸往和平的方向邁進,而且可以讓我們塑造成功和平促進者的角色。這將有助於提昇我們的國際地位,以及開拓我們的國際關係及生存發展空間。
兩岸關係的發展,受到台灣內部政局的變化與中美台關係的動態影響。面對中國崛起,馬總統選擇在政治上兩岸和解、外交休兵;在經濟上透過ECFA連結中國、布局全球。兩岸和解帶來台海的和平穩定,使台灣從過去的麻煩製造者轉為和平締造者,受到美日的肯定與歡迎。馬政府的兩岸政策,其實是扁政府「衝撞外交」的逆向操作,即透過兩岸的和解來擴大台灣的參與空間。如此一來,政治與經濟的任督二脈打通之後,台灣利用中國崛起的情勢,有著充滿機會的未來。
兩岸情勢從緊張對立走向和平發展,台灣最重要的安全憑藉不是軍事,而在建構台灣的區域經貿角色。台灣與其向美國採購大量軍火,不如致力於改善台灣吸引國際投資的環境,使得包括美資在內的國際廠商,與台灣加強經貿關係,將台灣建設成一個國際經貿平台。
面對全球化及中國崛起新局,台灣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開放,朝向「亞太經貿平台」的目標邁進;ECFA其實是邁向「亞太經貿平台」的必要條件。若能使台資、陸資、外資在台灣因而發生盤根錯節的合作關係,台灣非但在經濟上得以脫胎換骨,在國家安全上也可獲得保障。這是台灣為何要簽ECFA的理由之一,也應是美、歐、日等國樂見兩岸簽訂ECFA的理由之一。
參、ECFA對台灣區域經濟整合的效益
兩岸簽署ECFA,除可望增加我國經濟成長率與就業人數外,對台灣外貿發展尚有諸多效益。包括我方產業可在兩岸進行有效分工,有助產業供應鏈根留台灣;大陸台商可望增加對台採購及產業競爭力,加速台灣發展成為產業運籌中心;有助於台灣成為外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先合作夥伴、門戶,及取得領先競爭對手國進入大陸市場之優勢。長期來看,由於未來兩岸經貿關係可穩定發展且具可預測性,有助台灣經營環境改善,不僅有利台商進行全球布局,也有利吸引外商在台布局規劃、增加投資,進而改善推動我與其他主要貿易對手國洽簽FTA的基礎,使台灣將能更加深化參與全球經濟活動。
現今全球主要的經貿板塊,約可分成歐洲、美洲及亞洲三塊,其中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協正是這三大地區的代表性區域經濟組織。三者中,以歐盟的整合歷時最久,整合的程度亦最成熟;不過,東協近年來積極與東亞主要經濟體(包括中國、日本及南韓)及澳紐簽署或洽簽自由貿易協定,似有意透過經貿的整合,提升東亞在世界的地位。
面對當前東亞經貿整合的趨勢,由於台灣的經濟發展高度依賴對外貿易,今後一旦東協加三經濟體成立後,台灣如果無法參與而被排除在外時,將被課以高關稅,遭受貿易移轉和投資移轉的不利衝擊。到時候,台商為了維護自己產品的競爭力,以及確保自己的市場利益,可能加速產業外移到東協或中國大陸,此舉顯將嚴重衝擊國內就業市場。因此,為了鼓勵台商根留台灣,降低東協加三對台灣的負面影響,並提升台商對外的競爭力,台灣與中國大陸簽署ECFA,有助於順勢融入東亞區域經濟整合。
通過ECFA的簽定,讓我們可以進入區域經濟網絡,從而建立以台灣為中介平台連結中國大陸和區域經濟的網絡。如此一來,台灣才可能成為「亞太經貿樞紐」及「台商營運總部」。兩岸之間已進入大三通階段,直航的網絡和機制不斷發展和充實,ECFA的簽定讓台灣創造出連結中國大陸和世界經濟體系的關鍵地位和角色,未來台灣的產業結構與經濟活動必然更加「國際化」與「全球化」。
肆、ECFA有利於深化兩岸和平發展
(一)維持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基調不變
經過九十年代的經驗,大陸對於台灣的政治生態、特別是選舉操作,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在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大陸的危機預防與管控的自覺性已日趨增強。從扁政府時期的危機管理,到國民黨重新執政後的機遇管理,北京原本強調要抓住當前難得的歷史機遇;主觀上期待國民黨領導人在掌握執政權時,趁早將兩岸關係往前推進一步。
