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評估分析 文/李英明《交流雜誌99年12月號第114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二○一○年十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陰霾迄未消散,主要經濟體都在注視著「十二五規劃」(二○一一︱二○一五)如何回應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從而可能對全球和區域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在兩岸關係方面,由於大陸「十二五規劃」期間是後ECFA時代,新經濟計劃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會有重大影響,因此,「十二五規劃」也頗受我方各界的關注。
中國大陸在全球經濟網絡中,位居關鍵角色;一方面已經成為能產生經濟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的經濟體,另一方面也同時受全球經濟脈動的影響。大陸能具有這樣的全球經濟角色,其中的主軸是通過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做為槓桿。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歷經大陸「十五」和「十一五」兩個期間,大陸的經濟增長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面臨是否能持續下去的瓶頸。這個窘境,引發大陸的反思,從而企圖扭轉上述這種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
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力道,其實早已反映在中國大陸「十一五」期間的後半段,特別是二○○九年以來,大陸投下近六千億美元刺激內部消費,引人注目的,是家電、汽車和摩托車下鄉的政策。通過這些相關政策,比起其他美、日及歐盟等較好狀態的發達國家,大陸快速地度過金融危機。在這樣的過程裡,以拉抬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隱然成型,並進一步體現在「十二五規劃」之中。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出口、消費、投資來拉動,一直到 「十一五規劃」,出口都被放在首位,而「十二五規劃」則將消費置於首位。
要刺激消費,不只增加民眾收入,還要讓民眾拿錢消費。就增加民眾收入,有以下幾種方向:第一,運用財政手段,增加政府支出或減輕人民租稅負擔,包括公務員調薪,尤其是提高最低工資,調高所得稅的起徵點;第二,增加民眾獲得勞動報酬外的投資機會。與第一點相關的是,財政稅制的變革,而與第二點相關的是,要建立成熟的資本投資市場和消費金融體制。大陸雖有規模不小的股票和債券市場,但相對於人口數,仍屬低度發展的市場。發展資本市場,增加投資機會和管道,可創造民眾獲得勞動報酬外的收入。
就刺激消費意願來看:第一,要使民眾降低預防性儲蓄,便需在老人安養、醫療照顧及失業就濟上,給予完善的社會福利政策。此必須建立健全覆蓋民眾的社會保障體系,其中尤以完善醫療保險、健保、退休金、健康照顧機制最為關鍵。研究顯示,政府每多花一元人民幣在民眾醫療健康照顧上,民眾就會增加兩元的消費。第二,讓民眾更便利地進行預支式的信用消費,並建構支撐民眾消費的相應金融機制。
以發展資本投資市場,完善消費金融結構為主體,並輔以信用消費,再加上匯率的進一步自由化,才能全面拉抬中國大陸民眾的消費力。另一方面,要刺激消費,還必須提高服務業在產業結構的比重。「十二五規劃」將拉抬服務業在GDP的比重,並強化服務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服務業的就業人力每增加十%,消費水平就會提高三.五%。此外,在服務品質上也有所提升時,更會刺激消費的增加。
未來中國大陸的經濟版圖上,會出現微妙的變化,製造業為降低人力成本,會將工廠從沿海地區往內陸移動,特別是移往中西部地區;而工業化程度很高的沿海地區,會往提升服務業比重的方向轉型,形成以服務業為導向的工商業中心。
近二十年來,大陸通過以全球化和市場化為主,城鎮化和工業化為輔的格局,推動其經濟增長,並且從「九五計劃」以來,很鮮明的形成出口導向的經濟成長模式。而「十二五規劃」則強調,要以強化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力道,來拉抬中國大陸的內需,從而使經濟增長模式能實現從出口導向向內需/消費導向的轉換。
