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ECFA時代 兩岸電影合作展望 文/段存馨《交流雜誌99年12月號第114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從二○○八年「海角七號」票房大賣座,刷新票房記錄開始,陸續有「冏男孩」、「九降風」、「不能沒有你」、「一席之地」、「聽說」等優質影片接棒,台灣電影重拾信心,忠實觀眾日益增加。到今年農曆春節,「艋舺」在美商眾強片環伺下,突破重圍開出長紅票房,同時帶動「台客風」影片周邊商品商機,更為台灣電影注入一劑強心針。新生代導演個個蓄勢待發,「有一天」迷離優雅,「第三十六個故事」清新宜人,「第四張畫」沉鬱深厚,台灣電影百家爭鳴的繁花盛景,就在眼前。
礙於客觀現狀,台灣未來的觀影人口與票房成長有限,除了在各國際影展揚威海外,當務之急是在其他華語電影市場開疆闢土,拓廣票房與能見度。大陸人口眾多,電影產業發展迅速,近三年來,年度票房與廳數更以倍數累積成長。兩岸的文化背景相近,較之外國甚或是港澳,在創作共鳴與市場接受度上,肯定更為強烈與貼近。台灣電影擁有這樣的最佳優勢,應當充分善用,使得更多華語觀眾關注台灣電影,也讓台灣新生代導演擁有更大的舞台,揮灑才華與創意。
近年來兩岸電影合作日益頻繁,今年六月二十九日,兩岸簽定ECFA,其中有關電影業部分,開放台灣電影不受大陸進口影片配額之限制,更加催化了兩岸電影交流的迫切性。為了因應此趨勢,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與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於今年十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特組「兩岸電影交流訪問團」,帶領台灣電影發行商、知名導演與製片赴北京訪問。希望對台灣影片進口大陸之程序與相關事項更加了解,並與大陸進口與發行影片單位直接接洽,為台灣電影開出新活路,甚而展現台灣電影的團結積極,在影片合作攝製上,取得進一步的開放空間。
在與大陸「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座談時,雙方針對兩岸合拍劇本審查的衡量標準進行深入的溝通。就「合拍劇本之故事內容『需與中國相關』」此一規定,其定義與深層內涵,資深導演王童率先提出,「中華民族經由五千年歷史累積,奠定人性良善之美,這才是所謂與中國相關這項規定的最高詮釋與發揚。」資深製片黃黎明女士接著補充,「民國三十八年後,台灣在人口和文化結構上起了巨大的變化,從大陸各省四面八方來的移民,將原鄉的傳統與習慣帶進台灣這片土地,經過一甲子的融合與淬煉,造就台灣在電影等各方面創作上,與中華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資深導演暨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主委李行指出,「電影『賽德克巴萊』裡描述台灣原住民奮勇抗日,寧死也不願屈服於外族統治,就是民族氣節的最佳表現。所謂『與中國相關』的規定,若只流於字面或意識形態上的判斷解釋,對於兩岸合拍電影,將錯失弘揚中華優良道統的大好機會,對於前景可期的華語電影肯定會是一大損失。」大陸「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對此等意見給予極正面的回應,雙方熱烈交流。這說明了只要身為電影人,把創作發想回歸到中華文化,終將殊途同歸,化解歧見。
電影是一道何其神奇的光束,穿越政治與時空的阻隔,照亮那流竄於你我血液中的集體記憶,於是我們同笑同哭,同歡同愁,那是沒有人能從中切斷的永恆的牽繫,一個沒有人能輕易否定的共同價值。當周杰倫豐富了張藝謀的綺麗多情,林志玲美麗了陳凱歌的雄偉史詩;當趙季平水墨畫般的旋律流入侯孝賢的長鏡頭,或許馮小剛拍了「另頁台北」;當觀眾能即時在電影院欣賞想看的兩岸合拍作品,當所有的創意發想,被實踐被呵護被感受。
我們期待,ECFA之後,兩岸電影能有更自由而開放的交流空間,更多元更頻繁的合作,碰撞融會,互補互利,凝聚電影人的力量。那麼,台灣華語電影站上最高峰的那一天,指日可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