二○○八年年底宣示的胡六點,就透露出北京期望將兩岸的經濟、國際空間議題和政治定位綁在一起談。從「兩岸一甲子」研討會到APEC連胡會所顯示的訊息是,北京有加速推動政治談判的主觀期待,而馬政府現階段則設定「只談經濟、不談政治」的兩岸議程。在APEC連胡會上,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提出「要為破解政治難題,積極創造條件」;我領袖代表連戰在當天記者會上則表示,政治對話的時機尚未成熟,顯然兩岸對於「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議程節奏存在矛盾。
然而,這兩年來,國民黨先後在縣市長與立委補選遭遇挫敗,使得北京由先前樂觀預期轉為憂心忡忡,尤其對於藍軍在年底五都選舉和二○一二總統大選選情之憂慮,更是溢於言表。在這樣新形勢下,北京「促談政治」的態度有了轉折:兩岸經濟優先、政治暫緩,同時定調要「加大兩岸交流力度」,為馬政府創利多,尤其是ECFA只能加分,不能扣分。
上海東亞所章念馳所長的看法具有代表性,他在中國評論去年十一月號「要正確把握當前的兩岸關係」一文中,提出了「和平發展期」與「和平統一期」是有區別的觀點:「我們要擺脫急功好利與急於求成的心理,要充分認識到奠定新的關係,改變過去六十年乃至一百年行程的某種意識,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做了幾件好事可以改變過來的」;「我們要尊重兩岸關係的規律與特點,要先易後難,先經後政,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不適當地把難以解決的問題拿到條件不成熟的時機解決,要堅持擱置爭議,讓交往、交流、經貿文化關係,對話與談判的進程愈長愈好,在建立了良好信任的基礎上,再解決政治分歧更為妥當。」
中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周志懷的觀點,應更能反映北京現階段的思路:「在兩岸關係發展機遇期的初期,不能要求什麼問題都在這個時間段內解決,如果設定過高目標,脫離實際環境,將會破壞或縮短機遇期。」「兩岸間總要面對某些政治議題的,雖然解決高政治議題的時機尚未成熟,條件並不具備,但我們完全可以為逐步破解兩岸政治難題不斷創造和積累條件」。他認為,如果國民黨能實現連任,執政八年乃至更長時間,這樣一個時間段恰恰與大陸二○二○年前的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是相吻合的,從機遇期的週期性特徵考慮,把這一波歷史機遇界定為八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段應是比較合理的。
(二)擴大兩岸經貿文教交流
後ECFA時代,兩岸互動進入大合作、大交流的新階段。未來還會有大陸各省市採購團陸續來台,大陸訪台的黨政官員層次提高,兩岸官方的交流勢必加溫。過去大陸採購團被外界誤解只跟大企業財團來往,兩岸經濟合作的效益無法落實到基層,今後大陸的採購與惠台措施,會將重點放在中小企業與中南部。
後ECFA時代還有那些議題將納入兩岸協商?我方應注意到大陸「十二五計畫」。去年十一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議,「要著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即鎖定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及資訊產業等七大新興產業。
