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灣銀行登陸的挑戰與機會 文/彭思遠、林建甫《交流雜誌99年12月號第114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二○○七年次級房貸風暴點燃,二○○八年九月雷曼兄弟破產,美國及歐洲金融市場遭受重創,隨著經濟版圖的移轉,全球金融重心逐漸移向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位於亞洲的中國大陸,在經濟快速成長的加持下,金融市場成長的速度亦令人驚豔。依據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的最新統計資料,二○○九年大陸股市市值達三.五兆美元,已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躍升為全球第二大市場。高盛銀行更發佈報告,預測二○三○年後,大陸股票市值將成為世界第一。
在經濟與金融市場飛速增長時,大陸銀行業同時也繳出相當亮麗的成績單。在農民銀行不俗的IPO發行後,大陸前四大國有銀行都已經掛牌上市;依十月底之股價計算,全球市值前五大銀行中,除了匯豐控股居全球第三大銀行外,第一、二、四、五名分別為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與中國銀行,也就是大陸的前四大國有銀行。
顯而易見,中國大陸金融市場發展速度,令世界各國羨慕不已。我國在政府積極努力協商後,終於在過去一年內陸續達成金融MOU與ECFA的簽署,然而在面對大陸如此強勢的崛起,兩岸金融市場的開放與交流,對於台灣的銀行業者而言,究竟是「衝擊」還是「轉機」呢?

台灣銀行業的瓶頸
台灣目前的金融機構,主要包括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與其他金融機構等。根據中央銀行金融統計,台灣目前有四百二十三家金融機構,其分支機構有六千一百八十八家。在銀行業的部份,至二○一○年七月為止,中央銀行統計國內外銀行共有六十六家總行,分支機構三千兩百九十三家。其中,本國銀行有三十七家總行,分支機構三千一百九十五家;外國銀行有二十九家,分支機構九十八家,銀行分佈十分密集。
雖然數據顯示,本國銀行的分支機構數量較外國銀行的分支機構多,在服務據點上具優勢,但外國銀行的制度發展較國內成熟,其金融商品較為多元,服務創新上也較完善,兩者各有千秋。國內銀行與外資銀行各有所長,提供民眾差異化的金融服務,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灣的金融市場發展已經進入成熟期,銀行業在業務與獲利的拓展上也遇到了以下的瓶頸:
一、金融機構密度高、獲利飽和
銀行業擴張快速,雖然金融機構合併法通過後,國內金融業進入整併時期,使得銀行總行數已有減少,不過分支機構的據點卻飛快成長。依據中央銀行統計,本國一般銀行之總行加上分行家數已超過三千兩百家,若加上中華郵政、外國銀行與信用合作社等其他金融機構,國內金融機構家數及分行接近六千家,金融機構分佈密度極高。雖然可以提供民眾與企業更多更便利的金融服務,但持續的快速擴張,使得國內銀行競爭愈來愈激烈,並迅速侵蝕銀行的利潤空間,若不能創造新的獲利來源,國內銀行業都要面對過度競爭下的生存危機。
二、產業外移,衝擊銀行獲利