大陸在「十二五規劃」強調推動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重要性,除著眼於經濟成長模式的轉換外,還有全球經濟戰略的考量。大陸認知,經過全球金融危機衝擊後,全球經濟復甦不能依靠歐、美、日這樣的發達經濟體,因為他們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已經完成,甚至臻於成熟。同時,靠技術革新突破來拉抬經濟,也不再那麼直接快速。全球經濟復甦轉而必須通過大陸、印度、東南亞、巴西、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靠它們仍在進行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所激發的需求和消費能量,做為啟動全球經濟復甦的引擎。因此,通過對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強調,大陸企圖在「十二五規劃」期間,能夠在後金融危機的全球經濟中扮演關鍵角色。
不管是拉抬內需或刺激消費,中國大陸都希望在「十二五規劃」期間,使大陸成為成熟的消費市場或世界市場。至於強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力道,除了拉抬內需,激發經濟能量外,更重要的是做為吸引外國投資的重要槓桿。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綠色經濟或綠色計劃,成為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熱門議題甚至是主流話語。而在這種趨勢的制約下,傳統產業結構的定義和區隔出現了變化,以綠色概念為支撐的產業受到重視,成為有利於傳統產業結構的新興產業主體。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反映了這種趨勢的發展,把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做重要的經濟戰略。
大陸在「十二五規劃」中,將提高民眾收入、擴大公共服務,健全民眾的社會保障體系等,歸結為「改善民生」這個範疇;將規劃調整的財稅政策體制、提高服務業比重以及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等,歸結為「調整結構」這個範疇。然後,再將這兩大範疇附屬於拉抬內需和刺激消費這個大目標之下,希望促成經濟增長模式,從出口導向轉變為內需/消費導向。而伴隨著這個經濟增長模式改變而來的是,大陸在「十二五規劃」期間,將朝淡化GDP指標的方向發展。總的來說,依中國大陸的思考和設計邏輯,「十二五規劃」的主軸就是:調結構、拉民生、促經濟。而如果要再歸結為更簡單的話就是:啟動和擴大內需/消費,推動民生和經濟一起並進發展。
此外,我們還必須從大陸和全球經濟的互動,以及大陸內部經濟發展,來看大陸的經濟運轉前景。其中,有幾點特別值得我們重視:
一、人民幣仍會升值,美元則會持續貶值。「十二五規劃」期間,人民幣兌換美元可能達到一:六,甚至一:五的匯率水平,這會促使國際熱錢湧入中國大陸。這些因素總和起來,會使國際大宗商品(如煤炭、石油、鐵礦石、橡膠、有色金屬等)的價格上漲,甚至導致其他一般商品價格上漲;未來大陸將承受巨大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
二、在拉抬內需、刺激消費及國際熱錢的推波助瀾下,大陸在「十二五規劃」期間,整體物價水平將會持續走高,物價指數漲幅可能超過三%,甚至高達五%左右。
三、在人口老化、熟練工短缺及勞工意識抬頭等因素制約下,會導致工資大幅增長,製造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將被迫從沿海向內地,特別是中西部移動。加上大陸近幾年來,持續對內陸的支持與挹注,吸引大量勞動力,將使沿海的產業,特別是製造業繼續面臨勞工荒。
四、歷經幾個五年經濟計劃,所擠壓形成的地區、城鄉差異和貧富差距等問題,將在「十二五規劃」期間持續挑戰大陸的經濟政策。不少分析家認為,在 「十二五規劃」期間要扭轉地區與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就已經非常吃力,如真要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恐將涉及非常複雜的產業、城鄉和政經結構的變數。
當然,從正向角度來看,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的每個層面,尤其是拉內需、刺激消費,加強城鎮化、工業化,抬高服務業的比重,以及發展新興戰略產業等,都充滿著商機。台商面對大陸「十二五規劃」所呈現的經濟圖景,宜實事求是,既不能太過浪漫,也不必負面思考,而應從自身產業、企業的需求和條件出發,去面對大陸的經濟新形勢。
特別是,大陸已經和全球經濟形成生產供應鏈,這些生產供應鏈是進入全球經濟的介面,未來台灣許多產業,似乎都必須通過這些生產供應鏈進入世界市場。這也許是無法避免的趨勢,同時也是我們的挑戰和壓力。我們當然無法自外於大陸這個經濟體,但我們所期待的營運中心、運籌中心或航運中心的目標,如何能夠和大陸這個經濟體有更通暢連結,恐怕是一個必須嚴肅對待的課題。而要實現這些目標,我們本身要更加的自由化,特別是自由港政策的徹底落實,甚至讓我們成為自由化的島,或許是我們應該思考的方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