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海基會成立二十年 服務台商不中斷 文/林安妮《交流雜誌100年2月號第115期(歷史資料)》

兩岸關係複雜且獨特,在沒有官方接觸、政府公權力無法直接介入處理的情況下,
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各種問題,只能透過具有民間性質、
但由政府委託指定執行公權力的機構,來擔任中介角色。
這個經常被外界稱為是政府「白手套」的單位,就是海基會,
在大陸的相應組織,則是海協會。

海基、海協成立後,兩岸開始啟動半官方的互動往來,二十年來,兩岸兩會的「協商」功能,偶爾因兩岸關係冰凍而暫緩,不過,海基會服務台商的功能,卻是二十年如一日。
「海基會剛成立時,經貿處只有十個人,昔日大陸台商不過五萬多人,現在的經貿處只加了兩位同仁,但應對的卻是百萬台商,」海基會主任秘書廖運源如是說。他解釋,「二十年前海基會剛成立時,海基會成立宗旨就是『中國的、善意的、服務的』」,所謂「服務的」,指的主要就是服務台商。
海基會經貿處處長陳榮元回憶,海基會在一九九一年三月成立時,即迅速規劃台商資訊、諮詢等各項服務工作,但當時政府尚未訂定赴大陸投資許可法規,所以有關機關及海基會都欠缺台商資料庫。那年六月,他奉派赴大陸參加深圳台商協會一週年慶活動,海基會自此開始有系統地建立台商聯繫服務網絡。
當時,經貿處也大量與台灣地區各產業公會展開接觸,透過舉辦座談會、研討會的方式,瞭解已赴大陸投資廠商的經營問題與困難。同時,也鼓勵在大陸同一地區投資的業者籌組台商協會,以利在彼岸相互聯絡感情、解決困難。
到一九九五年時,大陸已成立三十八家台商協會。海基會開始規劃辦理大型台商集會活動,除了讓各協會交換運作經驗及服務台商心得之外,也安排與政府機關代表面對面溝通,當場討論並解決問題。「這項活動後來固定在每年春節、端午節及中秋節前後舉辦,形成大陸各地台商之間,以及台商與政府聚會溝通的平台」陳處長說,「現在大陸地區已有一百一十五家台商協會,超過三萬家台商企業加入當地台商協會。雖經十餘年,各地台商協會對參加三節活動熱度不減,辦理規模愈來愈大。」
除了服務台商、舉辦大型台商活動與台商溝通聯繫外,海基會另一個重點業務,則是協處台商案件。
回想起兩岸開放交流初期,陳處長說,前往大陸投資的台商還不算多,那時候海基會除了向台商提供赴大陸投資的專業諮詢服務以外,還包括協處台商人身安全及急難救助案件,很多台商或家屬都會在第一時間打電話到海基會來,希望協助處理。其中,最常發生的人身安全案件類型,包括因案羈押、失蹤、意外或因病身亡、遭搶劫傷害或恐嚇勒索、遭人殺害、遭非法拘禁等;在協處經貿糾紛案件方面,常見類型則包括大陸官員欠缺法治觀念、地方政府越權審批、合資中方強取豪奪、當地村民圍廠抗議、司法不公執行困難、假貿易真詐財、合同糾紛、土地糾紛、商標侵權以及台商詐騙台商等等。
陳處長表示,將近二十年來,兩岸經貿往來升溫,不但案件數量增加,案件類型也日趨複雜,但海基會同仁的服務品質,卻從來沒有因此稍有鬆懈。無論是在假日還是半夜接到求助電話,都會立即處理,這都是基於服務台商的職責與熱忱。也因此,海基會常常接到台商或家屬的感謝函,感謝同仁細心負責的協助,使得台商或家屬能在第一時間,就獲得積極有效率的幫助。
廣州台商協會會長程豐原表示,海基會服務台商的功能,幾乎是包山包海。舉凡有人在大陸被偷了、被殺了、被搶了,很多人不是找當地台協幫忙,就是找海基會幫忙,「海基會服務功能做得非常到位,也很親切,總是很快讓求助者焦急的心,很快平復下來。」根據海基會內部統計,海基會成立迄今,被定義為「重要」的經貿服務案已超過四千件。海基會在台商最需要服務的時刻,提供即時幫忙,甚至還有大陸台商碰上工廠被圍、或是工廠發生大火的緊急時刻,在第一時間打電話向海基會求救,也是由海基會資深同仁即時提供步驟式指引。