一九八○年代後,台灣的薪資水準逐步提高,新台幣匯率的升值,均使得台灣出口產業的生產條件開始惡化。一九九○年代後,企業面臨來自於全球化的競爭,不得不轉移生產基地至海外,以尋求低成本的生產資源。而大陸與東南亞低廉的勞動力,成為台商目光的焦點,特別是大陸地區,在沒有語言隔閡與相同文化的背景下,成為台商遷廠的首選之地。
然而,在ECFA簽署之前,受限於兩岸諸多因素,令銀行業者無法赴大陸執業;在台灣企業西進大陸,經營重心移轉至大陸的同時,銀行也開始流失許多客戶,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外移,市場愈來愈少,但競爭有增無減下,令我國銀行業者的獲利空間緊縮。
三、政經邊緣化,縮限銀行拓展國際業務
在ECFA簽署之前,台灣在參與國際組織、區域經濟協議或相關活動,一直不得其門而入。且由於WTO杜哈回合談判後,多邊貿易協商機制停滯不前,在FTA、RTA等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大行其道時,台灣在國際經貿談判中,只能眼睜睜看著競爭對手國取得進入、低關稅的優勢,造成台灣競爭力逐日下滑。
台灣銀行業亦是面臨同樣窘境,在沒有金融MOU及自由貿易協定的保障下,台灣銀行業者在外國業務的拓展上,一直處於弱勢、未有保障且業務處處受限,銀行業者對內獲利空間緊縮,拓展國際業務又處處受限,這就是我國銀行面臨的最大問題。在兩岸金融MOU與ECFA簽署後,台灣終於可以與各國進行貿易協定或金融MOU的談判,未來若能順利簽署,必能改善我金融業之困局。
四、利率低、利差低
一般商業銀行主要獲利來源有二,一是利用存、放款利率的差距獲利;其二,是利用財富管理賺取手續費用。然而台灣央行因需考量經濟成長,使得近十年來,台灣利率均處於較低水準,多數時間台灣一年期的存、放款利差均在二%以下,與大陸或其他新興國家相較,台灣銀行的獲利空間,始終受到低利率環境的限制。

大陸金融市場的火熱商機
大陸金融市場近年來成長速度驚人,在八%以上的經濟成長率加持下,大陸貨幣供給量、金融機構資產總額、存款餘額、放款餘額等多項數據,過去這兩三年來,均呈現雙位數成長的亮眼表現。
其中銀行業表現搶眼,二○○八年大陸銀行業稅後淨利潤達人民幣五千八百三十四億元(約新台幣二.九兆元),較二○○七年成長三十.六%,資本報酬率十七.一%,比全球銀行業的平均水準,高出七個百分點以上。銀行業獲利總額、利潤成長和資本報酬率等指標,均名列全球第一。二○○九年銀行業稅後獲利六千六百八十四億元人民幣,資本報酬率仍高達十六.二%。同時,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位居全球銀行市值排行榜前五強,為大陸經濟與金融市場提供強力後援。對於台灣銀行業者而言,大陸市場還具有以下誘因:
一、「利差大」厚實銀行獲利
首先,受惠於大陸人民銀行的存、放款利差政策,大陸銀行業重要的收入來源存、放款利差,都維持在一定水準之上,大陸高利差的優勢,大為增加銀行業獲利基礎。高利差因素,對長期處於低利率的台灣銀行業者而言,是前進大陸的重大誘因。
二、經濟規模大,深度兼具廣度
其次,大陸的人口眾多且經濟規模龐大,市場的深度與廣度,遠不是台灣可以比擬的。受惠於廣大的國內需求,其金融市場潛在商機極大,大陸也成為全球金融機構積極搶占的市場。預期中國大陸將會是未來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後續行情持續看漲。
三、後續成長空間令人期待
過去十年來,中國大陸GDP成長速度令國際稱羨,吸引無數資金目光,資金不斷湧入,再提振投資,推動經濟成長,形成正面的經濟循環。再配合大型經濟政策的推動,預料大陸金融市場後續火熱依舊,且成長空間令人期待。
