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揮別震撼 看見彩虹 文/琪拉《交流雜誌99年10月號第113期(歷史資料)》

以「集結號」、「非誠勿擾」打響名號的大陸第六代導演馮小剛,災難史詩新片「唐山大地震」,大陸票房已突破六.四億人民幣。不僅創下大陸影史最高票房紀錄,這部人稱「哭掉一包紙巾的電影」,更登上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封面報導;去年遭遇八八風災的台灣,在災難周年之際,紀錄片「遇見彩虹的幸福」和「Bye Bye莫拉克」接連推出,影像同樣串連人心。
唐山大地震 催淚大陸千萬人
一雙寶貝兒女壓在地震殘骸兩頭,「這頭是閨女,那頭是兒子,撬兒子這邊就壓閨女,撬閨女那邊就壓兒子,你快拿個主意吧。」
這是馮小剛在「唐山大地震」影片開端,讓千萬名觀眾面對的第一個人性難題。當馮小剛妻子、片中飾演雙胞胎母親「元妮」的徐帆,站在瓦礫堆上聲嘶力竭地喊出:「救弟弟。」一位生還母親將背負的一生煎熬,才正要開始。
天災巨變,生離死別,「唐山大地震」中韓重金合作的強震特效長達二十三秒,耗資超越好萊塢災難片「二○一二」。而電影敘述震後三十二年的災後人生,母親原諒不了自己當年的選擇,與奇蹟生還後無法忘懷母親抉擇的女兒,撼動人心的親情力量,其實更甚浩大的特效場面。
讓不少人在戲院淚崩的「唐山大地震」,在大陸及香港創造驚人的票房,截至九月初,大陸票房已突破人民幣六.四億,觀影人次超過千萬,締造中國大陸影史最高票房紀錄。有評論分析,指唐片像「鐵達尼號」、「阿凡達」,讓有些觀眾願意看了好幾遍,片中擺設道具是否符合時代背景,一度還成為大陸「揪客」(找碴網友)的樂趣,間接印證電影人氣。
馮小剛來台談「唐山大地震」時表示,「有些導演喜歡拍攝人性的軟弱、把美好砸碎,那我拍不來。我心裡有一盆火,比較喜歡拍攝常人的感情。」
「『人道主義』是貫穿我每一部作品的主軸!」馮小剛自剖,「如果你的創作是冰冷的、是零度的,對不起,你高高在上,觀眾就冷落你。」
拍「唐山大地震」是馮小剛二○○六年開啟的構想,後來跟原著小說「餘震」的作者張翎在加拿大見面,談拍攝事宜。二○○八年大陸河北省唐山市政府計畫拍紀念電影,讓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成為進行式。
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發生時,馮小剛只有十八歲,現在要重構三十二年前的天災情形,艱辛說不完。讓馮小剛印象深刻的是,拍攝「唐山大地震」時,許多臨時演員(臨演)都是唐山市民,其中更有不少人就是當年大地震的倖存者。
馮小剛回憶,為還原三十多年前的情景,拍片時的十月寒天,許多小孩臨演還得光著屁股,他問其中一位帶女兒入戲的臨演母親:「怎捨得讓孩子受這個罪?」母親回答他:「當年我才像她(女兒)那麼大,我記得當時多少人埋在瓦礫石堆裡,動都動不了,哪像現在還有衣服穿。我要她一輩子都不能忘記。」
唐山過台灣 北熱南冷
「唐山大地震」創下大陸影史賣座新紀錄,引發國際媒體熱烈關注。華爾街日報在文化版頭條,封馮小剛為「中國在商業上最成功的導演」,唐片也成為美國新聞周刊第一個封面報導的華語片。不過,「唐山大地震」過水來到台灣,觀眾反應卻呈現南北兩樣情。
「唐山大地震」八月初在台北媒體試片時,發行商在眾人入場前發送面紙,放映後果然派上用場,戲院吸鼻子擦眼淚的此起彼落,電影淚征一幫台灣影人。
馮小剛與妻子徐帆八月中旬來台,「唐山大地震」首映當天,資深影人李行、朱延平、李崗、王小棣、鈕承澤等數十位台灣導演齊聚,現場有如台灣影人大會,給足馮小剛面子。
「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拍得非常誠懇、真實,對大陸去年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也做了一個呼應。」兩岸電影交流基金會推手李行觀影後表示,「馮小剛過去拍了很多喜劇,這次的『唐山大地震』震撼人心,導演自身的功力,也同樣令人震撼。」
對於「唐山大地震」在台上映,馮小剛自己則表示,台灣民眾也曾經歷過地震的傷痛,相信電影在台灣,必能引起更多觀眾的共鳴。
不過,相對於「唐山大地震」在大陸創下驚人票房,電影自八月二十日在台上映,截至九月初,全台總票房兩千兩百萬,成績普通。原因除了八月份華語片一窩蜂上映,分散票房外,南部觀眾反應不如北部熱烈,也是重要原因。
南部戲院業者反映,「唐山大地震」雖然累聚好口碑,但電影氛圍對南部觀眾仍然有距離感,唐片上片前在台灣開出約六十支拷貝,展現戲院對票房的看好度,不過上映後進戲院的南部觀眾人數,顯得不如預期。
