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歌曲的第二春 文/施沛琳《交流雜誌99年12月號第114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長久以來,台灣的流行歌壇,演唱閩南語歌曲往往有其鄉土的侷限性。相對於華語歌手前仆後繼登陸,這些年來閩南語歌手不是只在中南部鄉下跑攤,在閩南語廣播頻道現「聲」,就是到東南亞跑跑碼頭。然而,最近福建廈漳泉以及台商聚集的廣州等地,已成為閩南語歌手的新天地。
台灣歌曲滿天下
閩南語歌手在大陸有如鹹魚翻身,從以下幾項事實可見端倪:在福建一帶,舉凡各種閩南語演唱競賽,幾乎所有歌曲清一色為台灣流行歌曲。常受邀前往擔任評審的台灣知名樂人黃大軍說,無一例外地,每場演唱會從第一首到最後一首,他所聽到的歌,盡是台灣歌。
近來,不乏台灣的閩南語歌手直接到對岸發展,甚至以大陸市場為優先的例子。例如:已將重心放在福建的王建傑,九月底才在廈門、泉州發行新專輯「透早的飛行機」,十月底已銷售兩千張。台灣的唱片市場規模縮小,採用「先陸後台」模式,也成了歌手與唱片製作人的另一個選項。
走進大陸的KTV,要找到一首大陸人作的原創歌曲,並不容易。筆者於二○一○年秋天,在福州a gogo KTV、帝苑與挪亞方舟等歌城,以及廈門GOODTIME歡唱KTV帝豪店、泉州KK金麥德龍店等連鎖自助式KTV抽樣調查,發現各家點唱歌庫裡的閩南語歌曲,從四千多首至八千多首不等,而其中約有九成五由台灣原創或翻創,再流傳至大陸。可見台灣歌曲在大陸連鎖KTV火紅的程度!
若上大陸較受網友歡迎的視頻網站,輸入歌曲或歌手關鍵字,即可找到所喜歡的閩南語歌曲。儘管上網找歌方便,隨著對智慧財產權的重視,正版唱片銷售市場活絡起來,廈門對外圖書集團近兩三年,更積極進口台灣的閩南語歌曲CD。
以二○一○年九月該集團提供的台灣閩南語CD進口數量資料顯示,自二○○八至二○一○年止,共進口了兩百二十九項專輯、一千五百五十三張閩南語流行歌曲CD。其中,江蕙位居排行榜首位,其個人專輯就進口了一一四張。其他歌手則有陳雷、黃乙玲、黃思婷、蔡小虎、龍千玉、袁小迪、翁立友、施文彬、蔡秋鳳、羅時豐、王識賢、阿吉仔、王建傑、高凌風;唱片以吉馬與豪記唱片為主要進口來源。
音像合作共攜手
在網路未發達的年代,儘管盜版猖獗,CD無疑是台灣閩南語歌曲最佳的傳播管道。在台灣開放返鄉探親初期,兩岸唱片業者合作音像出版已蔚為風潮,在東南沿海地區銷售得好的閩南語歌曲錄音帶與CD,在大陸成了搶手貨。當年,以發行陳小雲、葉啟田歌曲的吉馬唱片,即成了大陸音像出版社亟於接觸的對象。
吉馬唱片負責人陳維祥憶及當時說,大約是二十年前,接到廈門音像出版社的來電,希望能合法出版吉馬唱片的一些卡帶。當時,陳小雲的《舞女》、《歌聲戀情》、《杯中影》、《愛情的騙仔我問你》,以及葉啟田的《愛拚才會贏》、《乾一杯》正紅。那個時期,兩岸剛開放,公司著眼於市場的開發,就同意讓他們發行,於是他帶了母帶前往廈門與音像出版社的人洽談。
一到廈門,去逛一處夜市,整條街幾乎都在播放吉馬的唱片,當然那時在夜市賣的都是盜版。陳維祥就問賣唱片的人為什麼要播,「因為有人買!」這人又說:「這個吉馬太厲害了,我們都是靠他吃飯耶!」陳維祥於是笑笑問這人說:「你知道我是誰嗎?」當對方得知他是吉馬的老闆時,很驚訝地說:「你就是陳維祥老闆唷!」一直對他讚譽有加。
兩年之後,廣州音像邀請陳維祥與陳小雲到廣州開記者會,結果陳小雲的唱片賣得很好,讓這位歌手在講廣東話地區大紅大紫。陳維祥說,除這兩家取得公司授權出版外,其他在這之前於大陸賣的唱片可說全是盜版。根據他的瞭解,盜版的來源應是透過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有版權的唱片公司,偷賣版權到大陸,也有的是透過漁船、批發商或台灣友人取得。
傳唱速度幾同步
