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網路民主與網民問政 文/左正東《交流雜誌99年12月號第114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各種資訊科技應用逐漸穿透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然,也必然包括政治生活領域。資訊科技和政治過程的結合,從早期的政府文書電腦化,到後來政府機關網站建置,和推展電子遞送服務等電子化政府服務,直到近幾年愈來愈重視資訊科技對於公民參與的貢獻,強調藉由資訊科技的協助,提升民主參與的質量,有助重建公民對於民主政治的信心,和強化民主政府的正當性基礎。
從文書電腦化到政府網頁建置再到網路公民參與,被公認為是資訊科技改造政治生活的常態路徑。但是,在公民獲得參與機會之後,網路會如何改變政治,則有不同的可能。一種是透過網路,朝向機關整合,提升服務品質。一種是會改善政府網頁的公開透明,強化人民對政府的問責機制。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透過網路民主強化公民社會,從而鞏固與提升網路公民參與的合法性基礎,並由公民來引導下階段的政府改革方向。然而,究竟網路政府的發展會朝何處而去,端視作為中間階段的網路公民參與如何運作以及是否有效。
網路議政 大陸政改另類嘗試?
雖然,兩岸政治制度不同,電子化政府的發展時間長短不一,但已先後來到網路公民參與的階段。以大陸為例,早在二○○○年前後,大陸中央及各省市政府在新華網的協助之下,開始推動「政府上網工程」,到二○○五年底已有九十六%的中央部會擁有機關網站,九十%的省級政府擁有機關網站。二○○六年一月,大陸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正式開通,標誌著大陸完成了政府網站建制的基本工程。在此之後,大陸於二○○七年四月開始施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通過網站公開必要的資訊,成為政府的法定義務。
二○○八年六月二十日,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通過人民網,在強國論壇和網民進行二十分鐘左右的直接交流,帶動網路議政的熱潮。二○一○年九月八日,人民網下屬的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推出「直通中南海」,提供中共中央領導人的留言板,開放網友直接留言,為大陸網民通過網路議政論政,創造更大的想像空間,也被認為是大陸推進政改的另一種嘗試。
事實上,大陸的網民議政,早於一九九○年代晚期即如雨後春筍快速興起。一九九九年五月八日大陸駐南斯拉夫使館被炸,人民網於隔天推出「強烈抗議北約暴行BBS論壇」,掀起大陸網民第一波的民族主義浪潮。這個BBS論壇,後來發展成為今日的強國論壇。炸館事件時,強國論壇上對於美國的一片撻伐之聲,不但在當時擴散為大陸駭客對美國官方網站的襲擊,也讓強國論壇成為民族主義的標竿,在二年以後的中美撞機事件,再度發揮關鍵的影響。
此外,強國論壇對於大陸國內政策的點評,也動見觀瞻。如二○○三年孫志剛事件對於流浪乞討者收容辦法的批判、二○○七年華南虎事件的追查真相、二○○八年汶川地震後號召捐款和監督救援,在在印證強國論壇引領大陸輿論的重要地位。
大陸博客興起反應庶民觀點
除了強國論壇之外,堪稱與強國論壇齊名的天涯社區論壇,也是觀察網民輿論的指標陣地。如二○○七年山西黑磚窯事件和二○○九年鄧玉嬌事件,天涯社區論壇的網友輿論,充分發揮揭發社會黑暗面和監督政府的重要角色。尤其在鄧玉嬌事件中,最後大陸巴東地方人民法院判決鄧玉嬌免予刑事處罰,更被認為是網友輿論的重大勝利。
個人博客(即部落格,Blog,大陸譯做博客)也是大陸網友評論時政的重要管道,特別是名人博客,一向為廣大網友爭相轉載。早在強國論壇開始初期,著名政治學者王逸舟教授即曾作客強國網,和網友直接交流。博客興起之後,名人開博蔚為時尚,其言論也往往激起網友的熱烈討論。近幾年興起的現象則是經濟學者開博,對於股市房市匯市侃侃而談,不但吸引眾多網友留言,反映對於經濟問題的庶民觀點,開博學者之間的辯論,也成為外界觀察大陸財經政策的窗口。
網路論政引起大陸高層關注
面對網路議政的風起雲湧,中共除了作為媒體持有者,提供一定的空間之外,其政府機關首長也展現正面回應的態度。二○○三年初,深圳市長即在強國論壇和網友對談,此後間歇有地方首長和網友交流。二○○四年上海市人大在上海人大公眾網,開設專門為代表與網民聊天交流的《與人大代表面對面》節目,並於當年十月開啟「區縣視頻會場」,讓上海十九個區縣的市人大代表以及在上海的全國人大代表,通過網路視頻列席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會議。此外,上海市人大還在人代會議期間進行「網議人代會」,二○○五年起,上海市人大將每月二十五日定為「人大網議日」,每次一小時,並就主題確定、嘉賓組成、活動預告、問題徵集以及聊天實錄的整理與發布,明訂規範。二○○七年上海市人大結合東方網推出「百姓聚焦」節目,以市人大代表在書面意見、議案中提出的有關問題或社會熱點為話題,請網友給予評論和建議,開啟另一個運用網路促進民眾參與人大監督過程的新機制。