此外,從促談政治轉為維持兩岸和平發展的基調,北京將會擴大推動兩岸文教與新聞交流。對北京而言,這一方面符合大陸強調的「兩岸共同致力於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也增進台灣人民的中華文化認同,進而強化兩岸政治互信。
伍、展望與建議
(一)布局新興產業與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
在全球氣候變化及環保節能當道下,加上中國大陸「十二五」(二○一一︱二○一五年)時期即將來臨,可以預見這七大產業將成為大陸政府下一階段的扶持重點。「環保節能」色彩極濃的七大產業,無疑會在「十二五」時期在中國大陸經濟扮演重要角色。中共國台辦主任王毅今年四月二十八日在南京紫金山峰會中表示,兩岸未來在新興產業的合作上大有可為。事實上,台灣的LED、電動車等環保節能產業發展較成熟,我們應思考台灣的六大策略性產業,與大陸七大新興產業進行合作的可能,預做研究規劃。
隨著兩岸經貿日益緊密,兩岸未來的經貿投資糾紛將會有增無減,如何讓未來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透明化、合理化,將是兩岸簽署ECFA之後的迫切議題。後續兩岸還要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和簽訂投資保障協議,才能更吸引外商到台灣設立據點。因此,兩岸加速協商簽訂兩岸投資保障協議(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BIA),尤其重要。
(二)持續國內宣導溝通
雙英辯論後,台灣民眾瞭解ECFA的比例有上升,但仍有過半的民眾不清楚;尤其後續ECFA必須交由國會審議通過,因此簽署ECFA後的宣導溝通仍應持續。國內反對ECFA的人口,有一大部分其實不是反自由貿易,而是反中國化。今年底的五都選舉與明年即將開打的總統大選,必將使得這參雜中國因素的ECFA議題,成為民進黨主打的選戰議題。可以預期ECFA簽署後,ECFA公投與遊行示威活動會有升高的趨勢。
台灣應該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整合體制,才能跳脫出國際地緣政治的泥淖,與化解中國的政治阻撓。台灣應該以世界市場與全球資源為揮灑的空間,而不是被動地等候與其他國家簽署協定才進行開放。無論政府與社會都必須調整過去被國際孤立的受害心態,改以積極進取的作法迎接新的台灣世紀。要如何說服有疑慮的民眾,在凝聚國內最大共識下推動兩岸經貿正常化,須要長期耐心的溝通。溝通的成效將影響ECFA公投的能量,政府部門應強化政策論述人才,將專業複雜的ECFA轉換成基層庶民能理解的語言。
(三)建立「受衝擊產業監測機制」
根據經濟部的評估,兩岸簽訂ECFA之後,包括陶瓷、毛巾、製鞋、餅乾、家具、寢具、成衣等傳統產業(共十七項),將受到負面衝擊。對於可能因ECFA而受創的產業,政府編列了九百五十億元的「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在振興輔導、體質調整和損害救濟等方面提出辦法。
事實上,簽署兩岸經濟協議後,短期內除早期收穫產品外,其餘產業短期完全不受影響,且ECFA並未納入工業敏感產品、弱勢產業與農產品,因此短期內ECFA將不會對台灣產業造成衝擊。
但是中長期而言,國內內需型、競爭力較弱及可能因貿易自由化造成衝擊之產業,如家電、鞋類、成衣、陶瓷面磚、石材等,若未來開放或調降關稅對該產業產生負面衝擊,造成產值下降及失業情況,政府將運用談判策略爭取有利條件,如排除適用降稅、緩衝期或調適期等,並給予適當輔導,協調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ECFA簽署之後,還有商品與服務業的後續談判,筆者建議政府應及早建立「受衝擊產業監測機制」,適時提出因應配套措施,避免產業界不必要的恐慌與疑慮,增加民眾對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信任感。
