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讀者」雜誌登台透露庶民心聲 文╱鄭景雯《交流雜誌100年2月號第115期(歷史資料)》

在大陸被譽為家長與孩子們心靈讀本的「讀者」雜誌,今年一月一日正式來台發行正體版創刊號。這是第一本經過新聞局核定的大陸期刊,雜誌內容集合兩岸三地知名作家的作品,台灣作家王文華的文章也經常被「讀者」刊載。在創刊號發行的記者會上,王文華還收到一疊厚厚的信封,裡面裝著多年來未領取的稿費,王文華表示,很高興以後在台灣就能看到在「讀者」發表的文章。

兩岸文化交流熱絡
「讀者」率先在台發行

隨著兩岸經貿交流加深,文化交流成為兩岸共同關注的話題。繼大陸電影去年在台開放拷貝數後,媒體、出版品發行也正在萌芽;「讀者」在台灣發行,在兩岸文化出版交流上,具有指標性意義,勢必帶動兩岸文化出版雙向交流效應。
「讀者」台灣發行人吳治亞表示,這本雜誌在台灣以正體字印刷,內容與大陸簡體版相同,強調原汁原味,但會將大陸用語轉換成台灣用語。像是「的士」在台灣叫做計程車、「波蘿」在台灣叫做鳳梨等,轉變台灣日常用語,以適應台灣讀者的閱讀習慣。
一九八一年三月在大陸蘭州發行創刊號的「讀者」,得過中國大陸首屆期刊獎,目前月發行量達八百萬份,在大陸、亞洲都是發行量第一,讓甘肅人引以為傲,還稱「讀者」為甘肅三寶之一。
「讀者」除了原先有的簡體版,也發行盲文版、少數民族文字版,在大陸另外有子刊物「讀者欣賞」、「讀者‧原創版」、「讀者‧鄉土人文版」,二○○七年也開辦「讀者網」。
「讀者」在大陸每半個月發行一次,在台灣則是每月發行一次。「讀者」正體版創刊號發行一萬本,每本售價新台幣八十元,在便利商店、金石堂均可購得。吳治亞表示,在台灣希望能達到五千本至八千本的銷售量,讓台灣人能透過「讀者」內的文章,了解大陸人民的生活。
去年十二月,「讀者」先在台免費發送正體版試刊號五萬本。許多大陸新娘在台灣看到「讀者」,彷彿讓他們重回到小時候閱讀的時光,也讓業者對於「讀者」在台的銷售量有信心。
「讀者」內容以人文為主體,主要區分為「文苑」、「人物」、「社會」、「人生」、「生活」、「文明」、「悅讀」、「點滴」、「藝術」九大類別,訴求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深刻體驗人文與關懷,融合文化、知識與趣味,廣泛彙集世界各地華人名家作品,與讀者分享。台灣作家蔣勳、龍應台、劉墉、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等人發表過的的文章,都曾被收錄在「讀者」雜誌內。
除了收錄名人作家文章外,也有來自不同環境的讀者投稿,分享各式生活下的點點滴滴。在每個小故事裡,都有著令人感動的人性光輝,也因此成了許多華人心靈慰藉的刊物,受到少年和家長歡迎,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雞湯」。
「讀者」除了在中國發行量第一外,在美國、日本、澳洲、新加坡等地也有眾多讀者,在世界綜合類期刊中排名第四,亞洲排名第一,擁有高知名度。在大陸,「讀者」的讀者群多為四十歲左右、曾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中年人,這些人對於文化資訊有所渴求,因而成為固定讀者。
吳治亞表示,「讀者」有如台灣的「講義」雜誌,內容能讓讀者心靈沉靜,不腥、羶、色,也能讓台灣民眾了解大陸庶民文化生活。吳治亞說,目前台灣民眾都是從電視媒體得知大陸人民的生活,看到的都是大陸政治、經濟起飛的報導,但真正底層人民的生活面反而很少被得知。吳治亞透露,台灣數位出版聯盟理事長何飛鵬每次去大陸,都要買一本「讀者」,當中的文章最能反映大陸一般人民的真實生活樣貌,值得台灣民眾細細品味。
大陸目前尚未開放台灣期刊雜誌赴大陸發行,在「讀者」雜誌率先來台之後,我們期盼大陸方面也能早日開放,共同促進兩岸文化交流,也讓大陸民眾可以閱讀更多來自台灣的好作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