兩岸交流頻繁,目前兩地流行歌曲傳唱幾乎同步。其實,在九○年代初期,兩岸才剛開啟交流大門,大陸沿海與台灣的閩南語歌曲流行步伐就已極為接近。也就是台灣一出新的專輯,大約半年左右、不到一年的功夫,就已能在福建一帶傳唱了。在台灣流行快二十年,張秀卿主唱的《車站》,至今仍是廈漳泉地區電台閩南語歌曲節目排行榜的前十名,《車站》詞曲作家林垂立就曾見識到,自己歌曲在大陸受歡迎的程度。
林垂立談到,二○○七年他在泉州參加一項在KTV舉行的聚會,眾人紛紛唱起他的歌曲。「首先,是一位中年男人,唱著《往事甭提起》,字正腔圓。如果是在台灣,對這樣的場景並不會覺得稀奇,但在泉州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有人能把這首歌唱得這麼好實在令人驚訝。接著,又有一位女士唱《車站》,也是唱得很好。」他說。「當下,我才瞭解原來在廈漳泉,台灣的閩南語歌曲已經如此根深柢固了。這首《車站》是在一九九二年底發表,九三年開始在台灣流行。席間有人說,他們小時候,也就是十多年前,即九三︱九四年間就聽過這首歌。推算下來,大陸與台灣流行的時間差,大約在半年至一年間。」
旋律簡單易上口
廈漳泉等以閩南語為主要方言的各城市文化人,經常發出「閩南文化的發源地,為何沒有自己的好聽歌曲受到社會大眾歡迎」的疑問。知名樂人黃大軍與林垂立分析,這三個閩南重鎮,雖然都講閩南語方言,創作者也盡可能模仿台灣的創作風格,但各地口音與腔調不同,在歌曲的押韻創作上無法跟台灣創作人相比,每個地方所作的歌曲可能只能在當地流行,走不進其他城市。加上台灣歌曲有著較多的商業操作,透過電台、KTV或網路的傳唱,自然知名度也會快速增加。
主持閩南語節目的廣播人安安指出,台灣的閩南語流行歌曲,因為長期受到日本演歌的影響,唱起來不是深情悲淒就是活潑律動,因此特別受到大陸人喜歡。另一位唱片界人士歐修智認為,大陸的流行歌曲比台灣落後二十年,加上他們對台灣事物的好奇,因此台灣歌在當地特別受到歡迎。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聲樂教授、廈門市音樂家協會主席吳培文對於台灣閩南語歌曲的看法是,歌曲都有不同的意義,不論《愛拼才會贏》、《浪子的心情》等青春勵志題材,或者《望春風》、《空笑夢》、《河邊春夢》、《心事誰人知》、《思慕的人》等歌唱愛情主題,都容易受到聽眾歡迎。而相對於此,如:《正月點燈紅》、《茫茫到深更》、《唱塊咱厝的歌送給你》、《不同款的情分》、《媽媽你無對我講》等滿懷故土與鄉情主題,雖是大陸原創的閩南語歌,由於內容受到限制,這些歌曲中民族音調的使用也較多,像《正月點燈紅》用了許多薌劇的音調,比起台灣的閩南語歌曲演唱難度較大。
泉州市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作曲家王鼎南分析,《愛拼才會贏》、《一定要成功》這類剛勁歌曲,《針線情》、《車站》等戀情曲,《想故鄉》、《出外人》等思鄉情懷,或《空笑夢》、《相欠債》等無奈的嘆息,或是《燒肉粽》、《有酒矸通賣無》等生活歌曲,以及一些風趣詼諧的說唱風格的歌曲。由於通俗且接近百姓人的生活,長期下來這些歌曲在大陸流傳,不僅閩南本地人愛唱,外地人也學唱了。
他更指出,台灣的閩南語歌曲通俗、有味道,唱的是道地閩南語,在唱法與配器上雖具有日本味,但只要歌詞好,仍容易被聽眾接受。而大陸雖有好作品,但並沒有商業運作,況且主旋律與思想內容上都朝高雅藝術去發揮,自然就不易引起大眾共鳴。
總之,經過這些年來的流傳,閩南語歌曲在大陸確實找到第二春。在閩南語歌曲響徹全中國大陸各個角落之際,對於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閩南語歌曲創作、閩南方言在大陸的發展,均產生很大的作用。若更進一步以邊緣與核心的概念看待此現象,閩南文化雖是台灣文化的源頭,然而台灣作為創作歌曲的中心,閩南的原鄉反而成為相對的邊緣。兩岸之間的發展,從閩南語流行歌曲的形式,台灣不僅取得了新文化上的意義與傳播條件,更回流至原鄉,正因為兩岸不再隔絕,如此的回流現象在原鄉也產生了新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