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海基會的未來 文/江丙坤《交流雜誌100年2月號第115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今年不僅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也是海基會成立二十週年。
《交流雜誌》希望我能撰寫一篇文章,
回顧一下海基會與對岸海協會長達二十年的交流歷史,
並以史為鑑,展望海基會的未來。
兩岸兩會自九十七年六月恢復制度化的協商與互動之後,雙方秉持「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原則,持續針對兩岸各個交流領域長期累積的問題進行溝通與協商,共同建構了處理與解決問題的機制,使兩岸間的交流能夠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
過去兩年半以來,兩岸兩會一共簽署了十五項協議,全部都是為兩岸交流建構基礎的重要工程。事實上,兩岸兩會制度化的協商與互動,也是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重要指標,更是台灣海峽與亞太區域安定、和平與繁榮的保證。九十九年六月下旬,我在重慶與陳雲林會長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這項協議將兩岸經濟合作提升到新的階段,為兩岸經貿交流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進展。
面對全球化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該項協議對我國來說尤其意義非凡。ECFA已在去年九月十二日開始生效實施,早收清單項目也在今年元月一日實現降低關稅。今後,不僅兩岸可以在ECFA 「互惠互利」的基礎上,開展經貿領域的合作,而且台灣也可藉由ECFA進一步推動全球佈局。
根據兩會簽署的ECFA,雙方各自指定代表組成「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由於ECFA是一個架構協議,因此,無論是貨品、服務貿易早收計畫的執行落實,或是ECFA商定雙方在半年之內應啟動進行的四項協議後續商討,以及各項經濟合作事項的推動,都需要一個兼具經貿業務聯繫、溝通、磋商的平台,推動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在元月六日組成後,相信這些業務將可以更順暢地運作。
九十九年十二月下旬,兩岸兩會簽署了「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主要是從人道關懷出發,以兩岸人民健康福祉為依歸。拜九十七年兩岸兩會簽署「兩岸空運協議」之賜,九十九年一共有超過六百萬人次往來兩岸從事觀光、商務等活動。因此,建立兩岸疫病的通報系統與緊急救護的制度,實為刻不容緩之事。對兩岸人民的健康與生命安全來說,「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至於十二月未及簽署的「兩岸投資保障協議」,則是ECFA生效後推動簽署的第一個後續的經貿議題,具有指標性的意義。特別是針對廣大台商所關切的土地徵收及補償、經貿糾紛調處及人身安全等問題,雙方都希望透過這項協議,儘快為台商提供完善與有效的保障。惟由於雙方對於若干內容安排與細節仍有一些意見;因此,兩岸認為還需要再利用時間充分交換意見,來不及於十二月的會談中簽署。此亦顯示,兩岸談判固應「由易而難」,但是正如我稍早所說的,從現在起兩岸協商議題將會愈來愈難,協商會更加就事論事。
兩岸兩會主要的功能在於協商、交流、服務三大項。在協商方面,兩岸制度化協商的運作,已經為兩岸交流的開展、兩岸關係的改善,創造了積極的條件,也建立了兩岸之間現階段「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議題優先原則。在這個原則之下,循序漸進,必定能夠逐步排除障礙,累積共識,深化彼此的合作。
至於交流方面,過去幾年來,兩岸間文化、教育、科技、產業等領域的交流,有助於促進相互的瞭解與合作,發揮共同推展兩岸關係的正面功能。兩岸在這些領域的交流已經累積了相當的經驗,今後雙方應可在既有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往來。例如,台灣的大學將從今年起開始招收大陸學生來台就讀,這是促進兩岸青年學生進行學術專業領域的交流、深化彼此瞭解的好機會,也希望兩岸的有關機關與學校,儘早規劃相關的準備工作,讓大陸學生來台就讀這樣一個重要的交流計畫能順利推動。
在服務方面,兩岸間在旅遊、飯店、旅館、風景名勝等產業的交流,不僅有助於促進雙方人民相互的瞭解與合作,也有助於相關產業的景氣恢復。例如,「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九十七年簽署後,到九十九年十二月底,已有一百八十萬大陸民眾到台灣旅遊,增加了兩岸民眾直接接觸的機會,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但是,為了提升對大陸旅客來台旅遊的深度與品質,兩岸有必要針對「自由行」等事宜,儘早做出具體的安排。
海基會到了今年三月,即將屆滿二十年。回顧二十年來兩岸關係的波折與起伏,當前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穩定,的確難能可貴,值得雙方共同珍惜。過去兩年半以來,兩岸已經建立了兩岸兩會的良性互動的模式,為雙方的互信奠定堅實的基礎。現在已沒有多少人會懷疑,兩岸關係發展的整體大趨勢,就是和平、穩定與繁榮。既然如此,兩岸就應該堅定立場、把持方向、排除萬難,只要兩岸本著相互尊重的原則,發揮同理心,兩岸關係就不會受到個別事件的影響,而產生不必要的紛擾。我認為,只要兩岸以善意與耐心來共同處理雙方的事務,為兩岸累積互信的基礎,則兩岸和平發展的關係,必然能夠行穩致遠。
以史為鑑,海基會走過艱辛,也獲得榮耀。我個人認為,海基會過去二十年來,曾經承擔起為兩岸關係在蓽路藍縷之中,進行披荊斬棘與開拓道路的工作;也曾經在兩岸關係幾乎停擺的時候,仍然堅守崗位與對岸的海協會維持基本而必要的聯繫。過去兩年半來,透過「兩岸空運協議」、「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與「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等文件的簽署,海基會更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
為兩岸關係做開路先鋒,是海基會的主要任務。在兩岸兩會不復對話的歲月,與對岸的海協會維持藕斷絲連的聯繫,海基會仍不曾懈怠。在兩岸兩會恢復對話與談判的今天,海基會正和兩岸民眾一起寫歷史。
兩岸關係步入正軌後,正往前邁進,我希望兩岸關係不僅能夠長長久久,更希望不斷再創佳績。但是,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居安總要思危。處理好兩岸關係是中華民國無可迴避的課題,因此我希望海基會能繼續為兩岸之間的協商、交流、服務,提供一個優質與有效的平台。
時值歲末,展望未來,我的第一個期盼就是,海基會依照各項協議建立的聯繫管道及平台,與對岸的海協會就兩岸民眾關切的急迫事項,訂出優先順序,並有效執行已簽署的各項協議,為兩岸的和平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的第二個期盼就是,透過海基會與海協會的努力,讓兩岸同胞安居樂業。安居就是兩岸和平,樂業就是經濟繁榮。希望兩岸兩會在雙方共同建構的平台上,繼續推動平等協商,循序漸進,擱置爭議,追求雙贏。
我的第三個期盼則是,兩岸兩會能在過去六次會談成果的基礎上,擴大兩岸協商為民眾帶來的各種效益,並希望兩岸未來能繼續秉持「對等協商、為民興利」的原則,共同努力為兩岸人民與中華民族的子孫,開創一個美好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