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莫名的感動—大陸人看台灣文化 文/張凌雲《交流雜誌99年10月號第113期(歷史資料)》

一木,給我帶來很大感觸!兩個月的台灣之行,給我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也常引起我莫名的感動。台灣,沒有北京的喧囂,沒有上海的繁華,有的只是那一片湛藍的天,起起伏伏、延綿不斷的山脈,鮮綠、翠綠、墨綠、嫩綠、可愛的綠和無邊而深邃的太平洋,就像是寧靜清澈的世外桃源。它沒有想像中的華麗,可是它真的讓人感覺很自然親切,是一塊非常值得回味的土地,不僅僅是因為我們都講著同樣的語言,有著相似的習性。
台灣和大陸彷彿是一個人生命過程中,兩個不同的階段:大陸還在青壯年,一股熱情往前衝,每天都是車水馬龍,流光溢彩的新景象;台灣則是人到中年,人生已大致定局,追求恬淡的生活境界。
從台北向南,一路經過台中、台南前行至高雄,沿途的風土人情、濃厚的文化氛圍、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及優良的國民素質,都讓我們印象深刻。
和北京的高樓林立相比,台北的建築總體而言比較樸素、比較低矮。台灣儘管也有一○一這樣的大廈,也有華麗商場,但是更多的是沿路的小店。這些小店不奢華,不鋪張,但是方便、乾淨、恬靜,處處顯著人性味兒。
台灣的夜市是這方面的典型,幾十上百個攤位擺開來,舉目望去,密密麻麻的全是小商小販,油煙滾滾,香氣撲鼻,人頭攢動;叫賣聲,食物在砧板上發出的滋滋聲,談話聲,嬉笑聲,交錯一起,熱鬧特殊。也許只有在這裡,你才可以最近距離地瞭解一個原汁原味的台灣,稍顯破敗卻依舊充滿生氣,嘈嘈雜雜卻依然市民氣十足,這和北京上海的風格是迥異的。但是這樣的文化氛圍卻不顯得「小氣」,在這樣氛圍薰陶出來的文化人︱白先勇、余光中、李敖、三毛、龍應台、李安,隨便舉出的名人,都有舉足輕重的份量。柏楊、龍應台、李敖等人,又是台灣文化溫潤背後的犀利一面。
端午節是在宜蘭的鄉下度過,學生騎著摩托車載著我們四位大陸藝術家,在宜蘭鄉下快速行駛。豐饒的山林、各種不知名的花花草草,風吹過臉頰,天空碧藍清澈,路邊的芒果樹、檳榔樹、椰子樹飛快掠過,空氣清新舒暢,這種快樂是我從未經驗過的。宜蘭的鄉民們辦了盛大的饗宴,還有熱鬧的划龍舟,認認真真地享受人間歡樂。
台中的國立台灣美術館有著我始料未及的大規模,館內陳列具備國際品質。反觀泱泱大陸,數十億人口,卻沒有一個大規模、具有國際品質的美術館。
行至台南,正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的期末評圖,讓我佩服的是陶瓷系的張清淵教授對學生的嚴格要求,那種責任感是我在大陸從所未見。我也相信,正是因為台灣有很多這樣的好老師,才能對台灣的教育體制起到積極作用。台灣和大陸的現代陶藝相比較,台灣的作品更具備國際視野,更開放自由,學生的作品也更成熟,當然這是與良好的師資環境有關。我由此想到,目前大陸學術界的學風浮躁,經濟在日益攀升的同時,也失掉了應有的文化教育精神,何其可悲!
台灣的文化氣息非常濃厚,對傳統文化的愛護,讓人敬佩。走在街上,進入商店,入住酒店,觸目可及的繁體字,帶給人更多的是一種豐富充實的美感。每到一處甚至一個點,都有台灣的文化淵源及文化元素。事實上,從亞洲最大最好的書店誠品書店,可以看出台灣人對文化、對人文的愛惜與保護。
位於台北外雙溪山清水秀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是我夜思夢想的地方。儘管從外觀上看,台北故宮與北京故宮截然不同,但是整座建築的設計理念,顯然秉承了中國宮廷式的建築風格。碧瓦黃牆,雕欄玉砌,在青山掩映下,顯得典雅而壯麗;故宮內的展品更是令人歎為觀止。台北故宮實際上對大陸學人構成了極大的誘惑。
我也有幸參加了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的國際陶藝雙年展,彙集了目前國際最為優秀的陶藝作品,從觀念到實用。題為「國際陶藝競賽已死?」的研討會,更是由眾多策展人、陶藝家,深入探討當下國際陶藝的競賽機制,以及未來如何發展的方向。台灣陶藝界的開放性及國際視野由此可見。
台灣的傳媒言論相對自由,是民主的一種體現。然而台灣的政治過於娛樂化,媒體似乎為了吸引眼球,刻意將這種政治娛樂化推至極端。誇張的、戲劇化的景象令人反感,我個人認為這種狀況對台灣的發展毫無益處。
大陸人大多認為台灣將傳統文化保存的更完好,國學的研究,台灣的確實更扎實、有系統。儒家文化在台灣人身上體現的較為明顯。我在台灣接觸的一些大學老師,比大陸的大學老師具備更多文化學養。在詩歌上,台灣現代派詩歌的深度,比起大陸強多了,相較之下,由於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巨大文化斷層,大陸國內很少有立一家之言的。大陸人已經失去了應有的文化氣息,失去中國傳統上那種敦厚的美德。
(編按:作者係接受陸委會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補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辦理「二○一○年邀請大陸藝術家來台藝術村駐點—二○一○遊藝大南海」活動,來台駐村兩個月的大陸藝術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