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消費市場解析 文/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資訊中心《交流雜誌99年12月號第114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中國大陸進行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以來,隨著國民經濟快速成長以及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市場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逐步形成具有大陸特色的消費市場。二○○九年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十二兆五千三百四十三億人民幣,是一九七八年的八十.四倍。二十一世紀後,中國大陸消費市場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除了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每年都以高速度成長之外,市場商品也日益豐富,消費品琳琅滿目,總體上是供大於求的局面;同時消費市場結構已明顯升級,住、行消費占居民總消費之比重不斷擴大,通訊、文教娛樂等消費已經成為居民消費需求的主要內容。
在未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中國大陸消費市場前景看好,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依據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之預測,二○二○年中國消費市場總量將較二○一○年成長一倍以上。在此期間,大陸政府將持續引導,為消費市場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這將包括改進國民收入分配機制以提高最終消費率;努力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改善城鄉居民消費環境;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提升人民之消費意願;以及推出相關的消費扶持政策等等。本文謹就四個角度,分析中國大陸消費市場。
一、 大陸消費市場之規模及成長速度
(一)中國大陸消費市場之規模
依據大陸商務部在今(二○一○)年四月份發佈之《二○○九~二○一○中國消費品市場發展報告》顯示,二○○九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十二.五三兆元人民幣,比二○○八年成長十五.五%。依二○○九年平均匯率換算,約合一兆八千三百五十二億美金。
十二.五三兆元人民幣究竟是有多大規模?我們可以同時期台灣之民間消費來加以比較,依據主計處資料,二○○九年台灣民間消費為七兆四千五百七十九億新台幣,約合兩千五百二十九億美金。
由表一可知,大陸消費市場約為台灣之九倍大,除了規模大之外,它還是一個快速成長之市場。
(二)中國大陸消費市場之成長速度
依據大陸國家統計局之資料,從二○○○年至二○○九年,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成長了三倍多,除了二○○○年及二○○三年之外,每一年之成長率都超過十%(表二)。
大陸消費市場之成長速度何以如此之高?其實與政府的政策有相當關係。
第一個原因,是大陸十餘年來推動城鎮化建設之結果。城鎮化帶動了大量投資及經濟活動,許多二線城市都規劃並形成了商圈,購物中心、百貨公司及大賣場等零售通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讓大陸人民享受到現代都市生活之便捷,而隨著城市居住人口之增加,自然也提高了民間消費規模。根據外貿協會這兩年針對大陸五十一個城市陸續施行的市場調查,也證明了「城鎮建設︱商圈興起︱消費擴大」之間的連動關係。
第二個原因,是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復甦力道仍不夠強勁,加上貿易摩擦增多,故未來大陸經濟發展之動能仍仰賴內需之成長,因此大陸政府對於內需市場相當重視。二○○八年以前,還常擔心通膨影響,而對過熱之民間消費踩煞車,但二○○八年底金融風暴之後,大陸政府改採寬鬆之財政政策,故大陸民間消費這塊大餅必將愈來愈大。
二○○九年大陸積極擴大內需之結果,促進了消費品市場快速發展。消費對於經濟成長的拉動力愈來愈強。以二○○九年八.七%的GDP成長率來說,其中有四.六個百分點是由消費所拉動,貢獻率達五十二.九%。
二、 大陸各省及直轄市消費規模
大陸二十七個省份、自治區及四個直轄市當中,哪些省或直轄市的消費規模較大?本文就各省及直轄市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加以排序,臚列出消費規模較大之地區。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指各種經濟類型的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製造業和其他行業,對於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以及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的總和,可反映一定時期內社會之商品購買力以及零售市場規模。按商品類別,可分為食品類、日用品類、文化娛樂品類、衣著類、醫藥類、燃料類、農業生產類等。