對於外界評價,馮小剛雲淡風清:「電影好不好看,留給觀眾去評說。」他表示,拍「唐山大地震」是療癒災傷。
「既然想拍一個療傷的電影,我們就別再往傷口繼續撒鹽,我們劃開這個傷口,是因為他一直在發炎。」馮小剛說。「我們可以把這個傷口好好的清洗一下,然後再把他縫上,而不是去把傷口挖得越深,挖得讓大家看清楚很多真相,然後我們就不管他了。 」
台灣風災過後 遇見彩虹的幸福
十年前的九二一強震記憶看似褪去,去年的八八風災,在台灣重災史上再添一筆。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鏡頭前,十一歲的原住民小女孩王昱,大方帶領兩個妹妹扭著身軀,邊笑邊跳著風靡台灣的韓國舞曲「Nobody」。三個小女孩的小小舞台,是屏東內埔鄉榮民之家安置所前的小巷弄,自風災沖毀她們在屏東縣佳暮村山上的家後,王昱和弟妹們跟著阿公阿媽,一直住在這裡。
這是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紀錄片「遇見彩虹的幸福」,讓許多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也是紀錄片導演劉松頤感觸最多的畫面。劉松頤有感而發說:「原本她在山上時,每天能去玩耍範圍有一整片山林,現在她只剩下這條巷子而已。」
去年十二月到今年六月,劉松頤與團隊走訪家扶基金會在風災重災區設的七個彩虹工作站,從南投縣信義鄉、高雄縣那瑪夏鄉和桃源鄉、台東縣金峰鄉,一路到屏東縣三地門鄉、泰武鄉和林邊鄉,團隊拍攝數百分鐘的影像紀錄,最後集結成三十六分鐘的「遇見彩虹的幸福」。
「遇見彩虹的幸福」紀錄四個不同的生命故事,如何在頓失家園、經濟來源、生活秩序全被打亂的窘境中,慢慢找回失去的自己,以及駐點災區服務的二十位家扶社工如何從旁協助。
故事主角有四個:屏東泰武國小四年級男孩聖榮,父親罹癌的他,最喜歡去的學校被土石沖毀;來自那瑪夏鄉南沙魯村的單親林媽媽,一人扶養三個子女,賴以為生的「希望工坊」被無情自然力量淹沒;信義鄉神木村的單親楊爸爸,上有七十歲雙親下有三名子女,風災沖毀他耕作的七成農地;跳「Nobody」的原民小女孩王昱,跟著阿公阿媽長大,十一歲的她已懂得「姐代母職」,照顧同是災童的弟妹。
四個獨立故事,其實是超過兩萬五千位風災災民經歷的縮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傷心故事。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王明仁表示,八八風災後,家扶中心募得四.三億外援,擬三年計畫進駐重災區設立「彩虹工作站」,陪伴災民和災童重建家園,「遇見彩虹的幸福」是作為重建過程的重要紀念。
家扶社工災區駐點一周年,王明仁語重心長表示:「最初災民迫切需要食衣住行等民生用品,現在更需要的,是心靈的撫慰。」

Bye Bye莫拉克 
紀錄八八水災的故事,有些人選擇平鋪直敘,曾拍國小男孩體操隊紀錄片「翻滾吧!男孩」的林育賢,選擇再次透過孩童的雙眼。
林育賢與孩子互動並不陌生,在台灣國際兒童影展開幕片「Bye Bye莫拉克」中,林育賢負責其中一段短片「一條流到我家的河」,紀錄台南縣瑞峰國小二十七個孩子在風災後尋找水源的故事。
台南縣瑞峰國小二十七個學生和老師,全體住校在南化水庫上游,因地處偏遠沒有自來水可用,學校和家中都是自接山泉水。去年遭遇風災,老天爺像開玩笑般,沒水用的山區孩子們面對惡水土石卻又首當其衝,不少孩童的家園受到侵襲。
林育賢表示,水是生活的能量,卻也毀了孩子們的家園。他們不停尋找水源,也學習跟大自然和平共處。
「一條流到我家的河」透過童言童語,具像描繪土石流沖毀災童家園的情景。林育賢在短片開頭,利用孩子愛玩的「故事接龍」方式,拼湊出災童在堅強早熟的稚顏下,揮不去的災難記憶。孩子中,有的在風災後夢到「在神木上衝浪」,自己也難以定義這是美夢或惡夢;有的則告訴林育賢,「我希望老天爺不要再下雨了」。
林育賢表示,莫拉克發生後,所有災區的訪談幾乎都是大人、政治人物的觀點,較少聽到孩子的聲音。因此在「一條流到我家的河」中,「把說話的位置留給小孩」。
災難總會過去,接下來面對的心靈重建是條漫長路。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重現災難、面對災傷,「遇見彩虹的幸福」和「Bye Bye莫拉克」忠實紀錄八八風災,影像力量無遠弗屆,走出心靈震撼,彩虹就在不遠處。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