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閩南建築風貌與天井窯院寄情 文/鐘永和《交流雜誌99年10月號第113期(歷史資料)》

人的生命動靜是空間,空間是可以有形於外,無形在內,只要是人對空間,必然有無限體現,醞釀出人類無止境文明現象。靜之形內、動之形外,室內戶外空間不同,居住建築給人們起了很大生活作用,因此建築是很重要的生命空間。
閩南建築
傳統的閩南建築有著多元的素材,它不僅表現在各種建築構件的變化,更重要是亦能合成外來建築文化中的精華,並將其融合到閩南的建築文化當中,至今台灣散落在鄉間農村的古民居建築已不多。猶記一九七六年代在南部服役,每逢假日就到鄉村尋訪古厝,那時所謂:「台灣古厝」、「閩南建築」處處可見。屏東佳冬蕭宅、高雄美濃客家民宅、台南麻豆林家花園、台中霧峰林家,這幾處算較具規模,保存又完整的閩南風格建築。除此之外,鄉村到處可見台灣的農村古厝。
到了一九八○年時個人從事人文攝影,以鄉城素描為主題,攝影台灣鄉城風貌,也記錄古厝的建築景觀,已沒有我服役時的完整。此時台灣經濟起飛,許多鄉村年老失修古厝,也因建築業蓬勃發展而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公寓式建築,擁有歷史年代意義的家祠、花園、三合院、四合院等,規模較完整才保存下來。
人文存念
生命歲月、時空更迭,人間事物不免有些離別,但最終寄情的是一份感念。傳統的閩南建築文化,有著許多獨特之處,屋檐上的「水車堵」,屋檐下的「鳥踏」,牆上「出磚入石」,屋脊上的翹脊曲線優美,十分清秀,給人一種騰飛的感覺,和北方民居建築上屋脊那種莊嚴、平穩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傳統閩南建築文化是工藝文化,木雕、彩繪、石刻、透雕、泥塑、剪貼等民間手工藝精品隨處可見。看是一堵雕刻著山水花鳥圖案的木窗櫺,但認真一看其中卻隱藏著一副精美對聯,詩情話意盡在其中。
走進閩南建築,彷彿踏入民俗工藝的殿堂,在寄情和感念中,有悠悠歷史文化價值。古厝對人生活居住空間的合理安排,盡顯祖先的優雅與智慧,值得我們後人好好維護保存。需知台灣的閩南建築,可以擴大我們的生活情境,或為現代人的文化閱讀空間,吸引起世界各地建築迷探訪,為人類留下彌足珍貴的建築文化資產。
天井窯院
與閩南建築相較,大陸黃土高原的天井窯院別有一種風情。窯洞,是黃土高原地域獨具特色的一種民居,也是人類「穴居」發展演變的實物見證。
窯洞建築依地勢而異,有平頂、靠崖和天井三種。平頂式窯洞是在平地上用土坯或磚石壘砌而成;靠崖式窯洞是將山坡的一面垂直鏟平,然後在平面上鑿挖成形。而天井式窯洞︱俗稱天井窯院,則是在平地挖深七至八米,寬三.二至三.五米的四方深坑,然後在坑的四壁鑿挖八至十二孔窯洞居住。去年五月個人初探天井窯院已是一種奇遇,今年二月春節期間再度造訪,又是另一番景象。白雪紛飛,窯洞景觀不同尋常,靄靄銀白世界,讓人親身體驗到天井窯院夏季、冬天,截然不同的風情。
在河南西部的陝縣、三門峽市湖濱區和澠池縣的部分鄉村,隨處可見天井窯院。以陝縣的西張村鎮廟上村為例,還有三分之一的村民住在這種宅院裡。窯洞建築具有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擋風隔音、防震抗震的特點,冬季窯內溫度攝氏十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攝氏二十度左右,「天然空調,恆溫住宅」。天井窯院一般為獨門獨院,也有二進院,三進院,即多個井院聯合。進入村內,只聞人言笑語,雞鳴狗叫,卻不見村舍房屋,「進村不見人,見樹不見村」就是它的真實寫照。無怪乎,有人稱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