表三主要係顯示各省及直轄市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模大小,其中最高的是廣東,其次是山東、江蘇、浙江、河南、遼寧,最低的是西藏。江浙二省及廣東代表著長三角、珠三角這兩塊中國膏腴之地,遼寧、山東則是環渤海灣之富庶地區,這幾個地方的消費實力,顯示了中國大陸沿海經濟發達程度。河南則因同時為人口最多之省份以及農業大省,受惠於大陸政府的政策及補貼措施,進而促成河南之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外貿協會今年進行之《皖江淮二三線城市群潛力市場調查》也發現,大陸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和補貼措施,增加了農民所得、提高了農民之消費能力,而「家電下鄉」的優惠政策措施,又適時滿足了農村的消費需求。這種「提高所得」與「增加消費」政策之交互運用,正是大陸刺激內需之重要手段。
由於各地區因人口眾寡不同、經濟發展程度高低不一,人均消費力更是商業評估之重點。
三、 大陸城鎮及農村居民之消費能力及主要消費項目
上一節係以二十七省份及四個直轄市加以比對出各省市之消費實力,但眾所周知大陸之貧富差距較大,同一省中富者及貧者之所得及消費能力差距甚遠。因此,本節將以「城鎮居民」及「農村居民」之角度加以比對分析,以利讀者瞭解大陸居民生活消費之主要項目,以及城鄉消費實力之差距。
其實,大陸因發展太快,貧富差距不僅出現於城、鄉之間,即使同樣是農村,沿海地區及中西部地區之農戶所得亦差異甚大,農村間的貧富差距不小。因此大陸之統計單位在統計農村居民之消費支出時,還依照農民收入水平區分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等五大類,表四即依照該標準分類。
由表四可知,城鎮居民之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農村居民之一.六倍至五.二倍,城鄉差距相當大。而同樣是農村居民,高收入戶之人均生活消費支出亦為低收入戶之三.二倍。
城鎮居民在生活上之最大項消費項目是食品,其次依序為:交通、文教、衣著、居住、醫療、家庭設備、雜項商品及服務;農村居民主要消費項目依序為食品、居住、交通、文教、醫療、衣著、家庭設備、雜項商品及服務,二者之主要消費項目有相當之差異(如表五)。
表五值得注意的一個訊息是:「居住」在城鎮居民之生活主要消費項目排在第五位,但在農村居民卻為第二大支出,可見現階段農村對於住房要求之提升相當重視。同時大陸因城鄉建設之差距,連帶影響農村居民在水電燃料方面之負擔較城鎮居民為高,這一點稍後將再說明。
外貿協會之《中國大陸農村市場商機調查報告》也發現,隨著農村所得日漸提高,農村居民在居住方面之支出跟著提升;特別是交通、通訊、生活用品和結婚用具等四項產品之消費在農村市場日益增加。
表四、表五顯示的是大陸全國性的城鄉消費差異,那各省之間的情況又是如何呢?以下謹比對各省及直轄市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之生活消費總支出,以及在食、衣、住、行、及文教娛樂五大領域的消費差距。
由表六可見,各省及直轄市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在生活消費總支出之差距,以上海、北京、浙江、江蘇這四省市之差距較近,其餘省市都較大些。因此若台商有意拓展大陸市場,宜注意城鄉差距所導致之消費項目不同。
表七很有趣的一個訊息是:上海郊區之農村居民,其「居住」支出竟然比城鎮居民要高。究其原因,係由於大陸之統計方式中,「居住支出」包含了「住房支出」及「水電燃料支出」二項,農村居民在水電燃料方面之負擔較城鎮居民為重。城鎮居民因城市建設較佳(水管、電線鋪設到府;冬天暖氣亦有補助),而得以享有較方便且低廉之水、電、暖氣供應;而農村因地廣人稀各種管線之鋪設不足,農村居民常需自行配置管線或購買煤炭(平日煮炊及冬天取暖),故在水電燃料方面之支出較高,連帶拉高農村居民在「居住」方面之消費支出。
大陸不論是城鎮居民或農村居民,這幾年來對於家電製品之消費量相當大,基本上一般地區電視機之普及率已達九成;冰箱之普及率亦在七、八成之間。以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接沿地帶之皖江淮區域為例,該地區之經濟發展程度算是中等,我們可藉由該區域消費者對家電產品之擁有率,觀察大陸市場之一般概況(如表八)。
四、 大陸商品交易市場及連鎖零售市場之簡析
以上各節從總體面數據,分析了大陸消費市場之規模、成長速度、各省實力、及城鄉差距,但是在各行業、乃至各產業之消費情況又是如何?以下從市場交易之統計說明各行業之消費需求情況。
大陸之商品交易有兩大板塊,一塊是傳統的各行業交易市場,另一塊則是近十年來蓬勃發展之連鎖零售市場。由於外資挾雄厚資金及先端服務,搶食大陸消費市場,故在連鎖零售這一板塊,外資扮演之角色較活躍,交易(銷售)金額也快速成長。
依據統計,大陸之商品交易市場,在二○○八年全年銷售金額為五兆兩千四百五十八億人民幣;連鎖零售市場為一兆兩千八百八十九億人民幣,二者比例約為四比一。隨著中國大陸推動城鎮化發展,預料連鎖零售市場之成長速度將會更快。以下先看看大陸各行業商品交易市場及連鎖零售市場之規模(如表九、表十)。
從表九、表十所勾勒出大陸商品交易兩大板塊之規模,可充分瞭解不同行業在大陸之消費需求,讀者可參考本身所屬行業在大陸之市場規模與機會,善加把握。
自表十尚可得知,就「家用電器及電子產品」行業而言,大陸連鎖零售業之家電專賣店銷售金額高達兩千五百五十三億人民幣,可見市場之大。但事實上僅「蘇寧」及「國美」兩家電連鎖集團之銷售金額即各達千億人民幣,顯示大陸家電產品之市場雖大,但銷售通路已被壟斷,一般生產廠商若無法切入「蘇寧」或「國美」之銷售體系,所能分食之市場即相當有限。
為突破上述通路困境,外貿協會即以辦理「台灣名品展(博覽會)」之方式,協助廠商開拓大陸內需市場及建立行銷通路,今年共辦理東莞、天津、南京、山東、重慶等五場「台灣名品博覽會」,預估吸引一百五十萬參觀人次,創造二十五億美元採購商機,成效斐然。
鑑於中國大陸將持續推動城鎮化建設,並以城鎮為中心輻射帶動附近農村之經濟發展,預料未來二、三線城市將有更多商機,值得我方廠商善加把握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