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對台灣漁業之影響與展望 文/胡其湘《交流雜誌99年12月號第114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漁業在台灣糧食供應及外銷之重要角色
台灣漁產量近年來產量維持在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萬噸左右,產值約一千億台幣,產量在全球排名約第二十名,某些漁業如鮪魚、魷魚、秋刀魚、養殖石斑魚在全球更名列前茅,台灣可說是世界上重要的漁業國家。多年來,台灣漁產不僅充分供應國人所需,而且還有餘力大量外銷,每年外銷量佔生產量的四成左右。漁業在台灣糧食安全及賺取外匯促進漁村經濟上,可說十分重要。
根據農委會九十八年統計為例,台灣包括農糧作物、畜產、漁產等糧食綜合自給率為三十二%,但是其中漁產類自給率最高為一百五十五.六%,其次蛋類為一百.一%,其他都在一百%以下。在農產品產銷結構方面,漁業也十分重要。以九十八年為例,台灣農業生產值四千零七十二億元台幣,其中漁產佔二十一.一%;而台灣農產品出口值約三十二.一億美元,其中漁產品約十一.九億美元,約佔農產品出口三十七.一%;同年台灣農產品進口則為一百.四億美元,其中漁產品為八.三億美元,僅佔農產品進口八%左右。從以上資料可知,在農產品進出口方面,也只有漁產品出超,漁產品在台灣農產品外銷上佔有重要角色。
大陸與台灣的漁產貿易也相當密切。以九十八年為例,台灣漁產出口至大陸約為一.六萬噸,出口值約為○.一五億美元,大陸為台灣第六大出口市場,主要為秋刀魚、魷魚、鰹魚、石斑魚等;大陸出口至台灣為四.七萬噸,出口值為○.七六億美元,大陸是台灣第一大漁產進口國,主要為海帶、蝦仁、魚溶漿、其他冷凍魚等。根據貿易理論,貿易產生的原因大致有五個原因:生產技術的差異、要素稟賦的差異、消費者偏好的差異、規模經濟與市場開放程度。從兩岸間的漁產貿易來看,台灣銷陸主要是以海洋捕撈魚貨原料型產品為主,大陸輸台則以台灣未生產或初級加工產品為主,二者漁產貿易具互補性。
ECFA早收清單有助台灣漁產拓銷大陸
ECFA內容涵蓋貿易與投資、經濟合作、早期收穫等,其中對台灣漁業最重要的,就是其中有五項漁產有關稅號列入大陸降稅之早收項目,各項稅號項目、台灣受惠魚種及大陸關稅稅率如表:
以上五項稅號之早收項目,對於原本即有輸往大陸之產品在降稅之後直接受惠,如活石斑魚、秋刀魚、生鮮甲魚蛋等。以活石斑為例,台灣石斑等海水魚養殖,有許多前述貿易理論上的有利條件與優勢,如優異的繁養殖技術、適合生產的氣候條件、接近消費市場之地理優勢以及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充足,加上大陸沿海、香港、台灣等所謂「大中華經濟圈」消費者,偏好活石斑魚消費且市場規模龐大,只要減少市場進入的限制,台灣石斑魚養殖即具有比較優勢。
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資料顯示,二○○七年世界養殖石斑魚已近七萬公噸,產值二.○五億美元。其中台灣產量一萬七千兩百三十四公噸,占全世界總產量之二十%;產值新台幣三十八億元,占全世界總產值之五十八%。又如台灣秋刀魚年產量在十萬噸以上,世界排名第二,台灣消費量約二至三萬噸,其餘都要外銷,大陸市場規模大,但是秋刀魚產量不到一萬噸,所以就要進口,在大陸免關稅之後,對業者絕對是非常有利。我國生鮮甲魚蛋在大陸市場很受歡迎,市佔率約七成,過去外銷大陸關稅就要二十%,業者負擔重,如果免稅之後,對業者好處不言可喻。
除了以上既有輸出產品秋刀魚、生鮮甲魚蛋省下關稅之外,ECFA漁產早收清單項目更可能開發出新型態產品,拓展更廣大的新市場。如生鮮、冷凍及冷凍魚片降稅後,將來石斑魚除了以活魚型態輸銷大陸沿海外,更可能以冷凍及魚片型態銷往大陸內陸或北部地方,有助於大陸市場的開拓。
至於其他原本沒輸出大陸,或是輸出甚微之產品,在未來降稅後,則具備輸往大陸之潛力。特別是在冷凍魚及冷凍魚片類之產品,如午仔魚、虱目魚背肉、虱目魚肚、烏魚、鱸魚片等,台灣產量較大具備穩定供貨之魚種。換言之,ECFA漁產早收清單項目,短期間除受惠於關稅減免,可擴大既有產品市場之外,長期而言,更可能發展出新型態的產品,開發出新市場(特別是冷凍魚片產品類之市場),也是ECFA的潛在利益。