(四)台灣的國際經貿戰略
面對中國崛起,台灣要活用中國大陸市場與生產資源,以提升台灣在全球經濟競爭的優勢與促進台灣經濟發展的全球化。但在策略上,台灣應該交互利用美國與中國之政治槓桿,同時完成台美與兩岸經濟整合協定,以維護台灣的經濟自主性與克服中國障礙因素,進而再與主要經貿伙伴建構經濟整合體制,這樣才能極大化台灣的區域經濟整合效益。毋庸置疑,台美關係未來最重要的是在兩岸簽署ECFA之後,加速開展TIFA後續談判 。
經濟部長施顏祥於二○一○年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二日,率團前往馬來西亞出席台馬第七屆部長級經貿諮商會議,會晤馬來西亞貿工部長慕斯達法時,慕斯達法親自表達關切ECFA的進展,並直言如果兩岸順利完成ECFA簽署,台馬將可以進入FTA的研究諮商階段。同時,經濟部次長林聖忠亦表示,除馬來西亞外,台灣與許多國家都有密切接觸,商談洽簽FTA的可行性,包括澳洲、新加坡、歐盟、美國等,其中新加坡是目前接洽密度最高國家。林聖忠亦明白指出,「預計ECFA簽訂後,會對台灣與各國簽訂FTA有幫助」。
兩岸完成ECFA簽署之後,台灣能否與其他國家順利洽簽FTA,將影響台灣人民未來對於ECFA的評價,甚至於對五都選舉與總統大選都會有影響。馬總統在七月一日中外記者會中表示,從最近大陸方面的表態看來,應該有機會。他強調,兩岸都是WTO的成員,有簽署FTA及經濟合作協議的權利,何況台灣是靠貿易生存的國家,不論從法、理、情這三方面來看,中國大陸都必須理解。未來台灣將會積極推動與其他國家洽簽FTA的工作。
陸、結語:打造黃金十年的關鍵
ECFA最重要的價值不止於早收清單,而在後ECFA時期以ECFA為軸心所提升的網絡治理(network governance)能量。面對國際經濟情勢的快速變遷,政府除了建立ECFA這條高速光纖以外,應該同時建構總體經濟政策的網絡治理平台。
首先,在內部經營環境方面,政府已通過產業創新條例,希望透過創新研發,提昇產業、廠商與勞工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將營利事業所得稅由二十五%降至十七%,透過租稅優惠,提升國際競爭力,並藉此吸引外資企業與海外台商來台投資。有了ECFA的加持,會有更多的外資對台灣感到興趣;但政府的招商行銷與新興產業發展策略,將影響增加的投資能否有效轉換成就業機會。
其次,ECFA是台灣打造外部公平競爭環境的基礎。除了關稅減讓及此次簽署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協議外,後續兩岸還要簽投資保障協議,才能更吸引外商到台灣設立據點。後ECFA時期,台灣如能順利與主要貿易國家洽簽FTA,享有降低關稅與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的優惠待遇,將使我國從事外貿的企業能站在公平基礎上與其他國家企業競爭,同時也開拓台灣的國際經貿空間。
以ECFA為中介平台,連結中國大陸和區域經濟的網絡一旦建構起來,將對外資與台商產生「磁吸效應」。未來兩岸關係可穩定發展且具可預測性,有助台灣經營環境改善,不僅有利台商進行全球布局,也有利吸引外商在台布局規劃、增加投資,使台灣更加深化參與全球經濟活動。兩岸三通直航加上ECFA的簽定,讓台灣創造出連結中國大陸和世界經濟體系的關鍵地位和角色,那麼台灣成為亞太經貿樞紐、台商營運總部將是指日可待的。
另一方面,後ECFA網絡平台對台灣經貿發展尚有「外溢效應」。包括我方產業可在兩岸進行有效分工,有助產業供應鏈根留台灣;大陸台商可望增加對台採購及產業競爭力,加速台灣發展成為產業運籌中心;有助於台灣成為外商進入大陸市場之優先合作夥伴,取得領先競爭對手國進入大陸市場之優勢。
兩岸簽署ECFA,打通了全球化下台灣經濟的任督二脈;但打造台灣黃金十年的關鍵,繫於後ECFA時代的經濟戰略布局與網絡治理平台的建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