台灣銀行進入中國大陸的挑戰
雖然台灣在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相較於其他國家,具有相對優勢,但在進入大陸市場上,仍會面臨到以下的問題:
一、「陸銀大,台銀小」的挑戰
首先,兩岸不僅經濟規模、人口與市場差距極大,金融業的資產規模亦是如此,單論銀行市值,大陸前四大國有銀行,已名列全球銀行排名的前五強,至二○○九年底中國工商銀行市值高達兩千六百八十九.八二億美元,且前四大國有銀行市值場均超過千億美元。相比之下,台灣金融業規模小很多,台灣市值最大的金融機構,國泰金控市值雖已有一百五十二.三億美元,但僅約為中國工商銀的十七分之一。
若由資產價值來看,截至二○○九年底,國泰金控資產總額四.二九兆元新台幣,台灣最大銀行業者的台灣銀行,其資產總額約三.八九兆新台幣,但與中國工商銀行資產總額六十二.五兆元(十二.五五兆元人民幣)相比,差距甚大。規模上的差距,將是台灣銀行業者的巨大挑戰。
二、台灣銀行業者進入的最佳時機已過
考量台商於大陸的分佈情況,台灣銀行業者前進大陸的佈局策略,首選台商聚集的長三角,初期將以台商為主要客群。但目前體質較好的台商企業,為了在大陸順利營運及推展業務,多半已和大陸銀行建立合作關係。台灣銀行業赴大陸設點後,能否由大陸同業手中搶回台商顧客,仍是未知。所以,台灣銀行業想藉由承作台商客戶,在大陸市場站穩腳步,並不容易,業者赴陸策略需要重新思考。
三、政策、政治影響性大
在ECFA簽署後,預期兩岸經貿談判將漸入佳境,兩岸政治的風險成本已經逐漸降低。不過,大陸的「計劃性經濟」與台灣或其他西方國家不同,政策對於市場的干預程度高,這也是不少外資企業無法成功打入市場的關鍵因素。台灣銀行業者進入大陸市場,必定也會面臨相同風險與挑戰。
四、人事成本快速上升及人才流失
中國大陸人力資源服務商「智聯招聘」,發表二○一○年「年中薪資走勢」指出,大陸近六千家企業中,二○○六年到二○○八年薪資持續快速成長,漲幅分別達到八.六%、九.七%及十三.八%,預計今年也將超過十%。根據媒體訪查,大陸銀行業基層從業人員薪資,已逐步逼近台灣,而高階主管的薪資水準更已超過台灣。
此外,獵人頭公司主管更表示,大陸金融機構極缺乏高階人才,台灣的銀行人才到大陸就業,薪水至少可以提高三十%到五十%。台灣銀行業者想留住人才,必須提供更優渥的薪資水準。顯然,人事成本的提高及人才的流失風險,都將會成為台灣銀行進入中國大陸的挑戰。

台灣銀行的機會
一、大陸金融市場尚在發展,台灣經驗是最佳參考
中國大陸的銀行之所以能夠表現如此的優異,主要就是「規模大」和「核心業務單純」。大陸四大銀行的規模,就其總資產等總量指標上的世界排名,都是遙遙領先。其核心業務以放款為主,尤其是國營事業的放款,近兩年來不但穩賺不賠,而且享受高達三%的存放利差,因此造就高額的利潤。
然而現今真正世界一流的銀行,其業務模式卻必須是多元與均衡的,在法人金融、消費金融、投資銀行等各部門有所發展。因為,當某一項業務的大環境不佳時,仍有另外獲利支撐點,讓營收能維持穩健成長。
而台灣自一九八九年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以來,加速金融機構的整合,競爭的推動之下,現今商業銀行並非只是單一的存放機構,除原本法金、消金與投銀業務都駕輕就熟,並還兼具證券與保險的部份業務,完整的金融機構整合經驗及多元化服務,都是大陸銀行業者缺乏的。此外,大陸銀行的獲利模式單一,缺乏中間業務與金融創新,特別是客製化金融商品,台灣在財富管理的經驗豐富,這些都將會是台灣銀行進入大陸市場的優勢。