儘管行政部門對於網路民主的態度更趨於謹慎,但是仍可看出其逐步轉向正面積極的態度。始自二○○六年,人民網地方頻道開辦「地方領導」留言版,將原來個別首長的留言入口匯集起來。二○○八年六月胡錦濤作客強國論壇後,各地方首長和省委書記紛紛上網聽取留言並給予回覆,到今年八月,上網回覆網民意見的省長和省委書記達到四十四人。因此,此次人民網開播直通中南海,可說是過去四年大陸行政部門與網路民主接軌的嘗試。
台灣網路民主發展早
一般認為,台灣的電子化政府始自一九九七年的「電子化/網路化政府中程推動計畫」,到二○○○年初已趨於成熟,也陸續引進各項新式應用。此後多次國際評比,均名列全球前五名。相對於大陸,民主化之後的台灣,各級選舉和政黨競爭成為政治生活的常態,因此,電子化政府和網路民主的接軌,也相對提前甚多。
以最早發展成熟的首長信箱︱台北市長首長信箱來看,最初是一九九五年十月當時陳水扁市長開辦的阿扁信箱。自成立後從最初每月數百件來函到後來每月數千件,已經成為市民解決問題的主要管道。而且,市府網頁不但將過去來信分門別類,讓簡單問題可以不用寫信直接獲得解答,還提供來信處理作業流程說明和信件進度查詢,以便市民了解該如何使用陳情信箱。台北市的成功經驗,很快地各縣市政府紛紛仿效,不但作法日趨精進,還主動規定民眾來信應於三︱七日實質回覆,並對逾期答覆之公務員課以懲處。
同樣的,中央政府的總統和行政院長,乃至於其他四院院長及各部會首長皆有陳情信箱,並對於回信程序嚴格規範,務求最快速度答覆民眾陳情。特別是做為全國最高民選首長的總統,對於網路民主的接軌特別積極。陳水扁總統任內,除了發行阿扁總統電子報,還於二○○二年舉行首次的阿扁總統影音聊天室,與阿扁電子報的讀者進行網路對談。馬英九總統就任後,則是參考美國羅斯福總統的爐邊談話,每週在總統府網站上發表一則三︱五分鐘的治國週報,供人民瀏覽回應,以此和網民互動交流。
台灣定期密集選舉與網民問政具相乘作用
不過,正如前述,台灣網路民主的快速發展,主要是拜定期選舉帶來的政黨競爭壓力所致。因此,網路民主的發展,自然和選舉需要具有密切關係。更進一步說,每隔二︱四年的選舉熱季,候選人們不斷推陳出新的網路競選策略,不但堅定政治人物對於網路民主的信念,也壯大網路世界的公民社會,成為網路民主最堅定的基礎,這點正是兩岸網路民主發展最根本的差異。
儘管,因為彼此政治制度的差異和發展先後的不同,讓兩岸的網路民主呈現極為不同的面貌。但是,兩者的發展經驗都提供網路民主極具參考價值的啟示。
首先,對於資訊科技為公民參與帶來的機會,過去總認為藉助電腦中介的傳播媒介特質,所提供的互動功能與穿透時空限制,可以克服民主過程對立者缺乏對話的困境,擴大參與民主過程的群體。然而,在許多情況下,資訊科技的引介,只是現有社會結構延伸其控制力。因此,網路民主的引介與其說是資訊科技改變現有的社會結構,倒不如說是現有社會結構收編資訊科技。這是網路民主悲觀論很重要的看法,也恰恰反映大陸網民論政的侷限。無論是強國論壇,還是人民網開設的地方領導留言版和直通中南海,既是依託於政府持有的官方傳媒,又有發起黨政機關設定的種種發言限制,參與者無法暢所欲言,異議者更有可能自主或被動被過濾於此參與管道之外。更有甚者,當人民的期待因為參與的機會而提高,卻受到參與的限制而挫折,其結果反而激發更多的抱怨和冷漠。
兩岸網路論政不同景象
相對的,台灣的網路民主所面臨的,則是面臨另一個層次的悲觀論預測。因為,儘管只提供紙本公文的政府機構愈來愈少,大多數政府都在網路上建立據點提供服務,但社會仍然存在的數位落差,讓以網路作為主要施政方式,難以避免對部分網路世界以外的公民造成一定的不利益。而且,以目前推出有限的網路民主機制(多以電子公共論壇形式)來看,其參與者數量極為有限,更有為數不少持極端立場者。以如此的參與者體質若要主導公共政策,其結果不但未能提升公民對於民主政治的信心,網路民主本身的正當性都將岌岌可危。然而,如果公民的網路參與不能有效影響政策,則網路民主成為點綴,參與者缺乏意願,而政府為此花費的公共預算,又難逃脫僅服務少數人的指責。
網路新世界拉近兩岸距離
但若以此認為,網路民主只是天邊遠景,在真實的世界難以實現,恐怕太過悲觀。畢竟,科技使用雖受限於人性,但人性也可能通過使用科技發生轉化,從而再造新科技和新的社會現實。網路民主能否繼續發展,從而引導政府創新和政治改革,端賴於政治菁英的性格轉化和公民社會的持續壯大。
若是在網路的互動之中,政治人物學習謙卑,願意多聽多做,建立對於人民智慧的信心,網路民主當難以回頭。如果通過網路的賦權,公民社會力量成長茁壯,會有更多網民提出替代性政策,也願意承擔提出政策的責任,網路民主將可避免無的放矢,反能成為自由平等的政策角逐場域。若能如此,網路所應許的新世界,會把兩岸之間的距離愈拉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