利用ECFA早收清單產業獲益
ECFA早收清單對漁產品外銷大陸有利,政府及產業界應設法使產業獲益擴大。過去台灣漁產品對大陸市場之開拓,僅侷限於極少數的參展活動,缺乏整體性、長遠性的市場研究及開發投入。最近一年政府在洽簽ECFA過程中,對大陸市場的開發積極許多。
如貿協在大陸各地辦理台灣名品展,其中也有台灣漁產加工廠參加;又如漁業署為替台灣漁產品拓展市場,也輔導產業團體組團以台灣館名義,參加大陸於今(九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在福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第五屆海峽(福州)漁業博覽會」。在展覽中完整呈現台灣漁產品,在產、製、儲、銷及休閒方面優異成果,參觀民眾紛紛稱讚不已,成為該次博覽會矚目焦點。更有些廠商看好大陸內需市場,在大陸設立分公司準備長期耕耘據點。
農委會今(九十九)年十二月十七至十八日也輔導台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在世貿展演二館辦理「二○一○第一屆海峽兩岸台灣優良農產品洽商大會」,展示CAS優良台灣農產品,邀請大陸通路商來台採購,參展廠商中也包含許多CAS優良漁產品廠商參加。此外,台灣區冷凍水產工業同業公會也預定組團,參加明(一百)年在北京及上海辦理之食品展,報名廠商踴躍,顯見業界普遍看好大陸內需市場之潛力。
ECFA之漁業產銷策略與展望
大陸市場優勢在規模龐大,經濟富裕之後消費力強,以及大陸消費者普遍對進口產品(包含台灣產品)印象較好,這是台灣產品在大陸的優勢。特別是大陸的十二五計畫,將加速產業轉型,促進內需消費。台灣漁業界可要把握機會,善用ECFA漁產早收清單之降稅優惠,拓銷大陸市場。
然而,由於過去台灣漁產品較少對大陸市場,做有系統的調查研究及整體行銷,大陸消費者對台灣漁產品認知度不高,這是需要努力耕耘的地方。因此,對內除了強化台灣漁業競爭力(例如推動行政院核定之「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執行石斑魚產值倍增計畫),推動台灣水產精品之外,對於拓展大陸市場,尚有下列努力之處:
(一)在市場行銷方面,應強化台灣漁產優質安全之差異化品牌形象,拓展及深耕大陸市場。如:
建立讓大陸目標市場消費者識別之台灣漁產識別標誌;
多元化管道參展促銷台灣水產品,並建立通路據點;
調查分析大陸消費者水產品消費偏好,及大陸內需市場之通路障礙,並透過兩岸產業團體合作,消除大陸內需市場通路障礙;
善用台商網路及旅遊業,推廣台灣漁產消費文化;
與大陸相關通路系統建立合作關係,並邀請其通路商來台參訪採購。
(二)建立產業鏈方面,應強化台灣漁產在氣候、生產加工及品管上之比較優勢。如:
改良關鍵繁殖、養殖技術,並利用零關稅優惠,擴大市場佔有率;
以台灣優良衛生管理及加工技術,針對不同市場需求,創新研發多元化的產品型態,開拓市場。
(三)配套措施方面如:
以台灣優良衛生管理及加工技術,針對不同市場需求,創新研發多元化的產品型態;
輔導加工廠生產生鮮冷(藏)凍大型石斑魚片;
強化產品之衛生、安全管理,深化台灣漁產優質安全品牌(MIT)形象;
收集及研析各國市場資訊,並積極協助業者拓展外銷市場,如於國外廣告宣傳MIT之優質漁產品,協助業者參加各國之食品展等。
(四)在亞太市場定位及佈局方面,如:
積極開發活魚以外之市場,如大陸華北及日本等生鮮或冷凍魚片市場;
深耕暨有外銷市場,擴展大陸等潛力亞太市場;
開發大陸、日本及歐盟等高價市場。以石斑魚為例,活魚以華南市場為目標,華北、日本及歐美等地則以生鮮及冷凍魚片為主;
對生鮮冷藏魚片空運亞太高價市場予以協助開發。
政府施政是「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ECFA目的是「幫助人民做生意,提升台灣競爭力」,同時在產業發展策略上為「壯大台灣,連結亞太,佈局全球」;而ECFA漁產早收清單,促進台灣漁業發揮比較優勢,壯大產業實力與永續經營,更是富國富民與福國利民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