二、中國大陸銀行服務品質不高,台灣軟實力堅強
金融業的主要資產在人才,但人才是會移動的,目前台灣金融人才在管理及經驗上領先不只一籌,且在語言與文化等無隔閡的考量下,台灣金融人才成為大陸高薪挖角的首選。
在ECFA尚未簽署之前,台灣成功的金融發展經驗,已經成為中國大陸取經的對象,甚至大量聘用台灣金融人才,從消金、法金甚至到財務及風險控管等部門,都看得到台灣金融菁英的身影。
危機也是台灣的轉機,較高的金融服務品質,將會台灣金融業立足大陸的核心價值。此外,誰說只有大陸銀行會挖角,我們也可以發動人情與薪資攻勢,挖角在大陸工作多年的台灣金融菁英,回到台灣金融業的大陸分行工作,其多年的大陸工作經驗,必可減少台灣銀行業者進入大陸的障礙。
三、銜接兩岸徵信平台,提供台商完整融資
雖然有實力的台商企業,應已與大陸銀行業者建立合作關係。不過,預料仍有不少殷實的台商企業,因資產抵押品不足或在大陸營運規模有限,使其在大陸的融資條件不佳,。
台灣銀行登陸後,同時獲得兩岸企業徵信資料,將可提供兩岸完整的融資機制。此外,大陸是台灣企業最為集中且數量最多的地方,台灣銀行想發展國際業務,大陸必將是重要據點,再配合銜接兩岸的完整徵信資料,台灣銀行進大陸未必沒有立足之地。
四、善用大陸綠色通道與區域發展計劃
ECFA簽署後,台灣業者終於大陸的大門開啟,且大陸還特別設立「綠色通道」,使台灣銀行申請在中西部、東北部設立分行時,可以得到優先核准、設立分行審核時間縮短和同步申請多家分行之三大優惠,提供搶佔大陸市場的優勢。
早期國內銀行業的布局,多著重於台商聚集的上海、深圳等地,但是珠三角已經過了高原期,長三角有過度競爭的情況。大陸當局為平衡區域發展,進行綠色通道的策略,以免台資金融機構過度集中特定區域,並藉由台灣銀行的進入,帶動該地區發展。
對台灣銀行而言,優先進入東北及中西部卡位,也是不錯的發展。首先,在沿海地區在過度競爭之下,成本早以高漲,不少台商企業開始往低成本的內陸前進,跟隨台商進入競爭力較弱的地區,先站穩腳步,基礎穩固後,再反攻高競爭的沿海地區,對於剛進入大陸的台灣銀行,亦是可考量的好戰略。
再者,中國大陸「十二五」計劃中,強調中西部等內陸省份的開發,若台灣銀行能夠提前進入,在中西部的重點都市打下基礎,搭上大陸開發中西部的熱潮,未來獲利仍具相當空間。

結論
二○一○年一月十六日兩岸金融MOU生效,同年六月二十九日完成ECFA簽署,兩岸終於打開經貿大門,兩岸金融業者規劃已久的互設分行計劃,將要正式啟動。
今年初,台灣金管會為保護我國金融業,公佈「金融登陸三法」,對於大陸銀行業、證券業及保險業來台參股或設立分支機構,訂立諸多嚴格限制。其中要求陸銀來台設辦事處,須在OECD國家經營業務達兩年;若要設分行,須達五年以上,且須在台設辦事處達一年。目前,僅中國銀行符合設立分行資格,對岸諸多銀行業者抱怨,OECD國家定義並不清楚,用OECD國家經營經驗來規範陸銀,就是用條文限制陸銀來台。
另外,雖金融業列入ECFA早期收穫清單,大陸並給予台灣銀行業可以在大陸不限地區成立獨資銀行,以及縮短准入業務時間等優惠。然而,大陸也不會立即開放銀行業直接從事人民幣業務,證券業的全資全照及保險業的五三二條款免除。
其實,不論是台灣或大陸,金融業的開放都是相當敏感且管制嚴格,在兩岸未累積准入後的實際營業經驗之前,雙方難有更進一步的開放。不過,面對兩岸金融機構均缺乏足夠的國際競爭力情況下,雙方應在逐步開放金融市場的過程中,加速開放進程,透過良性互動,提昇兩岸金融實力與競爭力,創造互惠雙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