大陸台企聯總會長、前東莞台協會長郭山輝也說,和海基會的聯繫,幾乎可以做到二十四小時,溝通管道不僅暢通而且全年無休,「一發生急難事件,隨時都找得到海基會來幫忙協處,而且效率很高。」目前大陸已成立的一百多個台商協會中,包括東莞、廣州、上海、廈門、上海、北京等資深台商協會,迄今都還在秘書處保留了一大疊與海基會共同協處、服務台商的案例。
海基會協助處理的台商案件中,有不少案件曾經占據過媒體重要版面,或是在兩岸經貿交流史上書寫過歷史紀錄。例如,二○○一年元月發生在廣東佛山的台商五人命案,這起駭人聽聞的事件發生後,來自台灣的犯案人就立刻潛逃回台灣,由於當時兩岸沒有司法互助,也讓兩岸警方對於如何偵查案情一籌莫展。
知情人士表示,佛山命案發生後,海基會就與佛山台商協會展開密切聯繫。「佛山命案的發生,顯示台商人身安全亮起紅燈,海基會基於家屬請求,期盼此案能盡快找出真相,把該定罪的人給定罪,大陸則期盼能趕快破案,以恢復當地的安寧。」他指出,在佛山台商協會居中協調下,佛山當地公安廳同意與台灣警方合作,將命案現場蒐集到的犯罪、口信資料與鑑識報告,提供給台灣作案情偵辦參考,「當時雙方人馬就約在澳門交換資料,資料厚厚一大疊,非常詳盡,這也是兩岸五十年來,首度出現第一宗的犯罪資料互換。」
海基會近期處理的另一起經貿協調案,即二○一○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二○一一年一月三日,廣東惠州舉辦「博羅千米文化成果展」,當時台灣有四十餘位小吃業者受邀參展,行前業者一共繳交人民幣八萬元(約新台幣三十六萬元)的參展費,又自費備置機票、食宿和食材;不料,到了當地卻被告知不能使用瓦斯烹煮食物,十二月二十二日時更被要求不准繼續參展。
當時,承辦的傳媒公司推說不知有此規定,讓我小吃業者求助無門,且生活旅費即將用罄。於是在十二月二十四日下午,緊急打電話回台灣向海基會求助,海基會在當天下午,立即透過海協會和惠州台商協會長張秋進協調處理。
博羅縣人民政府了解相關情況後,決定在二十七日先墊付人民幣二十萬元(約新台幣九十萬元)補償給業者,讓業者返台,之後再進行內部求償。經由當地政府明快的處理,整起事件終於圓滿落幕。
海基會服務台商歷史長達二十年,即使是在兩岸關係最低潮時刻,海基會不受政治或時空的阻礙,在二○○五年八月三十日正式成立「台商服務中心」,設立台商服務專線(○二︱二七一五一九九五)。在發生台商人身安全與經貿糾紛、協助台流返台案件時,積極發揮協處功能。此外,海基會更致力於強化台商聯繫及提供專業的資訊與諮詢服務,例如:舉辦三節台商座談聯誼活動;舉辦「兩岸經貿講座」、「台商諮詢日」活動;辦理大陸台商產業升級輔導及教育訓練;舉辦台商產官學專題研討會;出版「兩岸經貿月刊」、「台商諮詢Q&A彙編」、「錢進中國︱您不可輕忽的前車之鑑」、「台商大陸生活手冊」;建置「兩岸經貿網」;遴選台商財經法律顧問,強化諮詢服務的廣度與深度。
二○○八年五月,海基會江丙坤董事長與高孔廉副董事長上任後,由於兩岸關係改善,兩會制度化聯繫、溝通功能恢復並逐漸強化,海基會不但積極執行政府委託授權的「協商」、「服務」、「交流」三大任務,對台商的服務工作也明顯轉型,採取多元化、即時化、現地化的型態。例如:籌組關懷台商訪問團,由海基會江丙坤董事長或高孔廉副董事長率團,探訪台商密集城市並舉行座談會,實地了解台商經營問題與需求,藉由與當地官員會見,或透過海協會轉請大陸相關部門,提出具體的因應對策,協助台商解決面臨的各項問題。
今年正逢海基會成立二十周年,不少大陸台商會長感佩之餘,也期盼海基會業務更加蒸蒸日上。郭山輝表示,海基會的預算一直以來都相當拮据,希望政府能多多補助海基會,讓海基會服務台商功能可以作得更好。他也期盼,海基會能早日到大陸設立據點,如此一來,不僅更接近台商,也能真實、一線傳達台商的心聲。程豐原則說,海基會不僅是服務台商,也肩負著與大陸政府協商的重任,「希望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協商中的兩岸投保協議能盡早底定、付諸實行,讓台商投資大陸可以更安心、安全,實質提升台商權益。」

回頁首